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程德明专利>正文

N+区边缘圆弧形结构的P+-I-N+型功率二极管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1981320 阅读:34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8-28 04:58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一种N+区边缘圆弧形结构技术,能有效消除普通功率二极管的N+区的尖角部电场强度过于集中引起的反向击穿软特性,能将电力线均匀分布在N+区边缘圆弧形面上,使圆弧形面上的电场强度低于芯片中P+‑I结处的电场强度。当芯片承受的反向电压时升高时,雪崩首先发生在P+‑I结平面处。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可以使用薄单晶硅片,生产出具有优良正向、反向和高温特性的功率二极管,节能节料,且生产成本不增加。

P+-I-N+type power diode with arc-shaped edge in N+region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N+区边缘圆弧形结构的P+-I-N+型功率二极管
N+区边缘圆弧形结构的P+-I-N+型功率二极管,属于《2017年国家重点支持的高新
》中:“电子信息-微电子技术-芯片设计分析与验证测试技术”范畴。
技术介绍
所谓“P+-I-N+型功率二极管”,指的是反向耐压较高(≥1000V)、正向额定电流较大(≥10A),其内部由P+层、I层(电阻率≥50Ωcm的N层),N+层结构,组合而成的大功率整流二极管。P+-I-N+型功率二极管的相关理论,国内早就有人提出。西安交大的徐传骧老师,1985年在其著作《高压硅半导体器件耐压与表面绝缘技术》中,用了较大篇幅介绍这种产品结构,指出其比普通整流二极管产品具有反向耐压一致性好、正向压降小,具有节能节料的优点。遗憾的是,国内数十年来直到现在,整流二极管制造行业、尤其是功率二极管制造行业,没有一家生产P+-I-N+型功率二极管。有人尝试做过该项目研发,均因样品反向击穿电压点附近呈软特性、高温特性恶化等原因,而告失败。专利技术人认真研究了失败的P+-I-N+型功率二极管样品内部结构,画出了其内部承受最高反向耐压时芯片边缘的剖面图,说明书附图1表示的是普通磨角的芯片产品,说明书附图2表示的是普通化学腐蚀成角的芯片产品。图中,带箭头线段表示芯片内部的电力线,虚线段为芯片内部的等势线。分析图1、2。P+-I-N+型功率二极管,因为其基区(通称I区)宽度较窄、采用电阻率较高的N型单晶硅,当芯片在承受击穿反向电压时,基区全部被耗尽,且耗尽层已扩展进了N+区;N+区为高浓度区,能提供大量的电荷,所以耗尽层在N+区的扩展不会深,图中用等势线标出其大致深度。在功率二极管芯片的非边缘平行部分(图中左半部),电力线从N+区耗尽层中的正电荷出发,到P+区耗尽层中的负电荷终止,电力线呈平行状态,此区域接近于准匀强电场。由于I基区中被耗尽的正电荷发出,到P+区耗尽层中的负电荷终止的电力线加入,接近P+-I结处的电场强度,强于I-N+结处的电场强度。当反向电压升高,电场强度达到某雪崩值时,P+N结平面处首先发生雪崩击穿。在功率二极管芯片的边缘部分(图中右半部),因为物理方法(例如磨角)和化学方法(例如化腐),去除了N+及N区的大片面积,平行部分的准匀强电场状态被破坏,电力线及等势线发生了严重的畸变。除了被耗尽的剩余I区内能产生少量正电荷外,绝大多数电力线只能从N+区的尖角部耗尽层中的正电荷出发,到P+区耗尽层中的负电荷终止,电力线呈放射状态。此状态与“尖端放电”现象的电场情况非常相似,由于在N+区的尖角部的电力线高度密集,电场强度远远高于平行部分P+-I结处的电场强度。随着反向电压逐渐升高,平行部分的P+-I结处尚未发生雪崩击穿时,N+区的尖角部早就发生了局部雪崩击穿,反向电流开始增大;又因为离N+区的尖角部越远的区域,电场强度越低,所以雪崩现象被限制在靠近N+区的尖角部的某局部,不会无限扩大。这就在产品的反向特性曲线上,出现了未到击穿电压时的软特性现象。将产品置于高温条件下测试,此时等势线进一步上翘,N+区的尖角部雪崩击穿区域进一步扩展,于是产品高温漏电流便进一步恶化。综上分析,解决P+-I-N+型功率二极管的实用量产的关键技术,在于消除N+区的尖角部的电场聚集。换言之,解决了N+区边缘结构形状的设计问题,就解决了P+-I-N+型功率二极管的实用量产的关键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N+区边缘圆弧形结构技术,能有效消除普通功率二极管的N+区的尖角部电场强度过于集中引起的反向击穿软特性,能将电力线均匀分布在N+区边缘圆弧形面上,使圆弧形面上的电场强度低于芯片中P+-I结处的电场强度。当芯片承受的反向电压时升高时,雪崩首先发生在P+-I结平面处。本专利技术可以使用薄单晶硅片,生产出具有优良正向、反向和高温特性的功率二极管,节能节料,且生产成本不增加。一种N+区边缘圆弧形结构的P+-I-N+型整流二极管,其特征在于:其N+区边缘为圆弧形结构,圆弧的半径等于平行N+区的宽度,为50~80um,N+区边缘圆弧与芯片外力成型角相交,相交处深度从阴极的N+平面起算,等于平行N+区宽度的30%~50%。说明书附图3,是使用物理方法外力(例如磨角)形成芯片外角与N+区边缘圆弧形相交的剖面图。从阴极的N+平面起算,二者相交的深度等于平行N+区的宽度的30%~50%。由图可知,从N+区边缘圆弧形区域发出的电力线匀垂直于圆弧表面。这是因为N+区是高导电区域,可以近似看作一个等势体,而对于等势体而言,所发出的电力线应该垂直于表面的切线。说明书附图4,是使用化学方法外力(例如化腐挖槽)成芯片外角与N+区边缘圆弧形相交的剖面图。从阴极的N+平面起算,二者相交的深度也等于平行N+区的宽度的30%~50%。由图可知,从N+区边缘圆弧形区域发出的电力线也垂直于圆弧表面。理由同上。用以上N+区边缘圆弧形结构的设计,与失败的P+-I-N+型整流二极管的结构相比较,可以知道,本专利技术将原来从N+区的尖角部发出的全部电力线,均匀地分布在了N+区边缘的圆弧形的整个面上,避免了电力线高度密集的“尖端放电”现象,解决了P+-I-N+型整流二极管的实用量产的关键技术问题。该结构能适用于物理方法或化学方法成型芯片外角的各种工艺。按上述结构制造的P+-I-N+型整流二极管,其反向转折特性及高温特性得到了根本的改善。分析图3、4,还可以知道,将圆弧的半径取得大一点,电力线在圆弧上的分布可以更稀一点,圆弧上的电场强度可以更低一点。N+圆弧区与N+平行区,在实践制造中,是使用同一次扩散工艺形成的,圆弧的半径应该等于N+平行区的扩散深度,对于功率二极管,N+扩散区深度多为50~80um,取此数据的范围制作样品,经测试,收到了很好的效果,故本专利技术认可圆弧的半径为50~80um。之所以将N+区边缘圆弧形与芯片外力成型角相交处深度,取平行N+区的宽度的30%~50%,其原因是考虑到工艺实践与其它因素的。假设无此深度或者取得过浅,阴极处的少数载流子(空穴),就要通过热运动形式,扩散进入电场强度区,再沿电力线方向流向阳极,形成反向漏电;假设此深度取得过深,圆弧面积将明显减小,圆弧面上的电力线在数量不减少而面积减少的情况下,被致密压缩,使圆弧面上的电场强度增大,产品的反向特性变差;当此深度取值达到与平行N+区的宽度相同时,产品的结构回到了失败的P+-I-N+型整流二极管的相同结构,本专利技术失去了意义。附图说明图1、普通磨角的芯片产品,其内部承受最高反向耐压时芯片边缘的剖面图。图中,带箭头线段表示芯片内部的电力线,虚线段为芯片内部的等势线。图2、普通化学腐蚀成角的芯片产品,其内部承受最高反向耐压时芯片边缘的剖面图。图中,带箭头线段表示芯片内部的电力线,虚线段为芯片内部的等势线。图3、使用物理方法外力(例如磨角)形成芯片外角与N+区边缘圆弧形相交、其内部承受最高反向耐压时芯片边缘的剖面图。图中,带箭头线段表示芯片内部的电力线,虚线段为芯片内部的等势线,H为N+区边缘圆弧形与芯片外力成型角相交处深度。图4、使用化学方法外力(例如化腐挖槽)形成芯片外角与N+区边缘圆弧形相交、其内部承受最高反向耐压时芯片边缘的剖面图。图中,带箭头线段表示芯片内部的电力线,虚线段为芯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N+区边缘圆弧形结构的P+‑I‑N+型功率二极管,其特征在于:N+区边缘为圆弧形结构,圆弧的半径等于平行N+区的宽度,为50~80um,N+区边缘圆弧与芯片外力成型角相交,相交处深度从阴极的N+平面起算,等于平行N+区宽度的30%~50%。

【技术特征摘要】
1.N+区边缘圆弧形结构的P+-I-N+型功率二极管,其特征在于:N+区边缘为圆弧形结构,圆弧的半径等于平行N+区的宽度,...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程德明汪瑞昌汪骏江文资
申请(专利权)人:程德明黄山市瑞宏电器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安徽,3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