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刘晓专利>正文

10uL反应体系单细胞分离与单细胞PCR多功能小管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1975291 阅读:79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8-28 02:18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10uL反应体系单细胞分离与单细胞PCR多功能小管,包括管体和管盖;所述管体为圆柱形腔体结构,并且底部设有圆锥体,所述圆锥体一边与所述管体轴线之间的夹角小于45°,另一边与所述管体轴线平行,所述管体内腔由上部圆柱腔和下部收缩腔组成;所述管体顶部开口沿径向向外延伸形成加厚部,所述管盖设置在所述管体顶部,并且采用磨砂处理,所述管盖通过连接板与所述管体连接;所述管盖外轮廓为不规则椭圆形,并且底面设置有加强环,所述加强环外轮廓尺寸与所述管体顶部开口尺寸相同。本10uL反应体系单细胞分离与单细胞PCR多功能小管,提高单细胞操作的工作效率,保证了实验的成功率,保证单细胞等微量样品操作等临床科研活动的顺利开展。

Single Cell Isolation and Single Cell Polymerase Chain Multifunctional Tubules in 10uL Reaction System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10uL反应体系单细胞分离与单细胞PCR多功能小管
本技术涉及生物医学
,尤其涉及10uL反应体系单细胞分离与单细胞PCR多功能小管。
技术介绍
目前,随着近来精准医疗的迅猛发展,基础生命科学研究中对于单细胞水平生命现象的简述与机理解释,单细胞PCR技术得到了快速发展,其中单细胞分离技术做为单细胞PCR技术的基础也得到了大家越来越多的重视,其中的显微操作分离单细胞的常规技术得到了更多的应用。目前用显微操作的方法分离单细胞是一种常规的单细胞分离技术,这些单细胞技术的实验载体通常是常规200uLPCR小管。但是,在实际工作中单细胞PCR的反应体系常规在10uL以下,造成PCR反应过程中无效空间比较大,对实验结果的精确性造成不利影响;而且200uL的小管也比较大,实际操作中很难将单细胞直接送到小管底部,不得不先行将单细胞放置在小管口或管盖上,再通过离心等方法,将单细胞甩到管底,关键是这种方法操作复杂,步骤较多,费时费力,增加了单细胞样品丢失的可能性,更降低了细胞内RNA等生物样品的活性,增加了实验的风险,导致单细胞PCR与随后的单细胞测序结果不稳定甚至失败。
技术实现思路
1.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本技术的目的:提供10uL反应体系单细胞分离与单细胞PCR多功能小管,减少细胞分离的操作流程,避免细胞样品在分离过程中丢失。2.技术方案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的技术方案是:10uL反应体系单细胞分离与单细胞PCR多功能小管,包括管体和管盖;所述管体为圆柱形腔体结构,并且底部设有圆锥体,所述圆锥体一边与所述管体轴线之间的夹角小于45°,另一边与所述管体轴线平行,所述管体内腔由上部圆柱腔和下部收缩腔组成;所述管体顶部开口沿径向向外延伸形成加厚部,所述管盖设置在所述管体顶部,并且采用磨砂处理,所述管盖通过连接板与所述管体连接;所述管盖外轮廓为不规则椭圆形,并且底面设置有加强环,所述加强环外轮廓尺寸与所述管体顶部开口尺寸相同。上述的10uL反应体系单细胞分离与单细胞PCR多功能小管,其中,所述管盖底面设置有锁扣,所述锁扣纵截面为钩形且设置在远离所述连接板一侧。上述的10uL反应体系单细胞分离与单细胞PCR多功能小管,其中,所述管体顶部开口为圆形,并且外径d1为5mm。上述的10uL反应体系单细胞分离与单细胞PCR多功能小管,其中,所述加强环为横截面为圆环形,所述加强环直径d2为5mm、高度w2为2mm、壁厚t2为0.5mm。上述的10uL反应体系单细胞分离与单细胞PCR多功能小管,其中,所述圆柱腔深度l1为7.5mm,所述收缩腔深度l2为1.5mm。上述的10uL反应体系单细胞分离与单细胞PCR多功能小管,其中,所述加厚部厚度t1为1mm、高度w1为1mm。上述的10uL反应体系单细胞分离与单细胞PCR多功能小管,其中,所述加强环与所述锁扣之间的最小间距为0.5mm。上述的10uL反应体系单细胞分离与单细胞PCR多功能小管,其中,所述圆锥体远离所述连接板一端边线与所述管体轴线平行。上述的10uL反应体系单细胞分离与单细胞PCR多功能小管,其中,所述管体、管盖和连接板由PCR纯级聚丙烯制成。上述的10uL反应体系单细胞分离与单细胞PCR多功能小管,其中,所述管体外周壁沿周向设置有刻度线。3.有益效果综上所述,本技术的有益效果在于:该技术极大提高了在试管婴儿PGD/PGS(产前诊断/产前筛查)、NIPT(无创产前检测)、肿瘤早期筛查、单细胞单分子单通道研究等需要处理单细胞样品的临床科研工作,这些技术流程中需要高精度分离单细胞并进行随后的单细胞PCR,保证最终单细胞测序结果的准确性与重复性,本10uL反应体系单细胞分离与单细胞PCR多功能小管,提高单细胞操作的工作效率,保证了实验的成功率,保证单细胞等微量样品操作等临床科研活动的顺利开展。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10uL反应体系单细胞分离与单细胞PCR多功能小管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技术10uL反应体系单细胞分离与单细胞PCR多功能小管的俯视图。图3是本技术10uL反应体系单细胞分离与单细胞PCR多功能小管的剖视图。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附图进一步说明本技术的实施例。请参见附图1及附图3所示,10uL反应体系单细胞分离与单细胞PCR多功能小管,包括管体1和管盖2;所述管体1为圆柱形腔体结构,并且底部设有圆锥体101,所述圆锥体101一边与所述管体1轴线之间的夹角小于45°,另一边与所述管体1轴线平行,所述管体1内腔由上部圆柱腔102和下部收缩腔103组成;所述管体1顶部开口沿径向向外延伸形成加厚部104,所述管盖2设置在所述管体1顶部,并且采用磨砂处理,所述管盖2通过连接板3与所述管体1连接;所述管盖2外轮廓为不规则椭圆形,并且底面设置有加强环201,所述加强环201外轮廓尺寸与所述管体1顶部开口尺寸相同。所述管盖2底面设置有锁扣202,所述锁扣202纵截面为钩形且设置在远离所述连接板3一侧。所述管体1顶部开口为圆形,并且外径d1为5mm。所述加强环201为横截面为圆环形,所述加强环201直径d2为5mm、高度w2为2mm、壁厚t2为0.5mm。所述圆柱腔102深度l1为7.5mm,所述收缩腔103深度l2为1.5mm。所述加厚部104厚度t1为1mm、高度w1为1mm。所述加强环201与所述锁扣202之间的最小间距为0.5mm。所述圆锥体101远离所述连接板3一端边线与所述管体1轴线平行。所述管体1、管盖2和连接板3由PCR纯级聚丙烯制成。所述管体1外周壁沿周向设置有刻度线105,通过所述刻度线105可记录所述管体1内处理用液的体积。该多功能小管相比常规PCR小管形状大小更加合适进行单细胞分离与单细胞PCR的小管,所述管体1形状呈上大下小的结构,在小管底部最后1.5mm处急剧收口,自带锁扣的所述管盖2,方便开关,自带与所述管体1顶部开口匹配的锁扣202与加强环201,方便盖紧所述管体1,防止单细胞PCR过程中的管中空气产生的热胀冷缩带来的压力变化导致的小管开口与变形等;此外,所述管体1采用该形状也方便在倒置显微镜观察下,从细胞培养皿中取出需要处理的单细胞,直接送到这种单细胞操作处理的小管底部,从显微镜下取出后进行后继的封油、细胞裂解、去蛋白与随后的单细胞PCR反应,最终,保证单细胞测序等单细胞样品处理结果的精确性与稳定性。以上所述仅为本技术的优选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技术的专利范围,凡是利用本技术说明书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变换,或直接或间接运用附属在其他相关产品的
,均同理包括在本技术的专利保护范围内。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10uL反应体系单细胞分离与单细胞PCR多功能小管,其特征在于:包括管体(1)和管盖(2);所述管体(1)为圆柱形腔体结构,并且底部设有圆锥体(101),所述圆锥体(101)与所述管体(1)中心线之间的夹角小于(45)°,所述管体(1)内腔由上部圆柱腔(102)和下部收缩腔(103)组成;所述管体(1)顶部开口沿径向向外延伸形成加厚部(104),所述管盖(2)设置在所述管体(1)顶部,并且采用磨砂处理,所述管盖(2)通过连接板(3)与所述管体(1)连接;所述管盖(2)外轮廓为不规则椭圆形,并且底面设置有加强环(201),所述加强环(201)外轮廓尺寸与所述管体(1)顶部开口尺寸相同。

【技术特征摘要】
1.10uL反应体系单细胞分离与单细胞PCR多功能小管,其特征在于:包括管体(1)和管盖(2);所述管体(1)为圆柱形腔体结构,并且底部设有圆锥体(101),所述圆锥体(101)与所述管体(1)中心线之间的夹角小于(45)°,所述管体(1)内腔由上部圆柱腔(102)和下部收缩腔(103)组成;所述管体(1)顶部开口沿径向向外延伸形成加厚部(104),所述管盖(2)设置在所述管体(1)顶部,并且采用磨砂处理,所述管盖(2)通过连接板(3)与所述管体(1)连接;所述管盖(2)外轮廓为不规则椭圆形,并且底面设置有加强环(201),所述加强环(201)外轮廓尺寸与所述管体(1)顶部开口尺寸相同。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10uL反应体系单细胞分离与单细胞PCR多功能小管,其特征在于:所述管盖(2)底面设置有锁扣(202),所述锁扣(202)纵截面为钩形且设置在远离所述连接板(3)一侧。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10uL反应体系单细胞分离与单细胞PCR多功能小管,其特征在于:所述管体(1)顶部开口为圆形,并且外径d1为5mm。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10uL反应体系单细胞分离与单细胞PCR多功能小管,其特征在于:所述加强环(2...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璟青刘晓
申请(专利权)人:刘晓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上海,3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