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阻燃热塑复合板材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1970578 阅读:38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8-28 01:18
一种高阻燃热塑复合板材结构,包括至少一补强加劲层,由具有众多孔隙的纤维材或织物所构成的网状体,其具有一第一表面及相反面的一第二表面;一阻燃渗透层,由具有阻燃热塑高分子材料的粉体、颗粒、薄膜或片材型态呈现所构成;将补强加劲层与阻燃渗透层以预定数量的叠层搭配组态相互复合成型,使阻燃热塑高分子材料渗入补强加劲层的孔隙中,形成二种材料层相互交联的结构体,以构成一高阻燃热塑复合板材。其具有高阻燃及维持板材机械强度,且可回收的环保功效。

Structure of High Flame Retardant Thermoplastic Composite Sheet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高阻燃热塑复合板材结构
本技术涉及一种高阻燃热塑复合板材结构,尤指一种具有高阻燃及维持板材机械强度,且可回收的复合板材结构。
技术介绍
以汽车、电池、建材、3C产品(手机、平板、计算机、电子游戏机等)、电器产品以及其它领域使用的各种产品,为了安全,很大部分的产品都要求其具备不同程度的阻燃性能。塑料是大量地运用于电子产品的外壳、内构件或组件中,其优势在于易于成型,且可大量生产。例如,可携式电子装置的外壳大多均是利用塑料所制造。而为了提升塑料的阻燃特性,通常会在塑料中添加阻燃剂;目前阻燃剂可大致分为无机物、有机氮系列、含磷系列、含卤素系列等。然查,无机物的阻燃剂需具有高比例的添加才可达到效果,因此会大幅提高成本,且无机物的添加会降低材料的机械特性,而造成强度不足,故在应用上具有相当多的限制。因此,如何利用适当的阻燃材料,以提高板材的防火特性,为目前研发的课题之一。再者,除了上述的防火特性,板材的机械强度同样是工程材料在应用上的考虑,以满足消费性产品的使用规格。本技术专利技术人有鉴于上述现有技术的缺失,且积累从事相关产业开发实务上多年的经验,精心研究,终于提出一种设计合理且有效改善上述问题的结构。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所要解决的主要技术问题在于,克服现有技术存在的上述缺陷,而提供一种高阻燃热塑复合板材结构,其具有高阻燃及轻薄板材即可维持机械强度的功效;其热塑性板材具有可回收的环保功效。本技术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高阻燃热塑复合板材结构,包括:一种高阻燃热塑复合板材结构,包括有:至少一补强加劲层,其系由具有众多孔隙的纤维材或织物所构成的网状体,其具有一第一表面及相反面的一第二表面;一阻燃渗透层,其由具有阻燃热塑高分子材料的粉体、颗粒、薄膜或片材型态呈现所构成;以及该补强加劲层与该阻燃渗透层是以预定数量的叠层搭配组态,相互复合成型,使该阻燃渗透层的阻燃热塑高分子材料渗入该补强加劲层的众多孔隙中,且至少一部分包覆在该补强加劲层的第一表面及第二表面上,形成二种材料层相互交联的结构体,以构成一高阻燃热塑复合板材。依据前揭特征,该高阻燃热塑复合板材可包括:由一层该补强加劲层与一层该阻燃渗透层相互交联所复合成型的结构体。依据前揭特征,该高阻燃热塑复合板材可包括:由二层该补强加劲层与一层该阻燃渗透层相互交联所复合成型为板材的结构体。依据前揭特征,该补强加劲层可置于第一及第三层,该阻燃渗透层可置于第二层,三层经由热压成型为板材的结构体。借助上揭技术特征,本技术高阻燃热塑复合板材于防火阻绝过程中,会产生结晶水,可降低燃烧温度及降低当时环境下氧气浓度,所产生的气体对人等产生较低的危害,因此其应用可包括: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防火建材及3C产品内外构件等的应用;是以本技术具有高阻燃及轻薄板材即可维持机械强度的功效,且其热塑性板材具有可回收的环保功效。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其具有高阻燃及轻薄板材即可维持机械强度的功效;其热塑性板材具有可回收的环保功效。附图说明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技术进一步说明。图1是本技术第一实施例的分解立体图。图2是本技术第二实施例的分解立体图。图3是本技术第二实施例的叠合立体图。图4是本技术第二实施例的压合立体图。图5是本技术第二实施例中5所指的部分结构放大立体图。图6是本技术第二实施例的部分结构放大剖视图。图7是本技术第一实施例的部分结构放大剖视图。图8是本技术高阻燃热塑复合板材实品立体图。图9是本技术高阻燃热塑复合板材实品俯视图。图中标号说明:10补强加劲层100孔隙11第一表面12第二表面20阻燃渗透层30高阻燃热塑复合板材具体实施方式首先,请参阅图1~图9所示,本技术较佳实施例包括:至少一补强加劲层10,其由具有众多孔隙100的纤维材或织物所构成的网状体,其具有一第一表面11及相反面的一第二表面12;一阻燃渗透层20,其由具有阻燃热塑高分子材料的粉体、颗粒、薄膜或片材型态呈现所构成;以及该补强加劲层10与该阻燃渗透层20以预定数量的叠层搭配组态,相互复合成型,使该阻燃渗透层20的阻燃热塑高分子材料渗入该补强加劲层10的众多孔隙中100,且至少一部分包覆在该补强加劲层的第一表面11及第二表面12上,形成二种材料层相互交联的结构体,以构成一高阻燃热塑复合板材30。本实施例中,该补强加劲层10的补强材原材料结构:可分为补强材型态及补强材原材料。其中补强材型态结构可为:编织纤维布(WovenFabrics)、不织布(Non-WovenFabrics)、单一方向纤维布(Uni-DirectionFabrics)、多轴多层织物(MultiaxialMultilayerWarpKnitting,MMWKorNon-crimpFabrics)其中任一或其组合式所构成。至于补强材原材料可为:石墨纤维、石墨烯纤维、碳纤维、玻璃纤维、陶瓷纤维、硼纤维、硼氮纤维、氮化硅纤维、矿塩纤维,其中任二个或二个以上互相编织或不织布型态或单一方向纤维布运用。本实施例中,该阻燃渗透层20可由热塑高分子及阻燃剂择一或择二或择三等依单配或复配方式经由均匀混合成阻燃热塑高分子,阻燃热塑高分子,可以依粉体或颗粒或薄膜或片材等型态呈现。所述热塑性高分子可包括:聚碳酸酯(Polycarbonate,PC)、聚酰胺系(Polyamide,PA。包括PA3、PA4、PA6、PA8…PA12)、聚酰亚胺(Polyimide,PI)、聚苯硫醚(PolyPhenyleneSulfide,PPS)、聚苯硫醚砜(PolyPhenyleneSulfideSulfone,PPSS)、聚醚醚酮(PolyEtherEtherKetone,PEEK)等。至于阻燃剂可包括:金属无机化合物:氢氧化铝阻燃剂、氢氧化镁阻燃剂、含硼阻燃剂,等金属无机化合物;有机磷系阻燃剂:磷酸三丁酯、磷酸三辛酯(TOP)、磷酸三甲苯酯(磷酸三甲酚酯、TCP)等各种磷酸酯、含磷多元醇、含磷氨;硅氧阻燃剂;有机氮系阻燃剂:如三聚氰胺(Melamine)、三聚氰胺氰脲酸盐(MelamineCyanurate,MC)等三嗪化合物(Trizane)及其相关衍生物。本技术中,该补强加劲层10的补强材原材料结构与该阻燃渗透层20的阻燃热塑高分子材料,能以不同的叠层搭配及以不同加工形态形成高阻燃复合板材30。图1是本技术第一实施例的分解立体图,其揭示一补强加劲层10与一阻燃渗透层20的叠层搭配加工形态;图2是本技术第二实施例的分解立体图,其揭示一上、下二片补强加劲层10与一阻燃渗透层20的叠层搭配加工形态,图3至图6揭露第二实施例的叠层搭配加工形态;但,第一及第二实施例仅是示例而已,不限定于此堆叠层数,即本技术可依需求以不同叠层搭配不同加工形态,据以形成该高阻燃热塑复合板材30的结构。图3是揭露第二实施例的叠层搭配加工形态,将该补强加劲层10置于第一及第三层,并以PA6阻燃高分子所构成的阻燃渗透层20置于第二层,三层经由热压成型为板材的结构体。但不限定于此,本技术可依需求以不同叠层搭配不同加工形态,形成该高阻燃热塑复合板材30的结构。且此复合结构板材,除了具有高阻燃功效外,其厚度在0.3mm以上;即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高阻燃热塑复合板材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至少一补强加劲层,其由具有众多孔隙的纤维材或织物所构成的网状体,其具有一第一表面及相反面的一第二表面;一阻燃渗透层,其由具有阻燃热塑高分子材料的粉体、颗粒、薄膜或片材型态呈现所构成;以及该补强加劲层与该阻燃渗透层以预定数量的叠层搭配组态,相互复合成型,使该阻燃渗透层的阻燃热塑高分子材料渗入该补强加劲层的众多孔隙中,且至少一部分包覆在该补强加劲层的第一表面及第二表面上,形成二种材料层相互交联的结构体,以构成一高阻燃热塑复合板材。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高阻燃热塑复合板材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至少一补强加劲层,其由具有众多孔隙的纤维材或织物所构成的网状体,其具有一第一表面及相反面的一第二表面;一阻燃渗透层,其由具有阻燃热塑高分子材料的粉体、颗粒、薄膜或片材型态呈现所构成;以及该补强加劲层与该阻燃渗透层以预定数量的叠层搭配组态,相互复合成型,使该阻燃渗透层的阻燃热塑高分子材料渗入该补强加劲层的众多孔隙中,且至少一部分包覆在该补强加劲层的第一表面及第二表面上,形成二种材料层相互交联的结构体,以构成一高阻燃热塑...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周进义陈诗怡涂楙刚
申请(专利权)人:科森复合材料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中国台湾,7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