脚轮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1958305 阅读:21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8-24 21:40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设置有标识槽的脚轮结构,该标识槽用于告知具备利用制动蹄进行制动的轮子的脚轮的轮胎更换时期。在该脚轮结构中,在将制动蹄按压于轮胎而对轮子的旋转进行制动的脚轮的轮子的轮胎上设置有标记槽,其特征在于,在轮胎的外周面,沿着轮胎的外周呈环形地设置槽底部被设定为规定的深度的标记槽,并且,在该标记槽内,在所述槽底部与槽开口部之间的深度的中间位置,沿着标记槽的延伸方向以规定的间隔设置有多个警告用突部,所述警告用突部将形成槽的左右的侧壁之间相连而使上表面堵塞槽。

Caster structure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脚轮结构
本专利技术涉及设置有标识槽的脚轮的轮子结构,该标识槽设置于脚轮的轮子并用于告知轮胎更换时期。
技术介绍
以往,作为安装于椅子、床等家具、转向架及其他行驶体的轮子而广泛使用脚轮。这种脚轮由于轮子的旋转而使轮胎磨损,并且,在制动时,由于利用弹簧的作用力将制动蹄按压于轮胎的外周面,因此,轮胎逐渐磨损而变薄,有可能无法充分地缓冲冲击,另外,有可能导致其与制动蹄之间的位置关系发生变化而无法充分地传递制动力。因此,例如,在日本特开2008-290628号的脚轮中,采用如下结构:在形成为二叉状的轮叉的下部旋转自如地轴支承有轮子,该轮子在轮体的外周部安装轮胎部而形成,制动装置将制动部件按压于该轮胎部的外周部而施加制动,在带有上述制动装置的脚轮中,在该轮子的轮胎部的内部,埋设有被着色为与该轮胎部不同的颜色的标记部件,在该轮胎部的外周部因脚轮的使用而磨损时,该标记部件的一部分在该轮胎部的外周露出。但是,在上述结构中,需要将被着色后的标记部件埋设在轮胎部的内部,在标记部件之上必须以规定的厚度成形轮胎的表层部,结构复杂,成型也困难。在先技术文献专利文献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8-290628号公报
技术实现思路
专利技术要解决的课题本专利技术是鉴于上述情形而作出的,其主要课题在于提供一种脚轮结构,通过在轮胎的外周面沿着轮胎的外周形成标识槽而不将标记部件埋入轮胎,从而在轮胎部磨损时,上述标记槽逐渐变薄并最终消失,由此,可以告知轮胎的更换时期。用于解决课题的方案本专利技术是为了解决上述课题而作出的,在技术方案1的专利技术中,一种脚轮结构,在脚轮的轮子的轮胎上沿着外周面设置有环形的标记槽,其特征在于,标记槽的从槽的开口部到槽底部的深度被设定为能够允许轮胎的磨损的深度,并且,在该标记槽内,在所述槽底部与槽开口部之间的深度的中途位置,沿着标记槽的延伸方向隔开规定的间隔地设置有多个实心的警告用突部,所述警告用突部具有将形成槽的左右的侧壁之间相连而堵塞槽的上表面。在技术方案2的专利技术中,其特征在于,所述标记槽形成为从槽的开口部朝向槽底面宽度逐渐变窄。在技术方案3的专利技术中,其特征在于,沿着标记槽的延伸方向以等间隔配置有多个所述警告用突部。在技术方案4的专利技术中,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标记槽的开口部与槽底部之间,设置有深度水平不同的两种以上的警告用突部,在深度水平浅的一对警告用突部之间,配置有深度水平深的追加的警告用突部。专利技术的效果通过设置标记槽,从而在轮胎的表面因与路面的接触、由制动蹄产生的推压而磨损时,标记槽逐渐变浅,警告用突部的上表面成为与轮胎的表面相同的水平,由此,迄今为止为一系列的标记槽成为被警告用突部断开的状态。通过将该标记槽断开,使用者(观察者)可以目视到轮胎已磨损至一定阶段,可以识别轮胎的更换时期接近。并且,随着轮胎磨损的进展,标记槽的槽底部3成为与轮胎的表面相同的水平,从而标记槽消失,上述使用者可以目视到处于轮胎的更换时期。附图说明图1是设置有实施例1的标记槽的脚轮的立体图。图2是该脚轮的轮子的剖视图。图3是图2的a部的放大图。图4(a)是磨损前的标记槽的局部立体图,(b)是因磨损而使警告用突部的上表面露出从而标记槽被断开的状态的立体图。图5是沿着实施例1的标记槽的槽延伸方向的局部剖视图。图6是沿着实施例2的标记槽的槽延伸方向的局部剖视图。图7是该标记槽的横截面图。图8是表示不同的横截面形状的标记槽的局部剖视图。具体实施方式本专利技术通过在脚轮的轮胎上形成具有警告用突部的标记槽,从而仅通过观察轮胎的外观,就能够阶段性地目视确认轮胎的更换时期。以下,参照附图来说明本专利技术的优选实施例。实施例1图1是脚轮1的立体图,沿着轮子2的轮胎4的外周设置有具有警告用突部15的标记槽10。在本专利技术中,脚轮1的结构并未特别限定,但在本实施例中,轮子2的轮体(wheel)3被轴支承于支承架(yoke)7,该轮子2在轮体3的外侧一体地形成有轮胎4(参照图2)。需要说明的是,图中3a是轮罩。在上述支承架7的内部,虽未图示,但内置有在制动时被推压于轮胎1的外周面而利用摩擦进行轮子2的制动的公知的制动机构或轮子制动用的制动蹄(例如,参照日本特开2009-040291号的制动结构)。在轮胎4上,沿着其外周呈环形地形成有标记槽10。轮胎4的外周面可以是平坦面或稍微弯曲的圆弧面,但在本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轮胎4的外周面的横截面为大致山形状,由平坦的中心部分5和在该中心部分5的左右形成的倾斜面的胎肩部分6构成。而且,在左右的胎肩部分6分别刻设有标记槽10作为沿着轮胎4的外周的环形槽(参照图1)。标记槽10用于检测配置有标记槽10的部位的轮胎4的磨损,标记槽10的槽底部12的截面为圆弧形,槽10的深度与预先确定的需要更换轮胎4的磨损程度对应地设定。在本实施例中,在轮子2的直径为200mm的情况下,槽10的深度、即从槽的开口部11到槽底部12的深度设定为1mm,但可以根据轮胎4的原料、用途来适当设定槽10的深度。标记槽10也可以是横截面为相同宽度的槽,但在本实施例中,槽的左右的侧壁面形成为从槽的开口部11朝向槽底部12宽度逐渐变窄的锥状。在本实施例中,标记槽10是横截面为约100度的大致L形状的槽,由侧壁面的一方沿大致铅垂方向延伸、另一方沿大致水平方向延伸的图示例的截面形状构成(参照图3)。这样,若将槽10的侧壁面设为任意角度的锥面,则能够与轮胎1的磨损的进展对应地使槽宽度逐渐变窄地变形,因此,使用者从外侧观察时容易知道磨损程度。在上述标记槽10内,沿着该槽10的延伸方向以任意的间隔形成有多个警告用突部15。该警告用突部15在上述槽底部12与槽的开口部11之间的深度的中途位置、在图示例中为从轮胎4的表面到槽深度的一半的0.5mm的位置,形成为与槽10的左右的侧壁之间相连而堵塞槽的下半部分且上表面16与槽10的开口部11大致平行的实心(日文:無垢)的块状。上述警告用突部15的槽延伸方向上的长度例如在图示例中为3mm左右,在标记槽10的外周以适当间隔、例如30度间隔配置有12个(参照图1、图5),但警告用突部15的数量、间隔并不特别限定于上述数值。由于由上述结构构成,因此,标记槽10从图4(a)的使用前的状态开始,使用脚轮1且轮子2的轮胎4的表面逐渐磨损。上述轮胎4的磨损也存在外周面均匀地磨损的情况,但根据作业、使用条件,也存在对轮胎4的外周面的一方施加载荷而进行单方磨损的情况。在本实施例中,由于偏载荷等而在胎肩部分6产生磨损,从而标记槽10的深度逐渐变浅。而且,若警告用突部15的上表面16成为与轮胎4(6)的表面相同的水平,则如图4(b)所示,标记槽10的横向宽度变窄,并且,在警告用突部15的部位,上表面16成为与胎肩部分6相同的水平,迄今为止为一系列的标记槽10成为被警告用突部15的上表面16断开的状态。这样,标记槽10的宽度变窄并且被断开,从而使用者可以从外侧目视到轮胎4的磨损已进展到一定阶段,能够预先知晓轮胎4的更换时期接近。而且,随着轮胎4的磨损进一步进展,标记槽10的槽底部12成为与轮胎4(胎肩部分6)的表面相同的水平,从而槽底部12露出,标记槽10消失。由此,使用者可以通过目视来确认已到达轮胎4的更换时期。这样,在本专利技术中,可以将轮胎4的磨损的进展状态分为两个阶段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脚轮结构,在脚轮的轮子的轮胎上沿着外周面设置有环形的标记槽,其特征在于,标记槽的从槽的开口部到槽底部的深度被设定为能够允许轮胎的磨损的深度,并且,在该标记槽内,在所述槽底部与槽开口部之间的深度的中途位置,沿着标记槽的延伸方向隔开规定的间隔地设置有多个实心的警告用突部,所述警告用突部具有将形成槽的左右的侧壁之间相连而堵塞槽的上表面。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1.一种脚轮结构,在脚轮的轮子的轮胎上沿着外周面设置有环形的标记槽,其特征在于,标记槽的从槽的开口部到槽底部的深度被设定为能够允许轮胎的磨损的深度,并且,在该标记槽内,在所述槽底部与槽开口部之间的深度的中途位置,沿着标记槽的延伸方向隔开规定的间隔地设置有多个实心的警告用突部,所述警告用突部具有将形成槽的左右的侧壁之间相连而堵塞槽的上表面。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脚...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山本贵广
申请(专利权)人:株式会社南星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日本,JP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