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调节阀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1946594 阅读:24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8-24 15:42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调节阀,包括阀体,其内设有进口通道和出口通道;上阀盖和下阀盖,分别固定安装在阀体的上部和下部;上阀座,过盈配合在阀体内;下阀座,下阀座的下端螺纹连接在下阀盖内;蜗轮,套接在下阀座的中部;蜗杆,蜗杆与蜗轮相啮合;螺堵,连接在上阀盖的上部;阀芯,阀芯上设有上阀瓣和下阀瓣。本调节阀,可以保证可靠密封,且调节方便。

A Regulating Valve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调节阀
本专利技术属于管道阀门的
,尤其涉及一种调节阀。
技术介绍
调节阀广泛应用于精确控制气体、液体、蒸汽等介质的工艺参数如压力、流量、温度、液位保持在给定值。目前,在现代化控制中,调节阀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调节阀的密封性能直接影响着整个管道控制系统的使用效果。行业内生产使用的套筒调节阀的硬密封结构采用上、下分体阀座方式,该结构要求加工精度高,装配时上、下阀座与阀芯的密封面难以同时配合、同时兼顾,导致其密封等级不够高,往往满足不了客户的高要求,具有一定的安全隐患。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针对上述现有技术现状而提供一种可以保证可靠密封、调节方便的调节阀。本专利技术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一种调节阀,其特征在于:包括阀体,阀体内设有横向的进口通道和出口通道,阀体内设有用以连通进口通道与出口通道的上通流孔和下通流孔,上通流孔和下通流孔为同轴设置;上阀盖,上阀盖固定安装在阀体的上部;下阀盖,下阀盖固定安装在阀体的下部,下阀盖的上端伸入到阀体内;上阀座,上阀座过盈配合在上通流孔内,上阀座内设有轴向贯穿的第一通流孔;下阀座,下阀座内设有轴向贯穿的第二通流孔,下阀座的侧壁上设有用以连通第二通流孔与出口通道的第三通流孔,下阀座的下端螺纹连接在下阀盖的内孔中,下阀座的上端向上伸入到下通流孔内并与下通流孔内壁之间设有密封圈,下阀座的中部侧壁上沿轴向设有平键;蜗轮,蜗轮套接在下阀座的中部且位于阀体和下阀盖之间,蜗轮内设有与平键配合的键槽;蜗杆,蜗杆可转动的连接在阀体内,所述蜗杆与蜗轮相啮合用以驱动下阀座上下移动;螺堵,螺堵固定连接在上阀盖的上部;阀芯,阀芯的上端螺纹连接在螺堵内并伸出到螺堵的上方,阀芯的下部伸入到上阀座的内孔中,阀芯的中部设有上阀瓣和下阀瓣,上阀瓣与第一通流孔相配合用以控制进口通道和出口通道的通断,下阀瓣与第二通流孔相配合用以控制进口通道和出口通道的通断。作为优选,还包括堵头,堵头固定连接在阀体上,蜗杆的一端穿过堵头内孔并向外伸出,蜗杆的另一端穿过阀体内孔并向外伸出。作为优选,所述蜗杆的两端设有用以限制其沿轴向运动的第一挡圈和第二挡圈。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的优点在于:本专利技术的调节阀在装配时,首先将下阀座拧入到下阀盖的最下端装入阀体内,将阀芯装入阀体后,旋转阀芯使其上阀瓣封堵住第一通流孔,这时下阀瓣是打开第二通流孔的,然后通过调节蜗杆,使蜗杆带动蜗轮旋转,蜗轮进而带动下阀座旋转,由于下阀座的下端是螺纹连接在下阀盖上的进而使下阀座向上运动与下阀瓣封堵住第二通流孔。这样,上阀瓣和下阀瓣可以通过调节蜗杆同时保持与第一通流、第二通流孔之间的密封,降低了加工精度要求,密封性能好。附图说明图1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1中的A-A剖视图;图3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蜗杆和蜗轮、下阀座配合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下阀座和蜗轮组装的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附图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作进一步详细描述。如图1-4所示,为本专利技术的一个优选实施例。一种调节阀,包括阀体1,阀体1内设有横向的进口通道101和出口通道102,阀体1内设有用以连通进口通道101与出口通道102的上通流孔103和下通流孔104,上通流孔103和下通流孔104为同轴设置。上阀盖3,上阀盖3固定安装在阀体1的上部。下阀盖4,下阀盖4固定安装在阀体1的下部,下阀盖4的上端伸入到阀体1内。上阀座6,上阀座6过盈配合在上通流孔103内,上阀座6内设有轴向贯穿的第一通流孔61。下阀座7,下阀座7内设有轴向贯穿的第二通流孔71,下阀座7的侧壁上设有用以连通第二通流孔71与出口通道102的第三通流孔72,下阀座7的下端螺纹连接在下阀盖4的内孔中,下阀座7的上端向上伸入到下通流孔104内并与下通流孔104内壁之间设有密封圈73,下阀座7的中部侧壁上沿轴向设有平键74。蜗轮9,蜗轮9套接在下阀座7的中部且位于阀体1和下阀盖4之间,蜗轮9内设有与平键74配合的键槽91。蜗杆8,蜗杆8可转动的连接在阀体1内,所述蜗杆8与蜗轮9相啮合用以驱动下阀座7上下移动。螺堵5,螺堵5固定连接在上阀盖3的上部。阀芯2,阀芯2的上端螺纹连接在螺堵5内并伸出到螺堵5的上方,阀芯2的下部伸入到上阀座6的内孔中,阀芯2的中部设有上阀瓣21和下阀瓣22,上阀瓣21与第一通流孔61相配合用以控制进口通道101和出口通道102的通断,下阀瓣22与第二通流孔71相配合用以控制进口通道101和出口通道102的通断。堵头10,堵头10固定连接在阀体1上,蜗杆8的一端穿过堵头10内孔并向外伸出,蜗杆8的另一端穿过阀体1内孔并向外伸出。蜗杆8的两端设有用以限制其沿轴向运动的第一挡圈11a和第二挡圈11b。本调节阀的工作原理及过程如下:本专利技术的调节阀在装配时,首先将下阀座7拧入到下阀盖4的最下端装入阀体1内,将阀芯2装入阀体1后,旋转阀芯2使其上阀瓣21封堵住第一通流孔61,这时下阀瓣22是打开第二通流孔71的,然后通过调节蜗杆8,使蜗杆8带动蜗轮9旋转,蜗轮9进而带动下阀座7旋转,由于下阀座7的下端是螺纹连接在下阀盖4上的,进而使下阀座向上运动与下阀瓣22封堵住第二通流孔71。这样,上阀瓣21和下阀瓣22可以通过调节同时保持与第一通流孔61、第二通流孔71之间的密封,降低了加工精度要求,密封性能好。当按照上述步骤装配好后,再旋转阀芯2就可以实现同时开启或关闭上阀芯21和下阀瓣22,达到调节的效果。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调节阀,其特征在于:包括阀体(1),阀体(1)内设有横向的进口通道(101)和出口通道(102),阀体(1)内设有用以连通进口通道(101)与出口通道(102)的上通流孔(103)和下通流孔(104),上通流孔(103)和下通流孔(104)为同轴设置;上阀盖(3),上阀盖(3)固定安装在阀体(1)的上部;下阀盖(4),下阀盖(4)固定安装在阀体(1)的下部,下阀盖(4)的上端伸入到阀体(1)内;上阀座(6),上阀座(6)过盈配合在上通流孔(103)内,上阀座(6)内设有轴向贯穿的第一通流孔(61);下阀座(7),下阀座(7)内设有轴向贯穿的第二通流孔(71),下阀座(7)的侧壁上设有用以连通第二通流孔(71)与出口通道(102)的第三通流孔(72),下阀座(7)的下端螺纹连接在下阀盖(4)的内孔中,下阀座(7)的上端向上伸入到下通流孔(104)内并与下通流孔(104)内壁之间设有密封圈(73),下阀座(7)的中部侧壁上沿轴向设有平键(74);蜗轮(9),蜗轮(9)套接在下阀座(7)的中部且位于阀体(1)和下阀盖(4)之间,蜗轮(9)内设有与平键(74)配合的键槽(91);蜗杆(8),蜗杆(8)可转动的连接在阀体(1)内,所述蜗杆(8)与蜗轮(9)相啮合用以驱动下阀座(7)上下移动;螺堵(5),螺堵(5)固定连接在上阀盖(3)的上部;阀芯(2),阀芯(2)的上端螺纹连接在螺堵(5)内并伸出到螺堵(5)的上方,阀芯(2)的下部伸入到上阀座(6)的内孔中,阀芯(2)的中部设有上阀瓣(21)和下阀瓣(22),上阀瓣(21)与第一通流孔(61)相配合用以控制进口通道(101)和出口通道(102)的通断,下阀瓣(22)与第二通流孔(71)相配合用以控制进口通道(101)和出口通道(102)的通断。...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调节阀,其特征在于:包括阀体(1),阀体(1)内设有横向的进口通道(101)和出口通道(102),阀体(1)内设有用以连通进口通道(101)与出口通道(102)的上通流孔(103)和下通流孔(104),上通流孔(103)和下通流孔(104)为同轴设置;上阀盖(3),上阀盖(3)固定安装在阀体(1)的上部;下阀盖(4),下阀盖(4)固定安装在阀体(1)的下部,下阀盖(4)的上端伸入到阀体(1)内;上阀座(6),上阀座(6)过盈配合在上通流孔(103)内,上阀座(6)内设有轴向贯穿的第一通流孔(61);下阀座(7),下阀座(7)内设有轴向贯穿的第二通流孔(71),下阀座(7)的侧壁上设有用以连通第二通流孔(71)与出口通道(102)的第三通流孔(72),下阀座(7)的下端螺纹连接在下阀盖(4)的内孔中,下阀座(7)的上端向上伸入到下通流孔(104)内并与下通流孔(104)内壁之间设有密封圈(73),下阀座(7)的中部侧壁上沿轴向设有平键(74);蜗轮(9),蜗轮(9)套接在下阀座(7)的中部且位于阀体(1...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不公告发明人
申请(专利权)人:宁波文泽机电技术开发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浙江,3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