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气动增压泵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1944321 阅读:34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8-24 14:59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增压泵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气动增压泵。该气动增压泵包括:气源腔,其两端分别与大气连通;第一增压气缸,其与气源腔的一端连通,且第一增压气缸内设置有第一进气单向阀和第一排气单向阀;第二增压气缸,其与气源腔的另一端连通,且第二增压气缸内设置有第二进气单向阀和第二排气单向阀;活塞,其在气源腔内往复运动;第一活塞杆,其与活塞的一端连接,且在第一增压气缸内往复运动;第二活塞杆,其与活塞的另一端连接,且在第二增压气缸内往复运动。压缩气体驱动活塞在气源腔内往复运动,两个活塞杆在活塞的带动下交替对待增压产品进行压缩,在一个行程内即可实现两次增压,大大提高了压缩效率,有利于延缓密封圈的损坏。

A Pneumatic Booster Pump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气动增压泵
本技术涉及增压泵
,尤其涉及一种气动增压泵。
技术介绍
增压泵是一种常见的增压设备,其在家庭用水、汽车涡轮增压以及车间气体增压等领域均有所应用。随着科技的发展,为了实现节能,以压缩气体为动力的气动增压泵也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应用。现有技术中的气动增压泵基本都是利用压缩气体实现对产品气体或液体进行单次压缩。单次压缩不仅导致造压效率过低,且过于频繁的压缩会加速增压泵内密封圈的损坏。因此,需要提出一种气动增压泵,能够解决现有技术中单次压缩导致压缩效率低以及频繁压缩加速密封圈损坏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基于以上所述,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气动增压泵,可以在紧凑的结构内保证产品的输出压力的同时提高压缩效率,延缓密封圈的损坏。为达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以下技术方案:提供一种气动增压泵,包括:气源腔,所述气源腔的两端分别与大气连通;第一增压气缸,其与所述气源腔的一端连通,且所述第一增压气缸设有第一进气单向阀和第一排气单向阀;第二增压气缸,其与所述气源腔的另一端连通,且所述第二增压气缸设有第二进气单向阀和第二排气单向阀;活塞,其在所述气源腔内往复运动;第一活塞杆,其与所述活塞的一端连接,且在所述第一增压气缸内往复运动;第二活塞杆,其与所述活塞的另一端连接,且在所述第二增压气缸内往复运动。作为一种气动增压泵的优选方案,所述第一增压气缸的第一缸体上设置有第一气源进口,所述第二增压气缸的第二缸体上设置有第二气源进口。作为一种气动增压泵的优选方案,所述气源腔包括分别位于所述活塞两侧的第一气源腔和第二气源腔,所述第一气源进口与所述第一气源腔连通,所述第二气源进口与所述第二气源腔连通。作为一种气动增压泵的优选方案,所述第一缸体上设置有端盖,所述第一进气单向阀和所述第一排气单向阀设置在所述端盖内部。作为一种气动增压泵的优选方案,所述活塞、所述第一活塞杆和所述第二活塞杆的自由端均沿周向设置有密封圈。作为一种气动增压泵的优选方案,所述第一缸体与所述第二缸体之间通过螺栓固定连接。作为一种气动增压泵的优选方案,所述第一缸体与所述端盖之间通过螺栓固定连接。本技术的有益效果为:本技术提供的气动增压泵,待增压产品通过第一进气单向阀和第二进气单向阀交替进入第一增压气缸和第二增压气缸,压缩气体驱动活塞在气源腔内往复运动,第一活塞杆和第二活塞杆在活塞的带动下交替对两增压气缸内的待增压产品进行压缩并交替通过第一排气单向阀和第二排气单向阀将增压后的产品气体排出,在一个行程内即可实现两次增压,大大提高了压缩效率,有利于延缓密封圈的损坏;活塞和两个活塞杆与气源腔和两个增压气缸的配合设置在保证稳定增压的同时使整体结构趋于小型化、简便化。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具体实施例提供的气动增压泵的结构示意图;图2本技术具体实施例提供的气动增压泵的一个工作状态的示意图;图3本技术具体实施例提供的气动增压泵的另一个工作状态的示意图。图中:1、第一缸体;11、气源腔;111、第一气源腔;112、第二气源腔;12、第一增压气缸;13、第一气源进口;2、端盖;3、第一进气单向阀;4、第一排气单向阀;5、第二缸体;51、第二增压气缸;52、第二气源进口;6、第二进气单向阀;7、第二排气单向阀;8、活塞;91、第一活塞杆;92、第二活塞杆。具体实施方式下面详细描述本技术的实施例,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旨在用于解释本技术,而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下面结合附图并通过具体实施例来进一步说明本技术的技术方案。本实施例提供一种气动增压泵,如图1所示,其包括第一缸体1、第二缸体5以及活塞8,活塞8设置在第一缸体1内部。第一缸体1和第二缸体5之间通过螺栓固定连接,从而使得第二缸体5密封在第一缸体1的一端。第一缸体1的另一端设置有端盖2,两者通过螺栓固定连接。具体地,第一缸体1的内部设置有气源腔11和第一增压气缸12,第二缸体5的内部设置有第二增压气缸51。其中,活塞8设置在气源腔11中,活塞8的下表面和上表面分别设置有第一活塞杆91和第二活塞杆92,活塞8的直径略小于气源腔11的腔体直径,第一活塞杆91和第二活塞杆92的直径分别略小于第一增压气缸12的直径和第二增压气缸51的直径,保证活塞8能够往复运动。进一步地,活塞8在气源腔11内往复运动时,第一活塞杆91可在第一增压气缸12内往复运动,且当第一活塞杆91完全插入第一增压气缸12中时,活塞8到达气源腔11的底端。同理,第二活塞杆92在活塞8的带动下可在第二增压气缸51内往复运动,且当第二活塞杆92完全插入第二增压气缸51中时,活塞8到达气源腔11的顶端。具体地,活塞8将上述气源腔11分为两部分,靠近第一活塞杆91的腔体为第一气源腔111,靠近第二活塞杆92的腔体为第二气源腔112,且两个腔体的容积随着活塞8的移动不断发生变化。当第二活塞杆92完全插入第二增压气缸51中时,第一气源腔111的容积达到最大,与气源腔11的容积相等;当第一活塞杆91完全插入第一增压气缸12中时,第二气源腔112的容积达到最大,与气源腔11的容积相等。进一步地,为了加强密封性能,上述活塞8、第一活塞杆91和第二活塞杆92的自由端均沿周向设置有密封圈,使活塞8与气源腔11以及活塞杆和增压气缸之间形成良好的密封,进而保证增压泵的增压效果。第一活塞杆91、第二活塞杆92和活塞8整体结构的横截面为“十”字型结构,对应地,第一增压气缸12、第二增压气缸51和气源腔11构成的腔室横截面也为“十”字型结构。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提供的气动增压泵中气源腔11和两个增压气缸的容积是经过比例计算设计的,且为了提高增压效率,本实施例中将第一增压气缸12和第二增压气缸51的容积设置为相等,对应的第一活塞杆91和第二活塞杆92的尺寸也完全相同,即保证两个增压气缸产生相同的增压效果。然而在其他实施例中,可以将两个增压气缸的容积设置为不同,以便获得不同压力的产品。具体地,第一缸体1的侧壁上设置有第一气源进口13,第二缸体5的侧壁上设置有第二气源进口52,且第一气源进口13与第一气源腔111连通,第二气源进口52与第二气源腔112连通。以上的设置保证压缩气体从第一气源进口13进入后到达第一气源腔111,压缩气体从第二气源进口52进入后到达第二气源腔112,从而驱动活塞8的往复运动。需要说明的是,为了加工方便,本实施例中将气源进口的形状设置为L形,即第一气源进口13和第二气源进口52均为L形结构,然而在其他实施例中,只要能够实现与气源腔11的连通,可以任意设计成其它形状。此外,第一气源进口13和第二气源进口52负责输入压缩气体的同时,还负责排出压缩气体,具体地,当压缩气体从第一气源进口13输入时,活塞8向上运动的同时将第二气源腔112内的压缩气体从第二气源进口52排出;反之,当压缩气体从第二气源进口52输入时,活塞8向下运动的同时将第一气源腔111内的压缩气体从第一气源进口13排出。进一步地,上述端盖2内部设置有与第一增压气缸12均连通的第一进气单向阀3和第一排气单向阀4,第二缸体5内部设置有与第二增压气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气动增压泵,其特征在于,包括:气源腔(11),所述气源腔(11)的两端分别与大气连通;第一增压气缸(12),其与所述气源腔(11)的一端连通,且所述第一增压气缸(12)设有第一进气单向阀(3)和第一排气单向阀(4);第二增压气缸(51),其与所述气源腔(11)的另一端连通,且所述第二增压气缸(51)设有第二进气单向阀(6)和第二排气单向阀(7);活塞(8),其在所述气源腔(11)内往复运动;第一活塞杆(91),其与所述活塞(8)的一端连接,且在所述第一增压气缸(12)内往复运动;第二活塞杆(92),其与所述活塞(8)的另一端连接,且在所述第二增压气缸(51)内往复运动。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气动增压泵,其特征在于,包括:气源腔(11),所述气源腔(11)的两端分别与大气连通;第一增压气缸(12),其与所述气源腔(11)的一端连通,且所述第一增压气缸(12)设有第一进气单向阀(3)和第一排气单向阀(4);第二增压气缸(51),其与所述气源腔(11)的另一端连通,且所述第二增压气缸(51)设有第二进气单向阀(6)和第二排气单向阀(7);活塞(8),其在所述气源腔(11)内往复运动;第一活塞杆(91),其与所述活塞(8)的一端连接,且在所述第一增压气缸(12)内往复运动;第二活塞杆(92),其与所述活塞(8)的另一端连接,且在所述第二增压气缸(51)内往复运动。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气动增压泵,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增压气缸(12)的第一缸体(1)上设置有第一气源进口(13),所述第二增压气缸(51)的第二缸体(5)上设置有第二气源进口(52)。3...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谢东红李立忠刘小祥盛俊峰
申请(专利权)人:上海穗杉实业股份有限公司陕西莫格医用设备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上海,3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