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内撑夹具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1934682 阅读:66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8-24 12:26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内撑夹具,包括:柱状主体,柱状主体内设置有供油道、回油道和多个活塞腔,活塞腔沿柱状主体的轴向和周向排布,活塞腔与供油道和回油道连通;分油端盖,设置于柱状主体的一端,分油端盖内设置有分油道,分油道通过换向阀与供油道和回油道择一连通,分油端盖用于与外部油管连通;活塞,每个活塞腔中对应设置一个活塞,活塞的外端用于伸出柱状主体,支撑工件内孔;活塞腔端盖,每个活塞腔的外端口对应密封设置一个活塞腔端盖。该内撑夹具通过柱状主体的轴向和周向排布的多个活塞伸出撑紧工件内孔壁,撑紧力更加均匀,减小了工件发生椭圆变形或产生锥度的几率。

A Kind of Internal Support Fixture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内撑夹具
本技术涉及机加工
,特别涉及一种内撑夹具。
技术介绍
对于具有内孔的工件,在对工件进行加工时,需要使用专用的夹具对工件内孔进行夹持固定。目前机加工常用的夹持工件内孔的夹具主要为复合式液压三爪卡盘、薄壁套夹具等。其中,复合式液压三爪卡盘是在典型常封闭式卡盘上增加液压油缸,具有三个撑爪,工作时,三个撑爪径向向外扩展,从而支撑于内孔壁上,但由于只有三个支撑位置,因此,容易造成工件变形,使工件形成椭圆。而薄壁套夹具的薄壁套长时间使用后,由于磨损导致薄壁套的壁厚不均,从而在支撑工件内孔时,支撑不均匀,导致工件受力不均发生变形,产生锥度或椭圆。综上所述,如何解决夹持工件内孔容易发生工件锥度或椭圆变形的问题,成为了本领域技术人员亟待解决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有鉴于此,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内撑夹具,以减小工件产生锥度或椭圆变形的几率。为达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以下技术方案:一种内撑夹具,包括:柱状主体,所述柱状主体内设置有供油道、回油道和多个活塞腔,所述活塞腔沿所述柱状主体的轴向和周向排布,所述活塞腔与所述供油道和所述回油道连通;分油端盖,设置于所述柱状主体的一端,所述分油端盖内设置有分油道,所述分油道通过换向阀与所述供油道和回油道择一连通,所述分油端盖用于与外部油管连通;活塞,每个所述活塞腔中对应设置一个所述活塞,所述活塞的外端用于伸出所述柱状主体,支撑工件内孔;活塞腔端盖,每个所述活塞腔的外端口对应密封设置一个所述活塞腔端盖。优选地,在上述的内撑夹具中,所述供油道为沿所述柱状主体的轴线设置的中心油腔,所述活塞腔共同连通所述中心油腔。优选地,在上述的内撑夹具中,所述活塞腔沿所述柱状主体的轴向和轴向均匀排布。优选地,在上述的内撑夹具中,每列轴向布置的所述活塞腔对应与一个所述回油道连通,所述回油道的数量与所述活塞腔的列数相同。优选地,在上述的内撑夹具中,所述活塞腔的数量至少为20个。优选地,在上述的内撑夹具中,所述活塞腔端盖通过卡簧定位固定于所述活塞腔的外端口。优选地,在上述的内撑夹具中,还包括沿所述柱状主体的轴向设置在所述柱状主体的外表面上的导向条。优选地,在上述的内撑夹具中,所述导向条的数量为多个,且所述导向条沿所述柱状主体的圆周方向均匀排布。优选地,在上述的内撑夹具中,所述柱状主体的设置有所述分油端盖的一端设置有用于与机床主轴连接的连接盘。优选地,在上述的内撑夹具中,所述换向阀为电磁换向阀、电液换向阀或手动换向阀。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本技术提供的内撑夹具中,包括柱状主体、分油端盖、活塞和活塞腔端盖,其中,柱状主体内设置有供油道、回油道和多个活塞腔,活塞腔沿柱状主体的轴向和轴向排布,活塞腔与供油道和回油道连通;分油端盖设置于柱状主体的一端,分油端盖内设置有分油道,分油道通过换向阀与供油道和回油道择一连通,分油端盖用于与外部油管连通;活塞腔中对应设置一个活塞,活塞的外端用于伸出柱状主体,支撑工件内孔;每个活塞腔的外端口对应密封设置一个活塞腔端盖。工作时,将内撑夹具的柱状主体伸入工件内孔中,当撑紧工件时,外部油管向分油端盖中供油,换向阀将分油道与供油道连通,液压油进入供油道,并进入活塞腔中,推动活塞伸出活塞腔端盖并伸出柱状主体外部,通过活塞的外端撑紧工件内孔壁。当松开工件时,换向阀将分油道与回油道连通,液压油进入回油道,并进入活塞腔中,推动活塞反向缩回,松开工件。该内撑夹具通过柱状主体的轴向和周向排布的多个活塞伸出撑紧工件内孔壁,由于采用同一液压油,因此,每个活塞的支撑力相同,工件受加持而发生的形变量一致,因此,相对于现有的复合式液压三爪卡盘和薄壁套夹具,该内撑夹具的撑紧力更加均匀,减小了工件发生椭圆变形或产生锥度的几率,即便活塞的端部磨损,活塞在油压的作用下也仍然保持与工件的接触压力,减小了支撑力不均匀造成的工件锥度或椭圆变形的几率。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的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提供的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内撑夹具的轴测示意图;图2为图1中的内撑夹具的剖视示意图;图3为图1中的内撑夹具的正视示意图;图4为图1中的内撑夹具的侧视示意图。其中,1为柱状主体、2为连接盘、3为活塞、4为导向条、5为活塞腔端盖、6为分油端盖;11为供油道、12为回油道、61为分油道。具体实施方式本技术的核心是提供了一种内撑夹具,减小了工件产生锥度或椭圆变形的几率。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请参考图1-图4,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内撑夹具,包括,包括柱状主体1、分油端盖6、活塞3和活塞腔端盖5,其中,柱状主体1内设置有供油道11、回油道12和多个活塞腔,活塞腔沿柱状主体1的轴向和轴向排布,活塞腔与供油道11和回油道12均连通;分油端盖6设置于柱状主体1的一端,分油端盖6内设置有分油道61,分油道通61过换向阀与供油道11和回油道12择一连通,分油端盖6用于与外部油管连通;活塞腔中对应设置一个活塞3,活塞3的外端用于伸出柱状主体1,支撑工件内孔;每个活塞腔的外端口对应密封设置一个活塞腔端盖5。工作时,将内撑夹具的柱状主体1伸入工件内孔中,当撑紧工件时,外部油管向分油端盖6中供油,换向阀将分油道61与供油道11连通,液压油进入供油道11,并进入活塞腔中,推动活塞3伸出活塞腔端盖5并伸出柱状主体1外部,通过活塞3的外端撑紧工件内孔壁。当松开工件时,换向阀将分油道61与回油道12连通,液压油进入回油道12,并进入活塞腔中,推动活塞3反向缩回,松开工件。该内撑夹具通过柱状主体1的轴向和周向排布的多个活塞3伸出撑紧工件内孔壁,由于采用同一液压油,因此,每个活塞3的支撑力相同,工件受加持而发生的形变量一致,因此,相对于现有的复合式液压三爪卡盘和薄壁套夹具,该内撑夹具的撑紧力更加均匀,减小了工件发生椭圆变形或产生锥度的几率,即便活塞3的端部磨损,活塞3在油压的作用下也仍然保持与工件的接触压力,减小了支撑力不均匀造成的工件锥度或椭圆变形的几率。进一步地,在本实施例中,供油道11为沿柱状主体1的轴线设置的中心油腔,活塞腔共同连通中心油腔。即所有的活塞腔均与一个中心油腔连通,实现活塞腔的并联。当然,供油道11也可以为多个油道,分别与一个或多个活塞腔连通。在本实施例中,活塞腔沿柱状主体1的轴向和周向均匀排布,从而进一步提高了支撑力的均匀性。当然,活塞腔也可以随意布置于柱状主体1上。在本实施例中,每列轴向布置的活塞腔对应与一个回油道12连通,回油道12的数量与活塞腔的列数相同,即每列轴向布置的活塞腔共同与一个回油道12连通。如此设置,活塞腔并联,且简化了油道结构。在本实施例中,活塞腔的数量至少为20个。具体可以为2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内撑夹具,其特征在于,包括:柱状主体,所述柱状主体内设置有供油道、回油道和多个活塞腔,所述活塞腔沿所述柱状主体的轴向和周向排布,所述活塞腔与所述供油道和所述回油道连通;分油端盖,设置于所述柱状主体的一端,所述分油端盖内设置有分油道,所述分油道通过换向阀与所述供油道和回油道择一连通,所述分油端盖用于与外部油管连通;活塞,每个所述活塞腔中对应设置一个所述活塞,所述活塞的外端用于伸出所述柱状主体,支撑工件内孔;活塞腔端盖,每个所述活塞腔的外端口对应密封设置一个所述活塞腔端盖。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内撑夹具,其特征在于,包括:柱状主体,所述柱状主体内设置有供油道、回油道和多个活塞腔,所述活塞腔沿所述柱状主体的轴向和周向排布,所述活塞腔与所述供油道和所述回油道连通;分油端盖,设置于所述柱状主体的一端,所述分油端盖内设置有分油道,所述分油道通过换向阀与所述供油道和回油道择一连通,所述分油端盖用于与外部油管连通;活塞,每个所述活塞腔中对应设置一个所述活塞,所述活塞的外端用于伸出所述柱状主体,支撑工件内孔;活塞腔端盖,每个所述活塞腔的外端口对应密封设置一个所述活塞腔端盖。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内撑夹具,其特征在于,所述供油道为沿所述柱状主体的轴线设置的中心油腔,所述活塞腔共同连通所述中心油腔。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内撑夹具,其特征在于,所述活塞腔沿所述柱状主体的轴向和轴向均匀排布。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内撑夹具,...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程金辉钱立永王慧杰
申请(专利权)人:中原内配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河南,4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