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向气动延时阀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189265 阅读:1036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气动控制系统中气动控制元件,具体地指一种双向气动延时阀,用于克服现有延时阀仅能实现单向延时的不足。它包括主气阀、固定气室和第一单向节流阀,所述主气阀的控制气体进出口同时与固定气室的进出气口和第一单向节流阀的一端相连。它还包括第二单向节流阀,所述第一单向节流阀的另一端与第二单向节流阀反向串联连接,第二单向节流阀的另一端作为控制气体的气路接口。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中第二单向节流阀的设置,使得控制气体的进气状态下,可由第一单向节流阀调节延时时间,控制气体的排气状态下,可由第二单向节流阀调节延时时间,整个装置能够在不影响原有单向延时功能的前提下,实现另一方向的单向延时和控制气体进、排气的双向延时。(*该技术在2018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气动控制系统中气动控制元件,具体地指一种双向气 动延时阀。
技术介绍
在有几个气缸同时工作的气动控制系统中,往往需要使各气缸的动作 按一定的顺序进行,要求其中一个气缸的动作滞后于另一个气缸的动作, 有的气缸则要求在某个状态下停留一定时间用以保压等,这就需要实施延 时控制。在允许用电的情况下,延时可以通过时间继电器和电磁阀来实现。 但有些场所往往不允许用电,只有采用纯气动控制方式,因此就要用到气 动延时阀。目前市场上有多种气动延时阀,但一般属于单向延时阀,只能 实现一个方向动作的延时,而气动设备中往往需要实施两个方向动作的延 时,即双向延时。比如对单作用气缸实施进排气双向延时,现有的延时阀 就不能满足要求。现有气动延时阀的气动结构原理基本上如本说明书附图部分给出的图1和图2所示,它由主气阀、固定气室2和第一单向节流阀3集成一体组成。 主气阀可以是二位三通阀,也可以是二位五通阀,图中所示为二位三通阀1, 用以控制一个单作用气缸6。其作用原理是进气状态如图l,当控制气体进气气路接通,控制气体经接口a进入 延时阀,由于第一单向节流阀3的节流作用,气体缓慢向固定气室2充气, 待固定气室2充满并达到一定的压强后,气压将二位三通阀1的阀芯推开, 二位三通阀1进气气路接通,输出工作气体,推动气缸活塞向上运动。从 控制气体经接口 a进入延时阀到二位三通阀1阀芯被推开的这个过程所经 历的时间即为延时时间,延时的长短可通过第一单向节流阀3来调节。排气状态如图2,当控制气体回气气路接通,固定气室2内的控制气 体反向经过第一单向节流阀3从接口 a排出,此时第一单向节流阀3不起节流作用,控制气体迅速排出,二位三通阀1内的阀芯立即复位,单作用气缸6的回气气路也迅速接通,其内的气体便迅速经二位三通阀1排向大气, 单作用气缸6的活塞在缸内复位弹簧的作用下,迅速向下运动。所以此时 延时阀不起延时作用。类似地,如果主气阀采用的是二位五通阀,当用于控制双作用气缸时, 也只能对其中一个方向的动作进行延时。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就是要克服上述现有延时阀仅能实现单向延时的不 足,提供一种能同时实现进、排气延时的双向延时阀。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双向气动延时阀, 包括主气阀、固定气室和第一单向节流阀,所述主气阀的控制气体进出口 同时与固定气室的进出气口和第一单向节流阀的一端相连。其中,它还包 括第二单向节流阀,所述第一单向节流阀的另一端与第二单向节流阀反向 串联连接,所述第二单向节流阀的另一端作为控制气体的气路接口。所述的主气阀为二位三通阀或者二位五通阀。本技术的优点在于第二单向节流阀的设置,使得控制气体的进 气状态下,可由第一单向节流阀调节延时时间,控制气体的排气状态,可 由第二单向节流阀调节延时时间,且一个单向节流阀起调节作用时,另一 单向节流阀为控制气体的通路。故整个装置能够在不影响原有单向延时功 能的前提下,实现另一方向的单向延时和控制气体进、排气的双向延时。附图说明图1是现有气动延时阀在控制气进气状态时的气动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中气动延时阀在控制气排气状态时的气动结构示意图; 图3是实施例1中双向气动延时阀在控制气进气状态时的气动结构示 意图4是图3中双向气动延时阀在控制气排气状态时的气动结构示意图; . 图5是实施例2中双向气动延时阀在控制气进气状态时的气动结构原 理图6是图5中双向气动延时阀在控制气排气状态时的气动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技术的双向气动延时阀作进一步 的详细描述图1和图2所示传统的气动延时阀,其结构和工作过程己在前面的背 景技术部分进行了详细描述,于此不再赘述。实施例l:如图3和图4,本技术双向气动延时阀,包括二位三通阀l、刚性的固定气室2、第一单向节流阀3和第二单向节流阀7。 二位三 通阀1的控制气体进出口 K同时与固定气室2的进出气口和第一单向节流 阀3的一端相连,第一单向节流阀3的另一端与第二单向节流阀7反向串 联连接,第二单向节流阔7的另一端作为控制气体的气路接口 a。 二位三通 阀1的工作气体进口 P与气源4相连,工作气体出口 A与单作用气缸6的 下部相连。控制气体的气路接口 a外接手控阀5的工作气体出口 A,手控 阀5的工作气体进口 P连接气源4。控制气进气延时状态如图3,接通手控阀5的工作气体进口 P和工作 气体出口 A,则控制气体经气路接口 a进入该双向气动延时阀。此时,控 制气体可无障碍地通过第二单向节流阀7。通过调节第一单向节流阀3调整 控制气体的流量,使控制气体缓慢地向固定气室2充气。固定气室2内充 满气体并达到一定压强后,控制气体使二位三通阀1的阀芯上移,从而接 通了二位三通阀1的工作气体进口 P和工作气体出口 A。工作气体由气源4 进入单作用气缸6下部,推动其活塞向上运动。从控制气体进入该延时阀 至二位三通阀1的阀芯被推开所经历的时间即为进气延时,时间的长短可 由第一单向节流阀3调节。控制气排气延时状态如图4,接通手控阀5的工作气体排气口 R和 工作气体出口 A,则固定气室2内的控制气体依次经第一单向节流阀3和 第二单向节流阀7进入手控阀5的工作气体出口 A,并由手控阀5的工作 气体排气口 R排出。此时,控制气体可无障碍地通过第一单向节流阀3。 调节第二单向节流阀7调整控制气体的流量,使气体缓慢排出。当气压降 至一定程度后,二位三通阀1的阀芯在复位弹簧作用下复位,从而接通了 二位三通阀1的工作气体排气口 R和工作气体出口 A。单作用气缸6内的气体由二位三通阀1的工作气体出口 A进入,再经二位三通阀1的工作气 体排气口R排入大气。单作用气缸6的活塞在弹簧作用下向下运动。从接 通控制气体的排气气路至二位三通阀1排气气路的接通所经历的时间即为 排气延时,时间的长短可由第二单向节流阀7调节。综合上述,通过调节本技术中的第一单向节流阀3和第二单向节 流阀7,.可实现进、排气的双向气动延时。实施例2:如图5和图6,本实施例的其它结构与实施例l相同,区别 在于主气阀为二位五通阀8,相应地,该主气阔控制一双作用气缸9。 二位 五通阀8的工作气体进口 P与气源4相连,二位五通阀8的一个工作气体 出口 A与双作用气缸9的上部相连,另一个工作气体出口 B与双作用气缸 9的下部相连。控制气进气延时状态如图5,接通手控阀5的工作气体进口 P和工作 气体出口 A,则控制气体经气路接口 a进入该双向气动延时阀。此时,控 制气体可无障碍地通过第二单向节流阀7。通过调节第一单向节流阀3调整 控制气体的流量,当固定气室2内充满控制气体并达到一定压强时,控制 气体使二位五通阀8的阀芯上移,使一个工作气体出口 A和一个工作气体 排气口R相通,另一个工作气体出口B和工作气体进口P相通。此时,工 作气体由气源4经工作气体进口 P和另一个工作气体出口 B进入双作用气 缸9的下部,推动双作用气缸9的活塞向上运动。同时其活塞上部的气体 经一个工作气体出口 A和一个工作气体排气口 R排向大气。控制气排气延时状态如图6,接通手控阀5的工作气体排气口 R和 工作气体出口 A,则固定气室2内的控制气体依次经第一单向节流阀3和 第二单向节流阀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双向气动延时阀,包括主气阀、固定气室和第一单向节流阀,所述主气阀的控制气体进出口同时与固定气室的进出气口和第一单向节流阀的一端相连,其特征在于:它还包括第二单向节流阀,所述第一单向节流阀的另一端与第二单向节流阀反向串联连接,所述第二单向节流阀的另一端作为控制气体的气路接口。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昌盛
申请(专利权)人:国营红林机械厂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42[中国|湖北]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
  • 暂无相关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