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D显示装置和终端设备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1890138 阅读:24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8-17 13:51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3D显示装置和终端设备,属于显示技术领域。该3D显示装置使用量子点彩膜进行色彩呈现,使得3D显示装置显示的色域更广,显示的色彩更加丰富。采用本申请,可以有效解决相关技术中的3D显示装置显示的色域较窄,显示的色彩不丰富的技术问题。

3D Display Device and Terminal Equipment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3D显示装置和终端设备
本申请涉及显示
,特别涉及一种3D显示装置和终端设备。
技术介绍
随着技术和应用的发展,带有3D显示功能的终端设备也逐渐进入消费市场。目前,主流的3D显示技术包括偏光式3D显示技术。相关技术中偏光式3D显示技术采用的3D显示装置,使用有机染料彩膜进行色彩呈现。在实现本申请的过程中,专利技术人发现相关技术至少存在以下问题:相关技术中的3D显示装置由于使用有机染料彩膜进行色彩呈现,所以使得显示的色域较窄,显示的色彩不丰富。
技术实现思路
为了解决相关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3D显示装置。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3D显示装置,3D显示装置包括顺序设置的背光模组(A1)、量子点彩膜(A2)、第一金属线栅偏振层(A3)、像素电极层(A4)、液晶层(A5)和第二金属线栅偏振层(A6)。其中,3D显示装置又可以称为立体显示装置。所谓的顺序设置是指上述各部件按照在句中的排列顺序设置,即量子点彩膜(A2)在背光模组(A1)前面,第一金属线栅偏振层(A3)在量子点彩膜(A2)前面,像素电极层(A4)在第一金属线栅偏振层(A3)前面,液晶层(A5)在像素电极层(A4)前面,第二金属线栅偏振层(A6)在液晶层(A5)前面。在这一顺序设置的情况下,背光模组(A1)发出的光依次穿过量子点彩膜(A2)、第一金属线栅偏振层(A3)、像素电极层(A4)、液晶层(A5)和第二金属线栅偏振层(A6)。背光模组(A1)可将光线均匀射向液晶层(A5)。背光模组(A1)为显示装置中提供光源的膜材组合,包括多种光学膜材如反射片、导光板、扩散片和增光膜等。背光模组(A1)可以是侧入式背光模组,即背光模组(A1)中的发光光源布置在背光模组的侧面,光源发出的光线从侧面射入背光模组中的导光板,经导光板反射至液晶层。背光模组(A1)还可以是直下背光式背光模组,即发光光源排布在背光模组正面,光源发出的光线直接射向液晶层。可选的,发光光源可以为蓝光LED。量子点彩膜(A2)为由量子点材料和高分子材料制备的颜色转换膜。量子点材料为可光致发光的纳米尺寸的半导体材料,在外界短波长光线照射下,可发出可见光,发出的可见光的波长可通过量子点的尺寸和材料进行调控。量子点彩膜(A2)可以由红、绿、蓝量子点材料、光刻胶和必要的添加剂构成。量子点材料包括但不限于CdSe、CdTe、ZnS和InP等。光刻胶为透明材料。必要的添加剂包括但不限于扩散粒子和量子点-光刻胶偶联剂,量子点-光刻胶偶联剂可以将量子点颗粒与光刻胶分子通过化学键连接在一起,从而提高量子点在光刻胶体系内的稳定性。量子点与光刻胶的混合比例可根据需要进行优化,保证量子点彩膜(A2)对背光模组(A1)发出的光有较高吸收效率,并具有较高的色彩转换效率,即外量子效率。量子点彩膜(A2)中的红绿蓝三色量子点交替排列,每红绿蓝三色量子点对应一个像素单元。量子点彩膜(A2)的剖面结构中,红绿蓝三色量子点交替排列,黑色矩阵(A204)可防止红绿蓝三色量子点互相串色,影响色彩图像的清晰度。第一金属线栅偏振层(A3)和第二金属线栅偏振层(A6)可以分别包括一个金属线栅偏振器。金属线栅偏振器为由金属材料制作成的线栅结构,金属线栅偏振器的材料包括但不限于Al、Cu、Ag、Au和Cr,可采用纳米压印、刻蚀和转印等方式加工。金属线栅偏振器可反射偏振方向平行于线栅方向的偏振光,并透射偏振方向垂直于线栅方向的偏振光。金属线栅偏振器的厚度小于200um,线栅之间的间距及线栅深度可以根据红绿蓝三色光的波长进行优化设计,以保证对红绿蓝三色光具有最高消光比。第一金属线栅偏振层(A3)可以制作在量子点彩膜(A2)上。可以在第二金属线栅偏振层(A6)远离液晶层(A5)的一侧设置防反射层,从而降低第二金属线栅偏振层(A6)对外界环境光的反射。像素电极层(A4),用于控制液晶层(A5)中的液晶的状态,从而控制透过液晶层(A5)的光。液晶层(A5)中设置有液晶。本申请实施例所示的方案,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3D显示装置,没有使用有机染料彩膜,而是使用量子点彩膜进行色彩呈现。有机彩膜只能做滤光膜使用,但量子点彩膜(A2)可实现光致发光,通过背光光源的激发,量子点彩膜(A2)可发出色纯度较高的单色光,可显著提升3D显示装置显示的色域,使显示的色彩更丰富。并且,与相关技术中的3D显示装置往往使用偏光片作为偏光元件不同,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3D显示装置没有使用偏光片,而是使用第一金属线栅偏振层(A3)和第二金属线栅偏振层(A6),作为偏光元件。由于第一金属线栅偏振层(A3)和第二金属线栅偏振层(A6)较薄,所以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3D显示装置不仅适用于电视等大型显示设备,还适用于手机等移动终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3D显示装置不会使得移动终端的厚度较大,从而使得这些移动终端的便携性较好。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第一金属线栅偏振层(A3)包括多个第一偏振区域(A301)和多个第二偏振区域(A302),第一偏振区域(A301)与第二偏振区域(A302)交错分布,第一偏振区域(A301)的偏振方向与第二偏振区域(A302)的偏振方向互相垂直。第二金属线栅偏振层(A6)包括多个第三偏振区域(A601)和多个第四偏振区域(A602),第三偏振区域(A601)与第四偏振区域(A602)交错分布,第三偏振区域(A601)的偏振方向与第四偏振区域(A602)的偏振方向互相垂直。多个第一偏振区域(A301)分别与多个第三偏振区域(A601)的位置相对应,多个第二偏振区域(A302)分别与多个第四偏振区域(A602)的位置相对应,第一偏振区域(A301)的偏振方向与第三偏振区域(A601)的偏振方向互相垂直,第二偏振区域(A302)的偏振方向与第四偏振区域(A602)的偏振方向互相垂直。其中,交错分布是指在同一金属线栅偏振层上,相邻的两个偏振区域的偏振方向互相垂直的分布方式。在交错分布的情况下,任意两个第一偏振区域(A301)、任意两个第二偏振区域(A302)、任意两个第三偏振区域(A601)或任意两个第四偏振区域(A602)均不相邻。多个第一偏振区域(A301)分别与多个第三偏振区域(A601)的位置相对应是指顺着背光模组(A1)发出的光的方向看去,多个第一偏振区域(A301)分别与多个第三偏振区域(A601)的位置相对,也即背光模组(A1)发出的光依次穿过第一偏振区域(A301)和第三偏振区域(A601)。多个第二偏振区域(A302)分别与多个第四偏振区域(A602)的位置相对应是指顺着背光模组(A1)发出的光的方向看去,多个第二偏振区域(A302)分别与多个第四偏振区域(A602)的的位置相对,也即背光模组(A1)发出的光依次穿过第二偏振区域(A302)和第四偏振区域(A602)。第一金属线栅偏振层(A3)和第二金属线栅偏振层(A6)可以均由阵列状排列的偏振区域组成,每个偏振区域可以均对应一个像素单元,在同一金属线栅偏振层上,相邻的两个偏振区域的偏振方向互相垂直(即第一偏振区域(A301)的偏振方向与第二偏振区域(A302)的偏振方向垂直,第三偏振区域(A601)的偏振方向与第四偏振区域(A602)的偏振方向垂直)。在第一金属线栅偏振层(A3)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3D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3D显示装置包括顺序设置的背光模组(A1)、量子点彩膜(A2)、第一金属线栅偏振层(A3)、像素电极层(A4)、液晶层(A5)和第二金属线栅偏振层(A6)。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3D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3D显示装置包括顺序设置的背光模组(A1)、量子点彩膜(A2)、第一金属线栅偏振层(A3)、像素电极层(A4)、液晶层(A5)和第二金属线栅偏振层(A6)。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3D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金属线栅偏振层(A3)包括多个第一偏振区域(A301)和多个第二偏振区域(A302),所述第一偏振区域(A301)与所述第二偏振区域(A302)交错分布,所述第一偏振区域(A301)的偏振方向与所述第二偏振区域(A302)的偏振方向互相垂直;所述第二金属线栅偏振层(A6)包括多个第三偏振区域(A601)和多个第四偏振区域(A602),所述第三偏振区域(A601)与所述第四偏振区域(A602)交错分布,所述第三偏振区域(A601)的偏振方向与所述第四偏振区域(A602)的偏振方向互相垂直;多个所述第一偏振区域(A301)分别与多个所述第三偏振区域(A601)的位置相对应,多个所述第二偏振区域(A302)分别与多个所述第四偏振区域(A602)的位置相对应,所述第一偏振区域(A301)的偏振方向与所述第三偏振区域(A601)的偏振方向互相垂直,所述第二偏振区域(A302)的偏振方向与所述第四偏振区域(A602)的偏振方向互相垂直。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3D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3D显示装置还包括第一配向膜(A7)和第二配向膜(A8);所述第一配向膜(A7)设置在所述像素电极层(A4)和所述液晶层(A5)之间,所述第二配向膜(A8)设置在所述液晶层(A5)和所述第二金属线栅偏振层(A6)之间。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3D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3D显示装置还包括第一平坦层(A9)和第二平坦层(A10);所述第一平坦层(A9)设置在所述第一金属线栅偏振层(A3)和所述像素电极层(A4)之间,所述第二平坦层(A10)设置在所述第二配向膜(A8)和所述第二金属线栅偏振层(A6)之间。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3D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3D显示装置还包括第一透明基板(A11)和第二透明基板(A12);所述第一透明基板(A11)设置在所述背光模组(A1)和所述量子点彩膜...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秦鸿一郭霄代郁峰
申请(专利权)人: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