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贵州特色社饭及其制备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21867543 阅读:37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8-17 07:37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贵州特色社饭及其制备方法。按照重量份计,包括有糯米300‑500份、大米50‑150份、腊肉80‑120份、青蒿菜150‑250份、苦蒜40‑60份、红茶40‑60份、红茶粉40‑60份、花生5‑15份、腰果2‑10份、茶油5‑15份、盐2‑5份和味精1‑3份。综上所述,本发明专利技术具有其青蒿野葱味馨香,腊肉香味浓郁,米饭油而不腻,有明显的茶香,茶味合适,不仅有益于健康,还可丰富市场,更解决了中低档茶叶的出路问题的有益效果。

A Kind of Guizhou Characteristic Community Food and Its Preparation Method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贵州特色社饭及其制备方法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社饭,特别是一种贵州特色社饭及其制备方法。
技术介绍
中国茶文化源远流长,饮茶习俗发源于中国,传播于世界,茶叶具有保健功能已经广为人知。但是由于嗜好不同,有的人不喜欢饮茶,却又期望能够利用茶叶的保健功能,因此茶食品应运而生。由于发展茶食品不仅充分利用了茶叶资源,还为人们提供了健康美味的食品,顺应了人们对低热量、高营养、保健化、便捷化、多元化的饮食要求,因此发展前景看好。随着现代人生活节奏的加快与养生意识的增强,茶食品企业的科技创新和宣传引导,具有健康、便捷等特点的茶食品将会走进更多人的生活之中。社饭自古有之,是中国汉、土家、苗、侗族等民族祭祀社稷的一种食品。吃社饭,主要在社日(即立春后第五个戊日)进行,民间习惯称为“过社”、“拦社”等。戊日属土,所以这天是祭祀土地菩萨的日子,人们以祈年景顺利,五谷丰登,家运祥和。社饭的制作方法是:将田园、溪边、山坡上的鲜嫩社蒿(香蒿、青蒿)采撷回家,洗净剁碎,揉尽苦水,焙干,与野蒜(胡葱)、地米菜、腊豆干、腊肉干等辅料掺合糯米(可掺部分粘米,但需先将粘米煮成半熟后掺入糯米)蒸或焖制而成。其味鲜美,芳香扑鼻,松软可口,老少皆宜。由于社蒿(香蒿)具有很好的药理作用,其性苦寒,能治疗和预防伤、肿痛、痨、疟、痢、痔等多种疾病,所以社饭是土家人传统药膳中的一个常用品种。众所周知,茶对于人们来说是有很大的益处的,而在社饭中添加茶,开发出一种新的茶食品,既能使人们吃到美味的社饭,又能发展茶食品的多样性。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贵州特色社饭及其制备方法。本专利技术具有其青蒿野葱味馨香,腊肉香味浓郁,米饭油而不腻,有明显的茶香,茶味合适,不仅有益于健康,还可丰富市场,更解决了中低档茶叶的出路问题。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一种贵州特色社饭,按照重量份计,包括有糯米300-500份、大米50-150份、腊肉80-120份、青蒿菜150-250份、苦蒜40-60份、红茶40-60份、红茶粉40-60份、花生5-15份、腰果2-10份、茶油5-15份、盐2-5份和味精1-3份。前述的贵州特色社饭中,按照重量份计,包括有糯米350-450份、大米80-120份、腊肉90-110份、青蒿菜170-230份、苦蒜45-55份、红茶45-55份、红茶粉43-57份、花生8-12份、腰果3-8份、茶油6-13份、盐2-4份和味精1-2份。前述的贵州特色社饭中,按照重量份计,包括有糯米400份、大米100份、腊肉100份、青蒿菜200份、苦蒜50份、红茶50份、红茶粉50份、花生10份、腰果5份、茶油10份、盐3份和味精1.5份。前述的贵州特色社饭的制备方法,按照下述步骤进行制备:(1)将糯米、大米淘洗干净,用水浸泡;滤去水分后与红茶粉混合均匀,得A品;(2)腊肉切成小丁,放到锅中用茶油爆炒至腊肉炒熟,得B品;(3)苦蒜去根须切成短节,得C品;(4)将青蒿菜洗净,切成短节,揉青蒿菜,挤干水分,得D品;(5)将D品放入B品中炒至入味时,放入A品、C品、花生、腰果、盐和味精翻炒均匀,放入蒸锅内,用放有红茶的水中大火蒸熟即可。前述的贵州特色社饭的制备方法中,所述步骤(1)中,用水浸泡7-9小时。前述的贵州特色社饭的制备方法中,所述步骤(3)中,苦蒜去根须切成0.8-1.2厘米的短节,得C品。前述的贵州特色社饭的制备方法中,所述步骤(4)中,将青蒿菜洗净,切成0.8-1.2厘米短节。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通过具有以下有益效果:1、本专利技术通过将糯米、大米淘洗干净,用水浸泡;滤去水分后与红茶粉混合均匀,得A品;腊肉切成小丁,放到锅中用茶油爆炒至腊肉炒熟,得B品;苦蒜去根须切成短节,得C品;将青蒿菜洗净,切成短节,揉青蒿菜,挤干水分,以减轻苦涩味,得D品;将D品放入B品中炒至入味时,放入A品、C品、花生、腰果、盐和味精翻炒均匀,放入蒸锅内,用放有红茶的水中大火蒸熟即可,实现通过淘洗、混合、爆炒、蒸制等工序,得到一款含茶社饭,其青蒿野葱味馨香,腊肉香味浓郁,米饭油而不腻,有明显的茶香,茶味合适。2、中国是产茶大国,而贵州产茶量位居中国第一,但是贵州茶起步晚,生产的中低档茶,由于内含物比例欠佳,香气、口感不尽人意,往往没有很好的销路,但是中低档茶叶的食用价值仍然存在,因此本专利技术将茶叶和贵州特色食品结合在一起,添加到食品中去,制成营养丰富、茶香可口、风味独特的茶食品,不仅有益于健康,还可丰富市场,解决中低档茶叶的出路问题。评测内容:专利技术人对实施例1-5中成品进行了口感评测,结果如表1所示:表1口感评测通过表1可以看出,本专利技术制得的贵州特色社饭具有其青蒿野葱味馨香,腊肉香味浓郁,米饭油而不腻,有明显的茶香,茶味合适的优点。综上所述,本专利技术具有其青蒿野葱味馨香,腊肉香味浓郁,米饭油而不腻,有明显的茶香,茶味合适,不仅有益于健康,还可丰富市场,更解决了中低档茶叶的出路问题的有益效果。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作进一步的说明,但并不作为对本专利技术限制的依据。实施例1。一种贵州特色社饭,包括有糯米300g、大米50g、腊肉80g、青蒿菜150g、苦蒜40g、红茶40g、红茶粉40g、花生5g、腰果2g、茶油5g、盐2g和味精1g。按照下述步骤进行制备:(1)将糯米、大米淘洗干净,用水浸泡7小时;滤去水分后与红茶粉混合均匀,得A品;(2)腊肉切成小丁,放到锅中用茶油爆炒至腊肉炒熟,得B品;(3)苦蒜去根须切成0.8厘米短节,得C品;(4)将青蒿菜洗净,切成0.8厘米短节,揉青蒿菜,挤干水分,得D品;(5)将D品放入B品中炒至入味时,放入A品、C品、花生、腰果、盐和味精翻炒均匀,放入蒸锅内,用放有红茶的水中大火蒸熟即可。实施例2。一种贵州特色社饭,包括有糯米350g、大米80g、腊肉90g、青蒿菜180g、苦蒜45g、红茶45g、红茶粉50g、花生10g、腰果5g、茶油5g、盐2g和味精3g。按照下述步骤进行制备:(1)将糯米、大米淘洗干净,用水浸泡8小时;滤去水分后与红茶粉混合均匀,得A品;(2)腊肉切成小丁,放到锅中用茶油爆炒至腊肉炒熟,得B品;(3)苦蒜去根须切成1厘米短节,得C品;(4)将青蒿菜洗净,切成1厘米短节,揉青蒿菜,挤干水分,得D品;(5)将D品放入B品中炒至入味时,放入A品、C品、花生、腰果、盐和味精翻炒均匀,放入蒸锅内,用放有红茶的水中大火蒸熟即可。实施例3。一种贵州特色社饭,包括有糯米400g、大米100g、腊肉100g、青蒿菜200g、苦蒜50g、红茶50g、红茶粉50g、花生10g、腰果5g、茶油10g、盐3g和味精1.5g。按照下述步骤进行制备:(1)将糯米、大米淘洗干净,用水浸泡9小时;滤去水分后与红茶粉混合均匀,得A品;(2)腊肉切成小丁,放到锅中用茶油爆炒至腊肉炒熟,得B品;(3)苦蒜去根须切成1.2厘米短节,得C品;(4)将青蒿菜洗净,切成1.2厘米短节,揉青蒿菜,挤干水分,得D品;(5)将D品放入B品中炒至入味时,放入A品、C品、花生、腰果、盐和味精翻炒均匀,放入蒸锅内,用放有红茶的水中大火蒸熟即可。实施例4。一种贵州特色社饭,包括有糯米450g、大米130g、腊肉110g、青蒿菜230g、苦蒜55g、红茶50g、红茶粉50g、花生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贵州特色社饭,其特征在于:按照重量份计,包括有糯米300‑500份、大米50‑150份、腊肉80‑120份、青蒿菜150‑250份、苦蒜40‑60份、红茶40‑60份、红茶粉40‑60份、花生5‑15份、腰果2‑10份、茶油5‑15份、盐2‑5份和味精1‑3份。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贵州特色社饭,其特征在于:按照重量份计,包括有糯米300-500份、大米50-150份、腊肉80-120份、青蒿菜150-250份、苦蒜40-60份、红茶40-60份、红茶粉40-60份、花生5-15份、腰果2-10份、茶油5-15份、盐2-5份和味精1-3份。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贵州特色社饭,其特征在于:按照重量份计,包括有糯米350-450份、大米80-120份、腊肉90-110份、青蒿菜170-230份、苦蒜45-55份、红茶45-55份、红茶粉43-57份、花生8-12份、腰果3-8份、茶油6-13份、盐2-4份和味精1-2份。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贵州特色社饭,其特征在于:按照重量份计,包括有糯米400份、大米100份、腊肉100份、青蒿菜200份、苦蒜50份、红茶50份、红茶粉50份、花生10份、腰果5份、茶油10份、盐3份和味精1.5份。4...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杨绍燕张明泽周才碧王蕾宋珊珊王小妍金定星
申请(专利权)人:黔南民族师范学院贵州云顶茶叶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贵州,5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