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起动机新型后盖定位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1865559 阅读:33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8-14 08:17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起动机技术领域,尤其是一种起动机新型后盖定位结构,包括后盖,所述后盖内部固定设有轴衬,并且所述后盖位于轴衬的外周固定开设有圆环避让槽,所述轴衬内连接有电枢轴,所述电枢轴外侧套设有换向器,所述换向器的端部与避让槽接触,并且其与电枢轴接触的内壁设有弹簧,所述换向器远离后盖的一端设有铁芯,并且所述换向器和铁芯均通过过盈配合压装在电枢轴上,所述铁芯内部镶嵌设有电枢绕组,所述电枢绕组外固定套设有无纬带,所述电枢轴的端部设有轴肩,所述轴衬端面与轴肩固定配合,所述电枢绕组由螺铜线缠绕构成,该起动机新型后盖定位结构简单合理,提高装配效率,解决减磨垫圈异响的问题,值得推广。

A New Rear Cover Positioning Structure for Starter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起动机新型后盖定位结构
本技术涉及起动机
,尤其涉及一种起动机新型后盖定位结构。
技术介绍
起动机,是指能够将蓄电池的电能转化为机械能的装置,驱动发动机飞轮旋转实现发动机的起动,发动机在以自身的动力运转之前,需要借助外力实现旋转,而发动机借助外力由静止状态过渡到能自行运转的这个工作过程叫发动机的起动,只要起动机的转矩足够大,并且蓄电池电流足够大、保证起动机转速足够,起动机便能够一直提供动力,便是俗称的“马达”。现有的起动机后盖和电枢定位装置存在一些缺陷,换向器底孔平面、减磨垫圈以及后盖轴衬之间互相接触,使用过程中不可避免会有磨合问题出现,甚至会出现异响的故障问题,另外,现有的起动机后盖与其他结构之间的连接稳定性能欠佳,无法达到稳定的标准,为此,我们提出一种起动机新型后盖定位结构来解决上面提到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是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直接接触出现异响故障、装配效率较低以及后盖与起动机内其他结构之间的连接稳定性欠佳的缺点,而提出的一种起动机新型后盖定位结构。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了如下技术方案:设计一种起动机新型后盖定位结构,包括后盖,所述后盖内部固定设有轴衬,并且所述后盖位于轴衬的外周固定开设有圆环避让槽,所述轴衬内连接有电枢轴,所述电枢轴外侧套设有换向器,所述换向器的端部与避让槽接触,并且其与电枢轴接触的内壁设有弹簧,所述换向器远离后盖的一端设有铁芯,并且所述换向器和铁芯均通过过盈配合压装在电枢轴上,所述铁芯内部镶嵌设有电枢绕组,所述电枢绕组外固定套设有无纬带。优选的,所述电枢轴的端部设有轴肩,所述轴衬内壁上设有轴衬端面,所述轴衬端面与轴肩固定配合。优选的,所述电枢绕组由螺铜线缠绕构成。本技术提出的一种起动机新型后盖定位结构,有益效果在于:该起动机新型后盖定位结构设有的电枢轴与后盖之间处于同轴关系,使得电枢轴在工作转动的时候始终处于平稳状态,并且保证后盖具备较高的稳定性能,解决起动机工作过程中出现不稳定的现象,另外,轴衬端面与轴肩之间互相配合,避免了减磨垫圈直接和轴衬端面、轴肩接触,从而解决了起动机工作过程中出现异响的问题和不稳定的异常故障问题,并且该起动机新型后盖定位结构整体结构构造简单并且合理,不仅具有较高的稳定性,而且在一定程度上还提高了起动机整体的装配效率。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提出的一种起动机新型后盖定位结构的剖视平面结构示意图。图中:后盖1、避让槽11、换向器2、电枢轴3、轴肩31、电枢绕组41、铁芯42、无纬带43、弹簧5、轴衬6、轴衬端面61。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参照图1,一种起动机新型后盖定位结构,包括后盖1,后盖1主要位于起动机的后端起到一定的支撑作用,后盖1内部固定设有轴衬6,并且后盖1位于轴衬6的外周固定开设有圆环避让槽11,轴衬6内连接有电枢轴3,电枢轴3的端部设有轴肩31,轴衬6内壁上设有轴衬端面61,轴衬端面61与轴肩31固定配合,电枢轴3外侧套设有换向器2,换向器2的端部与避让槽11接触,并且其与电枢轴3接触的内壁设有弹簧5,换向器2远离后盖1的一端设有铁芯42,并且换向器2和铁芯42均通过过盈配合压装在电枢轴3上,铁芯42内部镶嵌设有电枢绕组41,电枢绕组41外固定套设有无纬带43。电枢绕组41由螺铜线缠绕构成,换向器2和铁芯42通过过盈配合压装在电枢轴3上,电枢绕组41则镶嵌装置在铁芯42的内部,电枢绕组41外通过无纬带43被紧紧地捆扎,电枢绕组41在起动机工作时会高速旋转,电枢绕组41可能会因为离心作用被甩出造成结构混乱不稳定,所以无纬带43的捆扎作用保证了电枢绕组41结构的稳定性,换向器2与铁芯42共同过盈配合压装在电枢轴3上,在起动机工作时,换向器2能够保证电枢绕组41产生的电磁转矩的方向保持不变,如果没有换向器2的作用,起动机转不到半圈就会被卡死,利用起动机旋转时产生的离心力作为动力,控制起动电阻的大小,达到减少起动机起动电流、增加起动转矩,从而使得电枢绕组41能够保持方向不变并且一直转动下去。一般的起动机中,起动机内部的电枢轴3通常情况下会设置在起动机的机壳内,电枢轴3的一端会架设在起动机机壳一端的通孔中,而电枢轴3的另一端则设置在后盖1中,为了保证其转动的灵活性以及产生不必要的异常声音,对起动机中的电枢轴3固定两端的同心度有一定的要求,该起动机新型后盖定位结构后盖1与其配套的电枢轴3之间处于同轴关系,使得电枢轴3在工作转动的时候始终处于平稳状态,解决起动机工作过程中出现不稳定的现象,而且轴衬端面61与轴肩31之间互相配合,避免了减磨垫圈直接和轴衬端面61、轴肩31接触,从而解决了起动机工作过程中出现异响的问题和不稳定的异常故障等问题。以上所述,仅为本技术较佳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技术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
的技术人员在本技术揭露的技术范围内,根据本技术的技术方案及其技术构思加以等同替换或改变,都应涵盖在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起动机新型后盖定位结构,包括后盖(1),其特征在于,所述后盖(1)内部固定设有轴衬(6),并且所述后盖(1)位于轴衬(6)的外周固定开设有圆环避让槽(11),所述轴衬(6)内连接有电枢轴(3),所述电枢轴(3)外侧套设有换向器(2),所述换向器(2)的端部与避让槽(11)接触,并且其与电枢轴(3)接触的内壁设有弹簧(5),所述换向器(2)远离后盖(1)的一端设有铁芯(42),并且所述换向器(2)和铁芯(42)均通过过盈配合压装在电枢轴(3)上,所述铁芯(42)内部镶嵌设有电枢绕组(41),所述电枢绕组(41)外固定套设有无纬带(43)。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起动机新型后盖定位结构,包括后盖(1),其特征在于,所述后盖(1)内部固定设有轴衬(6),并且所述后盖(1)位于轴衬(6)的外周固定开设有圆环避让槽(11),所述轴衬(6)内连接有电枢轴(3),所述电枢轴(3)外侧套设有换向器(2),所述换向器(2)的端部与避让槽(11)接触,并且其与电枢轴(3)接触的内壁设有弹簧(5),所述换向器(2)远离后盖(1)的一端设有铁芯(42),并且所述换向器(2)和铁芯(42)...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保锋
申请(专利权)人:湖北神电汽车电机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湖北,4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