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多功能复合膜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1863428 阅读:24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8-14 06:35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多功能复合膜,包括第一基底,所述第一基底的第一表面设置有扩散微结构,所述第一基底的与第一表面相对的第二表面设置有第一防眩光层,所述第一防眩光层表面设置有防眩光微结构,所述防眩光微结构由连续排列的多个凸起部组成,相邻的所述凸起部的底边相交。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克服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提供一种防眩光与扩散相结合的多功能复合膜,使用此多功能复合膜的LED灯具具有比较好的防眩光功能,同时不需要额外增加一张单独的扩散膜,因此组装更方便,不需要对扩散膜与防眩光膜进行对位组装。

A Multifunctional Composite Membrane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多功能复合膜
本技术涉及LED照明领域,特别涉及用于LED灯具的一种多功能复合膜。
技术介绍
“眩光”是一种不良的照明现象,当光源的亮度极高或是背景与视野中心的亮度差较大时,就会产生“眩光”。“眩光”现象不仅影响观看,而且对视力健康都有影响。LED灯具一般使用扩散膜修正光扩散角度,增大光辐射面积,使用防眩光膜来减少眩光的产生。目前LED灯具的防眩光效果不是很理想,而且灯具在组装时,防眩光膜与扩散膜是分开的,两层结构的配套装配需要定位处理,组装不方便。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提供了一种防眩光与扩散相结合的多功能复合膜,使用此多功能复合膜的LED灯具具有比较好的防眩光功能,同时不需要额外增加一张单独的扩散膜,因此组装更方便,不需要对扩散膜与防眩光膜进行对位组装。本技术揭露了一种多功能复合膜,包括第一基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基底的第一表面设置有扩散微结构,所述第一基底的与第一表面相对的第二表面设置有第一防眩光层,所述第一防眩光层表面设置有防眩光微结构,所述防眩光微结构由连续排列的多个凸起部组成,相邻的所述凸起部的底边相交。进一步地,一种多功能复合膜,采用两层带有扩散结构或防眩光结构的基材通过复合胶粘连在一起构成复合膜。具体为在前面所述的复合膜的基础上增加一层防眩光层,具有两层防眩光层的防眩光膜,能够达到光效与防炫光的一个平衡,原因在于防眩光层数越多,防炫光的效果越好,但是同时,随之而来的是光效的大幅降低,而具有两层防眩光层的防眩光膜,在大幅提升防眩光效果的同时,光效降低的比较少,因此使用此防眩光膜的灯具的UGR值能够降低到16以下。本技术的优点:1、本专利的多功能复合膜,同时具有防眩光和扩散的功能,使用此多功能复合膜的LED灯具具有比较好的防眩光功能,同时不需要额外增加一张单独的扩散膜,因此组装更方便,不需要对扩散膜与防眩光膜进行对位组装。2、本专利的多功能复合膜上的防眩光微结构,相邻凸起部之间紧密排列,相邻凸起部的底边相交,这样可以减少防眩光膜上出现微结构平台区,对于侧光源的平板灯,平台区的出现会加大光线的折射角度,从而增高UGR值。因此使用此防眩光膜的侧光源的平板灯,可以避免大角度的亮光,从大角度观察使用此平板灯,感觉不到眩光。3、本专利的多功能复合膜上的防眩光微结构,其凸起部的高宽都为微米级别,进一步可以是10~100微米,由于这个范围的凸起部很难被人眼看见,使灯具的发出的光看起来更柔和、光滑,人眼感觉不到凸起部的存在。4、本专利的多功能复合膜,还可以增加一层防眩光层,具有两层防眩光层的防眩光膜,能够达到光效与防炫光的一个平衡,原因在于防眩光层数越多,防炫光的效果越好,但是同时,随之而来的是光效的大幅降低,而具有两层防眩光层的防眩光膜,在大幅提升防眩光效果的同时,光效降低的比较少,因此使用此防眩光膜的灯具的UGR值能够降低到16以下。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的一个优选实施方式。图2是本技术的另一个优选实施方式。图3是本技术的又一个优选实施方式。图4是本技术的又一个优选实施方式。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1-4及优选实施方式对本技术技术方案进行详细说明,其中:1、第一基底;2、第二基底;3、防眩光微结构;4、扩散微结构;5、光学胶。本技术公开了一种多功能复合膜,包括基底、基底的一个表面设置的扩散微结构和基底另外一个表面设置的防眩光层,防眩光层表面设置有由连续排列的多个凸起部组成的防眩光微结构,相邻的凸起部的底边相交。这种多功能复合膜,同时具有防眩光和扩散的功能,使用此多功能复合膜的LED灯具具有比较好的防眩光功能,同时不需要额外增加一张单独的扩散膜,因此组装更方便,不需要对扩散膜与防眩光膜进行对位组装。需要说明的是,本技术的多功能复合膜上的防眩光微结构,相邻凸起部之间紧密排列,相邻凸起部的底边相交,这样可以减少防眩光膜上出现微结构平台区,对于侧光源的平板灯,平台的出现会加大光线的折射角度,从而增加UGR值。因此使用此防眩光膜的侧光源的平板灯,可以避免大角度的亮光,从大角度观察使用此平板灯,感觉不到亮光。另外,上述扩散微结构为现有技术,有多种实施方式,可以是如专利CN1734290B中的光扩散膜上的微纳结构,也可以是使用专利CN107030940A中的扩散模仁制作出来的微纳结构,还可以是磨砂结构等,这里就不具体说明。需要说明的是,上述所说的微结构平台区,是指凸起部中或者相邻两个凸起部之间出现与底面平行的区域。进一步的,凸起部的形状为三棱镜,四棱锥,凸透镜,同心圆棱镜,半球形,半椭球形中的一种或几种,或者兼具前述形状中两者或者两者以上形状的复合形状。需要说明的是,凸起部的高宽都为微米级别,进一步可以是10~100微米,由于这个范围的凸起部很难被人眼看见,使灯具的发出的光看起来更柔和、光滑,人眼感觉不到凸起部的存在。进一步的,本技术的多功能复合膜可以增加一层防眩光层,具有两层防眩光层的防眩光膜,能够达到光效与防炫光的一个平衡,原因在于防眩光层数越多,防炫光的效果越好,但是同时,随之而来的是光效的大幅降低,而具有两层防眩光层的防眩光膜,在大幅提升防眩光效果的同时,光效降低的比较少,因此使用此防眩光膜的灯具的UGR值能够降低到16以下。如图1所示,作为本技术的一个优选实施方式,在第一基底1的一个表面设置防眩光层,防眩光层表面设置有防眩光微结构3,防眩光微结构3由多个四棱锥组成,相邻两个四棱锥之间的底边相交,且相交的两条底边与相交线重合。在第一基底1的另外一个表面设置有扩散微结构4。如图2示,作为本技术的另一个优选实施方式,在第一基底1的一个表面设置防眩光层,防眩光层表面设置有防眩光微结构3,防眩光微结构3由多个连续排列且相互平行的三棱镜组成,相邻两个三棱镜之间的底边相交,且相交的两条底边与相交线重合。在第一基底1的另外一个表面设置有扩散微结构4。如图3所示,作为本技术的又一个优选实施方式,基底为复合基底,包括第一基底1和第二基底2,第一基底1和第二基底2由上自下依次叠加。两层防眩光层分别设置在第一基底和第二基底的上表面,两层防眩光层表面分别设置有防眩光微结构3。第一基底1上的防眩光微结构3由连续排列的多个半球形组成,相邻的半球形的底边相切。第二基底2上的防眩光微结构3由多个连续排列且相互平行的三棱镜组成,相邻两个三棱镜之间的底边相交,且相交的两条底边与相交线重合。第二基底2远离第一基底1的表面上,设置有扩散微结构4。第一基底1与第二基底2通过光学胶5相贴合。如图4所示,作为本技术的又一个优选实施方式,与图3所示的优选实施方式不同的是,第一基底1上的防眩光微结构3由多个四棱锥组成,相邻两个四棱锥之间的底边相交,且相交的两条底边与相交线重合。以上仅为本技术的优选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技术的专利范围,凡是利用本技术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或等效流程变换,或直接或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
,均同理包括在本技术的专利保护范围内。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多功能复合膜,包括第一基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基底的第一表面设置有扩散微结构,所述第一基底的与第一表面相对的第二表面设置有第一防眩光层,所述第一防眩光层表面设置有防眩光微结构,所述防眩光微结构由连续排列的多个凸起部组成,相邻的所述凸起部的底边相交。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多功能复合膜,包括第一基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基底的第一表面设置有扩散微结构,所述第一基底的与第一表面相对的第二表面设置有第一防眩光层,所述第一防眩光层表面设置有防眩光微结构,所述防眩光微结构由连续排列的多个凸起部组成,相邻的所述凸起部的底边相交。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功能复合膜,其特征在于:所述防眩光微结构的凸起部的形状为三棱镜,四棱锥,凸透镜,同心圆棱镜,半球形,半椭球形中的一种或...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恒方宗豹司群英陈林森何钊
申请(专利权)人:苏州维旺科技有限公司苏州苏大维格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苏州大学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