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实现多弹体间距连续可调的并联入水轻气炮发射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1862274 阅读:66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8-14 05:44
一种实现多弹体间距连续可调的并联入水轻气炮发射装置,涉及一种水下并联发射装置。现有的高速射弹发射系统只满足单发弹体的速度加载,还没有多发弹体的并联发射装置。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包括动力加载机构、炮筒、分流导气机构和适配器,所述的动力加载机构包括高压气瓶、通气管路、小型轻气炮和高压电磁阀;所述的小型轻气炮的出气端连接分流导气机构的进气端,分流导气机构的每个出气端分别连接一根炮筒的进气端,且多根炮筒并排插在适配器中。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用于多弹体的并联入水。

A Parallel Water-Input Light Gas Gun Launching Device with Continuously Adjustable Spacing of Multiple Projectiles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实现多弹体间距连续可调的并联入水轻气炮发射装置
本技术涉及一种水下并联发射装置,尤其涉及一种实现多弹体间距连续可调的并联入水轻气炮发射装置。
技术介绍
轻气炮是一种性能良好的动力加载装置,能发射不同形状、材料的弹丸,满足各种高速和超高速实验需求,目前在动能武器效应研究、地球空间物理研究、航天器防护研究和高应变率下材料性能研究等领域得到广泛应用,是最为通用的高速和超高速驱动设备。具有特定外形的弹体,在以较高速度入水后,会导致弹体周边流场压力的极速降低,表面附近的水会汽化形成空泡,当速度足够大时,空泡会将弹体完全包裹形成超空泡。轻气炮常作为高速射弹入水实验的动力加载装置,利用高压气体通过导管等装置作用到安装于炮筒中的弹体,使弹体瞬间获得较高的发射速度。传统的高速射弹发射系统只满足单发弹体的速度加载,对于多发弹体的并联发射装置尚没有完善的方案。超空泡射弹主要应用于反鱼雷以及反水雷作战中,当实现射弹灭雷饱和打击时,会出现多弹体同时发射的情况,多弹体在水下以超空泡姿态高速航行时,会存在超空泡之间的相互干扰问题,为探究空泡之间的耦合影响机理以及实现互不干扰的稳定性判据,特设计了可应用于并联高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实现多弹体间距连续可调的并联入水轻气炮发射装置,包括动力加载机构和炮筒(5),所述的动力加载机构包括高压气瓶(1)、通气管路(2)和高压电磁阀(4);其特征在于:它还包括小型轻气炮(3)、分流导气机构(6)和适配器(7);所述的小型轻气炮(3)的出气端连接分流导气机构(6)的进气端,分流导气机构(6)的每个出气端分别连接一根炮筒(5)的进气端,且多根炮筒(5)并排插在适配器(7)中。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实现多弹体间距连续可调的并联入水轻气炮发射装置,包括动力加载机构和炮筒(5),所述的动力加载机构包括高压气瓶(1)、通气管路(2)和高压电磁阀(4);其特征在于:它还包括小型轻气炮(3)、分流导气机构(6)和适配器(7);所述的小型轻气炮(3)的出气端连接分流导气机构(6)的进气端,分流导气机构(6)的每个出气端分别连接一根炮筒(5)的进气端,且多根炮筒(5)并排插在适配器(7)中。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实现多弹体间距连续可调的并联入水轻气炮发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小型轻气炮(3)包括前端盖(3-1)、缸体(3-2)、后端盖(3-3)、活塞(3-4)和活塞筒(3-5);所述的前端盖(3-1)螺纹连接在缸体(3-2)的前端;后端盖(3-3)螺纹连接在缸体(3-2)的后端;在前端盖(3-1)、后端盖(3-3)、缸体(3-2)的前端和缸体(3-2)的后端分别开有一个圆孔;所述的活塞筒(3-5)整体插到缸体(3-2)的内腔中,且活塞筒(3-5)的前端处于缸体(3-2)前端的圆孔中并密封,活塞筒(3-5)的后端处于缸体(3-2)后端的圆孔中并密封;所述的活塞筒(3-5)的前端顶在前端盖(3-1)上,活塞筒(3-5)的后端顶在后端盖(3-3)上,活塞筒(3-5)的轴线与缸体(3-2)的轴线重合,且活塞筒(3-5)与缸体(3-2)之间所形成的腔室为外气室(3-6);所述活塞(3-4)整体置于活塞筒(3-5)的内腔中,活塞(3-4)沿活塞筒(3-5)的轴线方向直线滑动,且活塞(3-4)的轴线与活塞筒(3-5)的轴线重合;所述的活塞筒(3-5)的内腔分为活塞室(3-9)和内气室(3-8),活塞室(3-9)与前端盖(3-1)的圆孔相连通;在活塞筒(3-5)的前端开有两个第三进气孔(3-5-2),活塞室(3-9)通过两个第三进气孔(3-5-2)与外气室(3-6)相连通;在活塞筒(3-5)的尾部开有两个通气孔(3-5-1),内气室(3-8)通过两个通气孔(3-5-1)与外气室(3-6)相连通;所述活塞(3-4)包括活塞本体(3-4-1)和活塞杆(3-4-2),活塞杆(3-4-2)置于活塞室(3-9)内,活塞本体(3-4-1)置于内气室(3-8)内;在缸体(3-2)的外壁上开有两个进气孔和一个出气孔,两个进气孔分别为第一进气孔(3-2-1)和第二进气孔(3-2-2),通气管路(2)通过第一进气孔(3-2-1)与外气室相连通,高压电磁阀(4)通过第二进气孔(3-2-2)与内气室(3...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魏英杰张鹤余德磊王聪黄海龙
申请(专利权)人:哈尔滨工业大学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黑龙江,2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