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韩顺和专利>正文

增力油缸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184746 阅读:155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一种增力油缸,包括缸体(5)、可在缸体中轴向往复移动的一级活塞组件(14、1)和可相对一级活塞组件往复移动的二级活塞组件(3、4),一级活塞组件具有第一主油腔(7)和第二主油腔(8),二级活塞组件具有分别与第一主油腔(7)和第二主油腔(8)相连的第一副油腔(9)和第二副油腔(11),二级活塞组件的活塞杆(4)穿过一级活塞组件的活塞(14),第一主油腔(7)与所述第一副油腔(9)之间通过设置在第一活塞组件中的输油道(10)相连,第二主油腔(8)与所述第二副油腔(11)之间通过设置在第二活塞组件中的输油道(13)相连。本发明专利技术可在油缸外形尺寸不变以及液压系统压力不变的情况下,显著提高油缸输出的推力。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液压装置,特别是一种通过流体压力推动部件做直线往复移动的装置。
技术介绍
目前现有技术中普遍使用的液压缸的结构为包括缸体,缸体内设置往复移动的一个活塞组件,包括活塞杆和固定安装在活塞杆上的活塞,活塞将缸体内分隔成前、后两个腔室,当后腔室进油、前腔室出油时,推动活塞向前移动,从而推动活塞杆前移,输出推力;当前腔室进油而后腔室出油时,推动活塞向后移动,从而推动活塞杆缩回到刚体内。这种结构存在的问题是液压缸输出的推力受液压系统压力的限制,例如在液压系统压力一定的前提下,为了提高液压缸输出的推力,则必须增大活塞的工作面积,即增大活塞直径,从而增大了活塞及油缸的结构尺寸,导致制造成本提高,使用不便,并给运输和施工带来困难;另一方面,如果不改变油缸的结构尺寸,为了提高压力则需要采用压力更高的油泵,同样导致生产成本提高,此外由于采用高压泵,液压系统的压力提高,导致液压缸的现有密封易于发生泄露,因此对密封结构提出了更高要求。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增力油缸,使得在油缸外形尺寸不变以及液压系统压力不变的情况下,能够显著提高油缸输出的推力。为实现本专利技术的目的,一方面,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增力油缸,包括缸体和可在缸体中轴向往复移动的一级活塞组件,还包括可相对一级活塞组件往复移动的二级活塞组件,二级活塞组件的活塞杆穿过一级活塞组件的活塞。特别是,一级活塞组件具有第一主油腔和第二主油腔,所述二级活塞组件具有分别与第一主油腔和第二主油腔相连的第一副油腔和第二副油腔。特别是,第一主油腔与所述第一副油腔之间通过设置在第一活塞组件中的输油道相连,所述第二主油腔与所述第二副油腔之间通过设置在第二活塞组件中的输油道相连。另一方面,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增力油缸,包括轴向延伸的缸体,其一端密封;设置在缸体内并可做往复移动的第一活塞组件、,包括第一活塞杆和设置在第一活塞杆邻接密封端的一端的第一活塞,还包括设置在第一活塞组件内的第二活塞组件,包括穿过第一活塞的第二活塞杆和第二活塞,将第二活塞组件设置成,使得当第一活塞与第二活塞相互靠近移动时,通过两个活塞的共同作用推动第一活塞杆沿轴向向着缸体外移动,当第一活塞与第二活塞相互远离移动时,推动第一活塞杆沿轴向缩回到缸体内。特别是,缸体内部通过所述第一活塞分隔成第一主油腔和邻接缸体所述密封一端的第二主油腔;第一活塞杆内部空腔通过所述第二活塞分隔成第一副油腔和第二副油腔,将其设置成当第二主油腔和第二副油腔进油时,第一主油腔和第一副油腔出油,当第一主油腔和第一副油腔进油,第二主油腔和第二副油腔出油。其中,第一主油腔与所述第一副油腔连通,所第二主油腔与第二副油腔连通。第一主油腔通过贯穿所述第一活塞杆壁的第一输油道实现与所述第一副油腔的连通,第二主油腔通过在第二活塞杆内部延伸的第二输油道实现所与第二副油腔的连通。其中,第一活塞包括活塞部和位于活塞部内部的导向部,其中所述活塞部与缸体内壁接触并可沿缸体的内壁轴向滑动,所述导向部套在第二活塞杆上并可沿第二活塞杆滑动,当两活塞、进行所述相互靠近或远离移动时,所述活塞部和导向部进行所述滑动。其中,第一活塞杆包括彼此连接的第一活塞杆主体部和连接部,通过所述连接部封闭呈筒形的所述第一活塞杆主体部的一端;通过与缸体固定成一体的缸盖形成所述缸体一端的所述密封,缸体的另一端设供第一活塞杆穿过的导向套。另一方面,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增力油缸,具有缸体,其一端密封;可在缸体内往复移动的第一活塞组件,包括穿过缸体另一端的第一活塞杆和第一活塞,第一活塞沿轴向的两侧形成各自具有进、出油孔的第一主油腔和第二主油腔,第二主油腔邻接缸体的密封一端;第一活塞杆呈一端封闭的筒形,还包括同轴安置在第一活塞杆的内腔中的第二活塞组件,可相对第一活塞组件、沿轴向往复移动,包括第二活塞杆和与其成一体的第二活塞,第二活塞杆穿过第一活塞,第二活塞沿轴向的两侧形成第一副油腔和第二副油腔,第二副油腔邻接所述第一活塞杆的封闭端。其中,通过贯穿所述第一活塞杆的壁的第一输油道实现所述第一主油腔与所述第一副油腔的连通;通过贯穿所述第二活塞杆的第二输油道所述第二主油腔和所述第二副油腔的连通。本专利技术增力油缸的具有以下优点本专利技术由于在原有一组活塞组件或构件的内部增设了一组新的活塞组件或构件,通过新的活塞组件增大了第一活塞组件的受力面积,其受力面积大致等于大活塞面积和小活塞面积之和,因此在不改变液压缸外形尺寸和液压系统压力相同的情况下,可显著提高液压缸通过第一活塞组件输出的推力,避免了为提高液压缸输出的推力而导致油缸尺寸增大、制造成本提高、使用不便和给运输和施工带来困难的问题。附图简要说明附图说明图1是本专利技术增力油缸的纵向剖视图,其中大活塞杆位于缸体内部;图2是设有本专利技术增力油缸在承力盘挤扩机中的安装示意图。附图标记说明1、大活塞杆;2、大导向套;3、小活塞;4、小活塞杆;5、缸体;6、小导向套;7、大活塞前腔;8、大活塞后腔;9、小活塞前腔;10、第一输油道;11、小活塞后腔;12、大活塞杆主体部;13、第二输油道;13a、第二输油道的第一分段;13b、第二输油道的第二分段;14、大活塞;15、缸盖;16、大活塞杆连接部;17、大活塞后腔的进出油孔;18、大活塞前腔的进出油孔;20、增力油缸;21、压头;22、滑块;23、销轴;24、机身;25、第一弓压臂;26、第二弓压臂。具体实施例方式下面参照具体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进行详细描述。如图1所示,图1为本专利技术增力油缸的纵向剖视图。增力油缸包括圆筒形缸体5,缸体5具有沿轴向彼此相对的两端,其中一端通过与缸盖5焊接成一体而由缸盖15封闭,另一端设置与其固定成一体的大导向套2,大导向套2的外表面与缸体5内表面之间通过O环挡圈a4和O形密封圈a5密封。缸体5内设置与其大体同轴的大活塞杆1,大活塞杆1包括大活塞杆主体部12和连接部16,大活塞杆主体部12呈内部具有圆柱形空腔的圆筒形。大活塞杆主体部12的空腔内设置与其大体同轴的圆柱形小活塞杆4。大活塞杆主体部12的外表面与缸体5的内表面之间具有一定间距,使得缸体5与大活塞主体部12之间形成轴向圆筒形空腔;大活塞杆主体部12的内表面与小活塞杆4的外表面之间具有一定间距,使得大活塞杆主体部12与小活塞杆4之间形成轴向圆筒形空腔。大活塞杆主体部12具有沿轴向相对的第一端和第二端,其中,第一端与大活塞杆12的连接部16之间固定连接,例如通过焊接连接,且连接部16的外径与大活塞杆主体部12的外径相同,从而形成一体的大活塞杆1,大导向套2内部沿轴向依次设置聚氨酯材料的活塞杆用密封a1、聚甲醛材料的支撑环a2、聚氨酯材料的斯特封a3,使得大活塞杆1外表面与大导向套2内表面之间形成密封;第二端设置与其固定连接的大活塞14,大活塞14整体呈圆筒形结构,大活塞14可通过焊接固定在大活塞杆主体部12的第二端,大活塞14的外径与缸体5的内径相等,并可在缸体内往复移动以便带动大活塞杆1往复移动,大活塞14的外表面与缸体5的内表面之间设置密封圈a16和导向带a17,该密封圈a16可采用由聚氨酯材料制成的格来圈。大活塞14大体呈圆筒形结构,其内部安置小导向套6,小导向套6可通过螺钉与大活塞14固定。小导向套6套装在小活塞杆4上,并可在小活塞杆4上相对其沿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增力油缸,包括:缸体(5)和可在缸体(5)中轴向往复移动的一级活塞组件(14、1),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可相对一级活塞组件往复移动的二级活塞组件(3、4),二级活塞组件(3、4)的活塞杆(4)穿过一级活塞组件的活塞(14)。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韩顺和张晓玲
申请(专利权)人:韩顺和张晓玲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1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
  • 暂无相关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