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伴成长婴儿车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1845268 阅读:24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8-13 23:04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伴成长婴儿车,涉及婴儿车领域,包括车体、后车杆、平衡车、支撑杆、联动杆、固定杆、连接部和固定部,所述车体下方设有所述的后车杆,所述后车杆之间固定连接有所述的固定杆,所述连接部位于固定杆内部,所述固定部位于平衡车的上端面,所述联动杆的一端与所述的支撑杆的杆体活动连接,在家长推车疲累时,使联动杆在连接部作用下与固定杆固定连接,并使支撑杆下端通过固定部与平衡车固定连接,将平衡车与车体组成一个整体,这样可通过平衡车推动婴儿车运动,同时家长还可坐在座椅上,大大减轻了家长的推车负担。

A companion baby carriage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伴成长婴儿车
本专利技术涉及婴儿车领域,特别涉及一种伴成长婴儿车。
技术介绍
婴儿车是一种为婴儿户外活动提供便利而设计的工具车,大大减轻了人们外出时携带婴儿的负担。为父母提供了极大的便利。经过300余年的发展,传统的功能单一、浪费资源、占空间的婴儿车逐渐演变成多功用、可折叠、绿色轻型的现代婴儿车。本申请人发现:当长时间推着婴儿车时,会导致推车的家长疲惫,如果在人多的地方,可能连歇息的地方都无法找到。
技术实现思路
有鉴于此,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出一种伴成长婴儿车,以解决现有技术中当长时间推着婴儿车时,会导致推车的家长疲惫,如果在人多的地方,可能连歇息的地方都无法找到的技术问题。基于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提供的一种伴成长婴儿车,包括车体、后车杆、平衡车、支撑杆、联动杆、固定杆、连接部和固定部,所述车体下方设有所述的后车杆,所述后车杆之间固定连接有所述的固定杆,所述连接部位于固定杆内部,所述固定部位于平衡车的上端面,所述联动杆的一端与所述的支撑杆的杆体活动连接,在需要使用平衡车推动婴儿车时,使联动杆的另一端在连接部作用下与固定杆固定连接,并使支撑杆下端通过固定部与平衡车固定连接,将平衡车与车体组成一个整体。进一步的,所述联动杆包括万向接头,且联动杆可通过所述的万向接头与连接部固定连接,所述支撑杆的杆体设有收缩槽,支撑杆的上端设有座椅,所述联动杆的端部与收缩槽靠近底部的位置转动连接,在未使用平衡车时,联动杆可收缩于收缩槽内。进一步的,所述固定杆设有贯穿其两侧表面的插孔,所述插孔的侧壁内部至少设有两个内腔,所述连接部包括驱动机构和联动机构,所述联动机构位于内腔内,所述驱动机构与联动机构接触连接,所述万向接头的端部侧壁设有锁紧环,万向接头在插入插孔的过程中,在万向接头的端部的推动作用下,通过驱动机构运动带动联动机构的端部与锁紧环重合。进一步的,所述插孔的内部设有两个内腔,两个所述内腔对称设置在插孔的侧壁内部。进一步的,所述驱动机构包括联动板、驱动杆、凸台和第一弹簧,所述联动机构包括锁紧杆和第二弹簧,所述驱动杆与内腔滑动连接,并与插孔的中轴线平行,驱动杆的一端延伸至固定杆的外部,并与所述的联动板固定连接,驱动杆另一端的端部与所述的第一弹簧的一端固定连接,所述第一弹簧的另一端与内腔的侧壁固定连接,所述凸台固定于驱动杆,所述锁紧杆与内腔滑动连接,且锁紧杆垂直于插孔的中轴线设置,所述锁紧杆一端可延伸至插孔内部,锁紧杆的另一端可延伸至固定杆的外部,锁紧杆的杆体设有驱动槽,所述驱动杆穿过驱动槽,所述锁紧杆上套有所述的第二弹簧,所述第二弹簧的一端固定与锁紧杆的杆体,第二弹簧的另一端固定与内腔的顶部。进一步的,所述固定部包括立杆、稳定块和固定机构,所述平衡车上端面的中间位置至少设有三组所述的立杆,所述稳定块设有贯穿稳定块上下端面的贯穿孔,所述贯穿孔侧壁内部对称设有活动腔,所述固定机构位于活动腔的内部,所述支撑杆的底部设有与立杆相对应的通孔,当立杆全部穿过通孔后,将贯穿孔对准立杆,并竖直向下对稳定块施加压力后,稳定块沿着立杆向下运动,在与支撑杆的底部接触后,通过固定机构将支撑杆固定于平衡车。进一步的,所述平衡车上端面的中间位置设有三组立杆,且立杆围绕平衡车上端面中心位置均与分布。进一步的,所述固定机构包括转盘、连接杆、T形端、滑动杆、定位杆和第三弹簧,所述滑动杆与活动腔滑动连接,滑动杆上设有若干贯穿口,所述定位杆与贯穿口滑动连接,定位杆的一端穿过活动腔的侧壁,并可延伸至贯穿孔内,所述滑动杆与活动腔靠近贯穿孔的侧壁之间的定位杆套有所述的第三弹簧,所述第三弹簧的一端固定于滑动杆,第三弹簧的另一端固定于活动腔的侧壁,所述立柱的侧面设有与定位杆相对应的定位槽,所述连接杆的一端固定于滑动杆,连接杆的另一端延伸至稳定块侧面的外部,所述转盘的中心与连接杆连接,转盘的侧面设有所述的T形端,所述稳定块的侧面设有与T形端滑动连接的T形圆槽,所述定位槽的底部边缘处倒圆角,所述定位杆与定位槽倒圆角处相对应的端部边缘同样倒圆角。进一步的,包括限位块,所述第三弹簧所在活动腔内固定有所述的限位块,所述限位块用于对限位杆的位置进行限定。进一步的,还包括稳定杆、铰接块和螺栓,所述稳定杆的一端与支撑杆靠近上端位置铰接,所述铰接块的上端与稳定块的另一端铰接,在联动杆与固定杆固定连接时,所述铰接块可通过所述的螺栓与联动杆固定连接。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采用本专利技术的一种伴成长婴儿车,在家长推车疲累时,使联动杆在连接部作用下与固定杆固定连接,并使支撑杆下端通过固定部与平衡车固定连接,将平衡车与车体组成一个整体,这样可通过平衡车推动婴儿车运动,同时家长还可坐在座椅上,大大减轻了家长的推车负担。附图说明图1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具体实施方式的正视图;图2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具体实施方式中后车杆的侧视图;图3为沿图2中A-A线的剖视图;图4为专利技术实施例的具体实施方式中平衡车的局部俯视图;图5为沿图4中B-B线的剖视图;图6为专利技术实施例的具体实施方式中稳定块处的局部剖视图。其中,1-车体、2-后车杆、3-平衡车、4-支撑杆、5-收缩槽、6-联动杆、7-万向接头、8-稳定杆、9-铰接块、10-螺栓、11-固定杆、12-插孔、13-联动板、14-驱动杆、15-内腔、16-凸台、17-第一弹簧、18-锁紧环、19-锁紧杆、20-第二弹簧、21-驱动槽、22-立杆、23-通孔、24-稳定块、25-贯穿孔、26-定位槽、27-活动腔、28-转盘、29-连接杆、30-T形端、31-滑动杆、32-定位杆、33-第三弹簧、34-限位块、35-T形圆槽。具体实施方式为使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具体实施例,并参照附图,对本专利技术进一步详细说明。基于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的第一个方面,提出了一种伴成长婴儿车的一个实施方式,如图1所示,包括车体1、后车杆2、平衡车3、支撑杆4、联动杆6、固定杆11、连接部和固定部,车体1下方设有后车杆2,后车杆2之间固定连接有固定杆11,连接部位于固定杆11内部,固定部位于平衡车3的上端面,联动杆6的一端与支撑杆4的杆体活动连接,在家长推车疲累时,使联动杆6的另一端在连接部作用下与固定杆11固定连接,并使支撑杆4下端通过固定部与平衡车2固定连接,将平衡车3与车体1组成一个整体,这样可通过平衡车推动婴儿车运动,大大减轻了家长的推车负担。在这里车体1的下方还可设置放置框,在不需要使用平衡车3时,可将平衡车3及其他使平衡车3与车体1组成整体的零部件放入放置框中,这样不使用平衡车3时,也不添加家长的负担。作为本专利技术的另一个实施例,在上述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联动杆6包括万向接头7,且联动杆6可通过万向接头7与连接部固定连接,万向接头7可在平衡车3转向时,更方便的婴儿车转向,支撑杆4的杆体设有收缩槽5,支撑杆4的上端设有座椅,在使用平衡车3推动车体1时,家长可坐在座椅上,进一步使家长更舒适,联动杆6的端部与收缩槽5靠近底部的位置转动连接,在未使用平衡车3时,联动杆6可收缩于收缩槽5内,使整个装置在不使用时,体积更小,更易于将其放置。在上述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的固定杆11设有贯穿其两侧表面的如图3所示的插孔12,插孔12的侧壁内部至少设有两个内腔15,连接部包括驱动机构和联动机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伴成长婴儿车,其特征在于:包括车体(1)、后车杆(2)、平衡车(3)、支撑杆(4)、联动杆(6)、固定杆(11)、连接部和固定部,所述车体(1)下方设有所述的后车杆(2),所述后车杆(2)之间固定连接有所述的固定杆(11),所述连接部位于固定杆(11)内部,所述固定部位于平衡车(3)的上端面,所述联动杆(6)的一端与所述的支撑杆(4)的杆体活动连接,在需要使用平衡车推动婴儿车时,使联动杆(6)的另一端在连接部作用下与固定杆(11)固定连接,并使支撑杆(4)下端通过固定部与平衡车(2)固定连接,将平衡车(3)与车体(1)组成一个整体。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伴成长婴儿车,其特征在于:包括车体(1)、后车杆(2)、平衡车(3)、支撑杆(4)、联动杆(6)、固定杆(11)、连接部和固定部,所述车体(1)下方设有所述的后车杆(2),所述后车杆(2)之间固定连接有所述的固定杆(11),所述连接部位于固定杆(11)内部,所述固定部位于平衡车(3)的上端面,所述联动杆(6)的一端与所述的支撑杆(4)的杆体活动连接,在需要使用平衡车推动婴儿车时,使联动杆(6)的另一端在连接部作用下与固定杆(11)固定连接,并使支撑杆(4)下端通过固定部与平衡车(2)固定连接,将平衡车(3)与车体(1)组成一个整体。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伴成长婴儿车,其特征在于:所述联动杆(6)包括万向接头(7),且联动杆(6)可通过所述的万向接头(7)与连接部固定连接,所述支撑杆(4)的杆体设有收缩槽(5),支撑杆(4)的上端设有座椅,所述联动杆(6)的端部与收缩槽(5)靠近底部的位置转动连接,在未使用平衡车(3)时,联动杆(6)可收缩于收缩槽(5)内。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伴成长婴儿车,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杆(11)设有贯穿其两侧表面的插孔(12),所述插孔(12)的侧壁内部至少设有两个内腔(15),所述连接部包括驱动机构和联动机构,所述联动机构位于内腔(15)内,所述驱动机构与联动机构接触连接,所述万向接头(7)的端部侧壁设有锁紧环(18),万向接头(7)在插入插孔(12)的过程中,在万向接头(7)的端部的推动作用下,通过驱动机构运动带动联动机构的端部与锁紧环(18)重合。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伴成长婴儿车,其特征在于:所述插孔(12)的内部设有两个内腔(5),两个所述内腔(5)对称设置在插孔(12)的侧壁内部。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伴成长婴儿车,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机构包括联动板(13)、驱动杆(14)、凸台(16)和第一弹簧(17),所述联动机构包括锁紧杆(19)和第二弹簧(20),所述驱动杆(14)与内腔(15)滑动连接,并与插孔(12)的中轴线平行,驱动杆(14)的一端延伸至固定杆(11)的外部,并与所述的联动板(13)固定连接,驱动杆(14)另一端的端部与所述的第一弹簧(17)的一端固定连接,所述第一弹簧(17)的另一端与内腔(15)的侧壁固定连接,所述凸台(16)固定于驱动杆(14),所述锁紧杆(19)与内腔(15)滑动连接,且锁紧杆(19)垂直于插孔(12)的中轴线设置,所述锁紧杆(19)一端可延伸至插孔(12)内部,锁紧杆(19)的另一端可延伸至固定杆(11)的外部,锁紧杆(19)的杆体设有驱动槽(21),所述驱动杆(14)穿过驱动槽(21),所述锁紧杆(19)上套有所述的第二弹簧(20),所述第二弹簧(20)的一端固定与锁紧杆(19)...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程志永袁啸林赵杨廖高照
申请(专利权)人:安徽商贸职业技术学院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安徽,3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