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江苏大学专利>正文

一种多孔压电式合成射流散热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1839743 阅读:18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8-10 20:56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多孔压电式合成射流散热装置,包括盖板、底板和振动模块,盖板上设有若干喷口,盖板与振动模块形成第一子腔室;底板上设有若干进气口,底板与振动模块形成第二子腔室;振动模块包括安装压片,安装压片内圈设有凸台,用于安装振动膜,振动膜上固定有压电陶瓷片,安装压片上设若干有引流口,连通第一子腔室和第二子腔室,当压电陶瓷片受到激励时,带动振动膜周期性的向第一子腔室和第二子腔室弯曲变形;引流口和进气口处安装有类瓣膜状气门,可以实现气流的单向流通。本发明专利技术不仅扩大了射流影响域和有效散热面积,还实现了从远离热源处吸入低温空气对热源进行降温,相比传统的合成射流装置有更好的散热效果和更高的能量利用效率。

A Porous Piezoelectric Synthetic Jet Heat Dissipator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多孔压电式合成射流散热装置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散热装置,特指一种基于合成射流原理的散热装置,属于流体传输与控制

技术介绍
随着电子器件的设计尺寸越来越小,其工作过程中的热流密度逐渐增大,仅仅采用自然对流散热已经不能满足散热需求。长时间高温运作会对电子器件的工作效率和寿命产生重大的影响。传统的散热方法是安装风扇进行强制对流换热,但是安装风扇会显著增大散热系统的尺寸,工作时的震动和噪音问题也难以解决,如果风扇的运动部件出现故障,维修更换都极为不便。基于合成射流原理的散热器因其无管路、无转动部件、结构简单、效率高、效果好等优点在微型电子器件散热领域的应用越来越广泛。普通的合成射流装置一般为单膜、单腔结构,依靠振动膜的往复运动,改变腔体内的气压,在喷口处往复吹吸,形成成对的漩涡并夹带周边空气向热源运动,对热源起到散热作用。但是传统的单膜、单腔合成射流散热器只有一个喷口,合成射流的作用范围有限。且因为只有一个喷口,所以吹吸的气体都是接近热源处的气体,气体的整体工作温度比较高,散热效果有限。同时,传统的单膜、单腔合成射流散热器的振动膜的一侧位于环境流场中,当振动膜工作时,有一半的动能浪费在环境流场中,能量利用效率低。因此,急需开发一种可以扩大射流作用范围,能量利用效率高,并能显著降低整体工作温度,有效提高散热效果的合成射流装置。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传统合成射流装置的不足,本专利技术提供了多孔压电式合成射流散热装置,从远离热源处吸入气体,作用于热源,能量利用效率高,散热效果好。本专利技术是通过以下技术手段实现上述技术目的的。一种多孔压电式合成射流散热装置,包括依次固连的盖板、振动模块、底板,所述盖板和底板为带有空腔的圆柱体,所述振动模块包括安装压片,所述安装压片内圈设有固定振动膜的凸台,振动膜上固定有压电陶瓷片,所述安装压片、底板上分别设有若干引流口和进气口,所述引流口和进气口处安装有类瓣膜状气门,所述盖板上设有若干喷口。上述方案中,所述类瓣膜状气门的截面为“人”字形,且两端分别设有大小开口。上述方案中,所述大开口固定在进气口和引流口处。上述方案中,所述振动模块与盖板形成第一子腔室,振动模块与底板形成第二子腔室。上述方案中,所述引流口连通第一子腔室和第二子腔室。上述方案中,所述类瓣膜状气门的材料选用橡胶。上述方案中,所述喷口正对热源。上述方案中,所述压电陶瓷片与电源相连。本专利技术提供的合成射流散热装置克服了传统技术的不足,与传统合成射流装置相比其主要有益效果在于:盖板、振动模块和底板结合为一体,结构紧凑,易于集成化,能够在不过多改变尺寸和质量的情况下显著提高散热效果。盖板上开有若干喷口,相对于传统的单喷口结构,射流影响域和有效散热面积扩大了近2倍;盖板上喷口的数量和位置可以根据实际需要灵活设计,可以做到大范围的精准散热。传统的单膜、单腔结构吸入和喷出的气体都是热源附近的气体,温度偏高,散热效果有限,本专利技术采用的单膜、双腔结构和类瓣膜状气门结构能够实现从远离热源处吸入低温气体,对热源进行散热,气体的整体工作温度下降,散热效果提升了20%左右。传统合成射流散热装置的振动膜的一侧处于环境流场中,动能损失大,本专利技术的单膜、双腔结构使得振动膜的两侧都处于工作腔室内,有效降低了振动膜的动能损失,使得能量利用效率提高了40%左右。附图说明结合下面的附图来对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进行详细说明。图1为本专利技术合成射流装置的三维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专利技术合成射流装置的剖面图;图3为本专利技术合成射流装置中振动膜向第一子腔室变形的示意图;图4为本专利技术合成射流装置中振动膜向第二子腔室变形的示意图;图中:10-盖板;11-喷口;20-振动模块;21-安装压片;22-振动膜;23-压电陶瓷片;24-引流口;30-底板;31-进气口;40-第一子腔室;50-第二子腔室;60-类瓣膜状气门。具体实施方式以下将以图示揭露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为明确说明起见,许多实务上的细节将在以下叙述中一并说明。然而,应了解到,这些实务上的细节不应用以限制本专利技术。也就是说,在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中,有些细节是非必要的。此外,为简化图示,一些现有惯用的结构与组件在图示中将以简单示意的方法绘示。请参照图1,一种多孔压电式合成射流散热装置,包括依次粘贴为一起的盖板10、振动模块20和底板30。盖板10为带有空腔的圆柱体,直径取值60mm,高度取值16mm,侧边壁厚为2mm,上端面开有5个喷口11,喷口11形状为圆形,直径取值5mm,喷口方向正对热源,盖板10的材料选用适合精密加工的铝型材。底板30为带有空腔的圆柱体,直径取值60mm,高度取值16mm,侧边壁厚为2mm,下端面开有5个进气口31,进气口31形状为圆形,直径取值5mm,底板30的材料选用适合精密加工的铝型材。振动模块20由安装压片21、振动膜22和压电陶瓷片23构成,安装压片21为圆环状柱体,圆环外径取值60mm,内径取值40mm,厚度为4mm,安装压片21内圈设有凸台,用于固定振动膜22,安装压片21材料选择pp抗静电板材,振动膜22为圆形金属膜片,直径取值40mm,厚度为0.3mm,材料为黄铜,压电陶瓷片23为正方形的薄片,边长取值8mm,厚度为1mm,材料为PZT5,压电陶瓷片23固定于振动膜22的中心位置,安装压片21上开有2个引流口24,引流口24形状为圆形,直径取值5mm,引流口24连通第一子腔室40和第二子腔室50。进气口31和引流口24处都安装有类瓣膜状气门60,类瓣膜状气门60的截面为“人”字形,两端分别设有大小两个圆形的开口,大开口固定在进气口31和引流口24处,直径取值5mm,小开口在正常状态下闭合,类瓣膜状气门60允许气体从大开口处进入,从小开口处喷出,即气体只能单向通过气门,类瓣膜状气门60的材料为橡胶。请参照图2,其绘示了本专利技术合成射流装置的剖面图。盖板10和振动模块20共同围成第一子腔室40,底板30和振动模块20共同围成第二子腔室50。压电陶瓷片23通过导线与电源连接,当压电陶瓷片23受到交流电信号的激励时,周期性的带动振动膜22在第一子腔室40和第二子腔室50之间变形运动。请参照图3,其中振动膜22向第一子腔室40变形。振动膜22的运动使得第一子腔室40的空间减小,腔室内的气压增大,引流口24处的类瓣膜状气门60阻止第一子腔室40的气体向第二子腔室50流动,所以第一子腔室40内的气体只能从盖板10上的喷口11处向外喷出。同时,振动膜22的运动使得第二子腔室50的空间变大,腔室内的气压减小,引流口24处的类瓣膜状气门60阻止了第一子腔室40的气体向第二子腔室50流动,进气口31外侧的气体在气压差的作用下通过进气口31进入第二子腔室50。请参照图4,其中振动膜22向第二子腔室50变形。振动膜22的运动使得第二子腔室50的空间减小,腔室内的气压增大。进气口31处的类瓣膜状气门60阻止了第二子腔室50内的气体通过进气口31向外喷出,所以腔室内气体在振动膜22的压迫下只能通过引流口24和引流口24处的类瓣膜状气门60进入第一子腔室40。同时,振动膜22的运动使得第一子腔室40的空间增大,腔室内的气压减小,喷口11外侧的气体在压力差的作用下通过喷口11进入第一子腔室40。请参照图3和图4,振动膜22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多孔压电式合成射流散热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依次固连的盖板(10)、振动模块(20)、底板(30),所述盖板(10)和底板(30)为带有空腔的圆柱体,所述振动模块(20)包括安装压片(21),所述安装压片(21)内圈设有固定振动膜(22)的凸台,振动膜(22)上固定有压电陶瓷片(23),所述安装压片(21)、底板(30)上分别设有若干引流口(24)和进气口(31),所述引流口(24)和进气口(31)处安装有类瓣膜状气门(60),所述盖板(10)上设有若干喷口(11)。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多孔压电式合成射流散热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依次固连的盖板(10)、振动模块(20)、底板(30),所述盖板(10)和底板(30)为带有空腔的圆柱体,所述振动模块(20)包括安装压片(21),所述安装压片(21)内圈设有固定振动膜(22)的凸台,振动膜(22)上固定有压电陶瓷片(23),所述安装压片(21)、底板(30)上分别设有若干引流口(24)和进气口(31),所述引流口(24)和进气口(31)处安装有类瓣膜状气门(60),所述盖板(10)上设有若干喷口(11)。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孔压电式合成射流散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类瓣膜状气门(60)的截面为“人”字形,且两端分别设有大小开口。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多孔压电式合成射流散热...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小华王姜博王静石云飞包亚超
申请(专利权)人:江苏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