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进的双筒手拉气筒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1827609 阅读:26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8-10 16:17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改进的双筒手拉气筒,包括第一筒身、第二筒身、上盖、握把、底座以及切换阀组件,其切换阀组件的旋塞在转动过程中,第一配合阀口及第二配合阀口可转动至不同位置,以控制上过渡气室与排气通道的通断,以及控制第一外管与排气通道的通断,进而实现双筒双向充气模式、双筒单向充气模式及单筒单向充气模式这三种不同的充气模式。这种切换阀的整体结构大大简化,降低了加工成本;另一方面,当通控制旋塞将排气通道与第一外管阻断时,第一外管是通过第一外管阀口与充气通道连通,而不是如现有技术中需要再次通过切换阀组件将第一外管与充气通道连通,这有效地减少了旋塞的磨损,提高了切换阀组件的使用寿命。

Modified two-barrel hand puller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改进的双筒手拉气筒
本专利技术涉及手拉气筒
,尤其涉及一种改进的双筒手拉气筒。
技术介绍
目前手拉气筒(也叫气泵)种类大致分为两种,一种为单向手拉气筒,这种手拉气筒在活塞上、下移动一个往返行程中,只能够有单一行程提供充气作用,其充气效率低。另外一种是双向充气的手拉气筒,其可在握把推、拉双向行程中均进行充气动作,这种气筒具有充气效率高的优点。如专利号为ZL00255072.5(公告号为CN2450405Y)的中国技术专利《双向充气泵》;专利号为ZL200620100394.9(公告号为CN2874057Y)的中国技术专利《一种双向充气泵》;它们均披露了一种能双向充气的手拉气筒。现有手拉气筒,不管是单向的(仅在下压的时候打气)还是双向的(上拉下压都会打气),都不能超过一定的气流量(升/次数),因为受到了筒身直径及高度的限制。为提高充气效率以及实现不同模式的充气过程,市场上出现一种具有两个筒身且每个筒身内各设有一个活塞的手拉气筒,如申请号为CN201810379645.9(公开号为CN108412729A)的中国专利技术专利《一种双筒手拉气筒》,该双筒手拉气筒通过上过渡气室、排气通道、两根外管及设于排气通道内切换阀结构的设置,决定上过渡气室或其中一根外管与排气空间导通与否,最终实现三种充气模式的切换,如在开始阶段,需要快速大量充气,两个筒身内的活塞握把联动结构均双向充气;当压力上升并且双向充气开始变得吃力的时候(上拉比下压要难很多),两个筒身内的活塞握把联动结构均单向充气;当压力继续上升,使用起来很累的时候,只有一个筒身内的活塞握把联动结构进行单向充气。虽然上述专利中的双筒手拉气筒在充气过程能够切换不同的充气模式,但是仍存在有一定的不足,首先,在切换至不同的充气模式时,该手拉气筒的第一外管中的空气是通过切换阀结构的内通腔通入相应的出气通道中或通过切换阀结构的外通腔通入排气通道中,而为了保证在切换至不同的位置时,该切换阀结构可精确地控制上过渡气室与外界的通断,以及控制第一外管仅与外界连通或与出气通道的连通,这就对切换阀结构(尤其是旋塞)的各外通腔和内通腔的尺寸加工要求较高,这无疑会相应增加了手拉气筒生产成本;其次,该手拉气筒的切换阀结构是设置在上盖上,这就使得两者之间的装配结构较为复杂,且容易出现漏气,致使其使用寿命相对较短,如,由于第一外管中的空气是通过该切换阀结构通入到相应的出气通道或排气通道中,因而在使用一段时间后,切换阀结构的旋塞容易因气体往复冲击变形而使相邻设置的外通腔和内通腔出现泄漏,进而容易造成三种充气模式切换失效问题,使用寿命较短。综上所述,现有双筒手拉气筒还可作进一步改进。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针对现有技术的现状,提供一种结构新颖、合理,且生产成本低、使用寿命长的改进的双筒手拉气筒。本专利技术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改进的双筒手拉气筒,包括第一筒身、第二筒身、第一外管、第二外管、上盖、底座以及切换阀组件,第一筒身和第二筒身内分别设有能实现双向充气的第一活塞握把联动结构和第二活塞握把联动结构,第一活塞握把联动结构中的第一活塞将第一筒身内分隔成第一上气室和第一下气室,第二活塞握把联动结构中的第二活塞将第二筒身内分隔成第二上气室和第二下气室;第一外管与设于底座上的第一下过渡气室连通,所述第一下过渡气室与第一下气室之间设有仅让空气由第一下气室进入第一下过渡气室的第一下过渡阀片,第二外管与设于底座上的第二下过渡气室连通,所述第二下过渡气室与所述第二下气室之间设有仅让空气由第二下气室进入第二下过渡气室的第二下过渡阀片;所述上盖内设有充气通道,第一外管的上端口与所述充气通道之间设有仅让空气由第一外管进入充气通道的第一外管阀片,第二外管的上端口直接与充气通道连通;所述切换阀组件具有上过渡气室、与第一外管相通的旁路通道以及与外界相通的排气通道,第一上气室和第二上气室始终与上过渡气室连通,所述上过渡气室与所述充气通道之间设有仅让空气由上过渡气室进入充气通道的上过渡阀片,所述切换阀组件的切换能决定上过渡气室与所述排气通道的通断、及能决定第一外管仅与所述充气通道连通或决定第一外管仅通过旁路通道与所述排气通道连通。作为改进,所述第一外管和第二外管前后间隔设置并位于第一筒身和第二筒身之间;所述切换阀组件设于所述上盖的下方并位于靠近所述第一外管的一侧。这样的结构设置,方便了第一外管与上盖组件之间的装配。作为改进,所述切换阀组件包括阀座、设于阀座内的阀套以及转动配合在该阀套内的旋塞,所述阀套在与所述旋塞密封配合的内壁上具有与所述上过渡气室相通的第一衔接阀口、及与所述旁路通道相通的所述第二衔接阀口,所述旋塞具有环形壁,该环形壁的内部空间形成所述排气通道,该环形壁沿其周向方向上依次间隔开设有能选择地与所述第一衔接阀口相通的第一配合阀口、以及能选择地与所述第二衔接阀口相通的第二配合阀口。这种切换阀组件旋钮是通过环形壁的外壁面与阀套的内壁之间实现密封,这种面密封结构的密封性能较好,其可有效提高切换阀组件的使用寿命,并且,切换阀组件的旋钮在加工时只需要在环形壁上开设对应的配合阀口即可,其加工方便、生产成本较低。为了方便对相应阀片进行装配,所述上盖设有与所述充气通道相通的凹腔,所述切换阀组件还包括能伸入上述凹腔中的转换接头,该转换接头包括相互独立的第一气管和第二气管,所述转换接头上还装配有能覆盖第一气管的上部端口及第二气管的上部端口的阀片固定板,所述上过渡阀片与所述第一外管阀片均设于所述阀片固定板上并分别与所述第一气管的上部端口及所述第二气管的上部端口相对应;所述第一气管的内腔形成所述上过渡气室,所述第一气管的下部端口与所述阀套连接,所述第二气管的下部端口与第一外管连通。为了进一步方便切换阀中各部件的装配,所述阀座上设有用于连通所述第一外管和所述第二气管的联通管,所述联通管上还设有由该联通管连通至所述排气通道的联通支管,所述联通支管的内腔形成所述旁路通道;所述阀套上部设有用于连接所述第一气管的上管接头,该阀套的下部设有用于连接所述联通支管的下管接头。作为改进,所述第一气管的管壁上设有与第一上气室相通的第一开口、以及与第二上气室相通的第二气口。作为改进,所述旋塞的第一配合阀口和第二配合阀口分别设于所述环形壁的左右两侧,在旋塞转动过程中,所述第一配合阀口能够与所述阀套的上管接头对应连通,所述第二配合阀口能够与所述阀套的下管接头对应连通,并且,所述第一配合阀口在沿环形壁的周向上的开口长度大于所述第二配合阀口在沿环形壁的周向上的开口长度。旋塞在转动过程中,可具有三个角度位置状态,当旋塞转动至第一角度位置状态下,环形壁将第一衔接阀口以及第二衔接阀口遮挡,上过渡气室与排气通道阻断而与充气通道相通,旁路通道与排气通道阻断,同时,第一外管经第一外管阀口与充气通道连通;在旋塞转动至第二角度位置状态下,上过渡气室经第一衔接阀口和第一配合阀口与排气通道相通,旁路通道与排气通道仍处于阻断状态,同时,第一外管经第一外管阀口与充气通道连通;在旋塞转动至第三角度位置状态下,由于第一配合阀口的开口长度较长,因而第一配合阀口仍可与第一衔接阀口对应相通,所以上过渡气室同样可以经第一衔接阀口、第一配合阀口与排气通道相通,与此同时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改进的双筒手拉气筒,包括第一筒身(10a)、第二筒身(10b)、第一外管(7a)、第二外管(7b)、上盖(61)、底座(40)以及切换阀组件,第一筒身(10a)和第二筒身(10b)内分别设有能实现双向充气的第一活塞握把联动结构和第二活塞握把联动结构,第一活塞握把联动结构中的第一活塞(5a)将第一筒身(10a)内分隔成第一上气室(1a1)和第一下气室(1a2),第二活塞握把联动结构中的第二活塞(5b)将第二筒身(10b)内分隔成第二上气室(1b1)和第二下气室(1b2);第一外管(7a)与设于底座(40)上的第一下过渡气室(4a)连通,所述第一下过渡气室(4a)与第一下气室(1a2)之间设有仅让空气由第一下气室(1a2)进入第一下过渡气室(4a)的第一下过渡阀片(4a2),第二外管(7b)与设于底座(40)上的第二下过渡气室(4b)连通,所述第二下过渡气室(4b)与所述第二下气室(1b2)之间设有仅让空气由第二下气室(1b2)进入第二下过渡气室(4b)的第二下过渡阀片(4b2);其特征在于:所述上盖(61)内设有充气通道(610),第一外管(7a)的上端口与所述充气通道(610)之间设有仅让空气由第一外管(7a)进入充气通道(610)的第一外管阀片(615),第二外管(7b)的上端口直接与充气通道(610)连通;所述切换阀组件具有上过渡气室(611)、与第一外管(7a)相通的旁路通道(622)以及与外界相通的排气通道(620),第一上气室(1a1)和第二上气室(1b1)始终与上过渡气室(611)连通,所述上过渡气室(611)与所述充气通道(610)之间设有仅让空气由上过渡气室(611)进入充气通道(610)的上过渡阀片(613),所述切换阀组件的切换能决定上过渡气室(611)与所述排气通道(620)的通断、及能决定第一外管(7a)仅与所述充气通道(610)连通或决定第一外管(7a)仅通过旁路通道(622)与所述排气通道(620)连通。...

【技术特征摘要】
1.改进的双筒手拉气筒,包括第一筒身(10a)、第二筒身(10b)、第一外管(7a)、第二外管(7b)、上盖(61)、底座(40)以及切换阀组件,第一筒身(10a)和第二筒身(10b)内分别设有能实现双向充气的第一活塞握把联动结构和第二活塞握把联动结构,第一活塞握把联动结构中的第一活塞(5a)将第一筒身(10a)内分隔成第一上气室(1a1)和第一下气室(1a2),第二活塞握把联动结构中的第二活塞(5b)将第二筒身(10b)内分隔成第二上气室(1b1)和第二下气室(1b2);第一外管(7a)与设于底座(40)上的第一下过渡气室(4a)连通,所述第一下过渡气室(4a)与第一下气室(1a2)之间设有仅让空气由第一下气室(1a2)进入第一下过渡气室(4a)的第一下过渡阀片(4a2),第二外管(7b)与设于底座(40)上的第二下过渡气室(4b)连通,所述第二下过渡气室(4b)与所述第二下气室(1b2)之间设有仅让空气由第二下气室(1b2)进入第二下过渡气室(4b)的第二下过渡阀片(4b2);其特征在于:所述上盖(61)内设有充气通道(610),第一外管(7a)的上端口与所述充气通道(610)之间设有仅让空气由第一外管(7a)进入充气通道(610)的第一外管阀片(615),第二外管(7b)的上端口直接与充气通道(610)连通;所述切换阀组件具有上过渡气室(611)、与第一外管(7a)相通的旁路通道(622)以及与外界相通的排气通道(620),第一上气室(1a1)和第二上气室(1b1)始终与上过渡气室(611)连通,所述上过渡气室(611)与所述充气通道(610)之间设有仅让空气由上过渡气室(611)进入充气通道(610)的上过渡阀片(613),所述切换阀组件的切换能决定上过渡气室(611)与所述排气通道(620)的通断、及能决定第一外管(7a)仅与所述充气通道(610)连通或决定第一外管(7a)仅通过旁路通道(622)与所述排气通道(620)连通。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改进的双筒手拉气筒,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外管(7a)和第二外管(7b)前后间隔设置并位于第一筒身(10a)和第二筒身(10b)之间;所述切换阀组件设于所述上盖(61)的下方并位于靠近所述第一外管(7a)的一侧。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改进的双筒手拉气筒,其特征在于:所述切换阀组件包括阀座(62)、设于阀座(62)内的阀套(625)以及转动配合在该阀套(625)内的旋塞(63),所述阀套(625)在与所述旋塞(63)密封配合的内壁上具有与所述上过渡气室(611)相通的第一衔接阀口(621)、及与所述旁路通道(622)相通的所述第二衔接阀口(623),所述旋塞(63)具有环形壁(65),该环形壁(65)的内部空间形成所述排气通道(620),该环形壁(65)沿其周向方向上依次间隔开设有能选择地与所述第一衔接阀口(621)相通的第一配合阀口(651)、以及能选择地与所述第二衔接阀口(623)相通的第二配合阀口(652)。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改进的双筒手拉气筒,其特征在于:所述上盖(61)设有与所述充气通道(610)相通的凹腔,所述切换阀组件还包括能伸入上述凹腔中的转换接头(66),该转换接头(66)包括相互独立的第一气管(661)和第二气管(662),所述转换接头(66)上还装配有能覆盖第一气管(661)的上部端口及第二气管(662)的上部端口的阀片固定板(663),所述上过渡阀片(613)与所述第一外管阀片(615)均设于所述阀片固...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邓平
申请(专利权)人:余姚迈杰克塑料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浙江,3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