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用于两机组联合的凝抽背供热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21807514 阅读:47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8-07 13:13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用于两机组联合的凝抽背供热系统。它包括:第一热电联产机组、第二热电联产机组和冷却蒸汽系统,热电联产机组包括汽轮机中压缸、汽轮机低压缸、凝汽器、冷却塔和第一热网加热器,冷却蒸汽系统包括减温减压装置和汽水分离装置,冷却蒸汽系统的进汽口同时与第一汽轮机中压缸和第二汽轮机中压缸连接,冷却蒸汽系统的出汽口同时与第一汽轮机低压缸和第二汽轮机低压缸连接,第一热电联产机组和第二热电联产机组的循环水系统通过循环回水旁路和循环供水旁路实现联网。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实现了一台或两台热电联产机组同时背压供热工况运行,在充分发挥热电厂对外供热能力的同时,提高了对外供热抽汽的灵活性与可靠性。

A Condensation-Drainage Back Heating System for Two Units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用于两机组联合的凝抽背供热系统
本技术属于热电联产
,具体涉及一种用于两机组联合的凝抽背供热系统。
技术介绍
目前,我国政策逐渐重视新能源的推广,降低火电机组的比例。对于火力发电厂,汽轮机的乏汽通常是通过空冷或者水冷方式直接排放掉的,这就造成了巨大的冷端损失。例如300MW亚临界纯凝机组的能量利用率约为38%,其中冷端损失约占45%,采用抽汽供热后机组的能量利用率提升至60%,但是仍有20%的冷凝低温余热被排放掉,这部分热量由于品位低而难以直接利用。同时,由于电网为消纳新能源电力,对煤电机组火电灵活性的要求不断加强,煤电机组需实现超低负荷运行,才能满足电网的调峰需求,这给燃煤热电机组带来了极大的挑战。目前,专利“汽轮机抽凝背系统及其调节方法(专利号201710193938.3)”,无需更换转子,即可实现低压缸不投入运行,该技术既可以最大程度的增加对外供热量,又可以高效益的实现机组低负荷发电。专利“切除低压缸供热的冷却系统及工作方法(专利号201711165679.X)”,实现了低压缸不进汽时对低压缸进行有效冷却。然而,在对煤电机组火电灵活性要求不断加强的同时,由于集中供热的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用于两机组联合的凝抽背供热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热电联产机组、第二热电联产机组和冷却蒸汽系统;所述第一热电联产机组包括第一汽轮机中压缸(11)、第一汽轮机低压缸(12)、第一凝汽器(13)、第一冷却塔(14)和第一热网加热器(15),所述第一汽轮机中压缸(11)的排汽口通过第一连通管(101)与第一汽轮机低压缸(12)的进汽口连接,且在第一连通管(101)上安装有第一液压蝶阀(16),所述第一汽轮机低压缸(12)的排汽口与第一凝汽器(13)连接,所述第一凝汽器(13)的循环水侧通过第一循环供水管(103)和第一循环回水管(104)与第一冷却塔(14)连接,且在第一循环供水管(103...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用于两机组联合的凝抽背供热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热电联产机组、第二热电联产机组和冷却蒸汽系统;所述第一热电联产机组包括第一汽轮机中压缸(11)、第一汽轮机低压缸(12)、第一凝汽器(13)、第一冷却塔(14)和第一热网加热器(15),所述第一汽轮机中压缸(11)的排汽口通过第一连通管(101)与第一汽轮机低压缸(12)的进汽口连接,且在第一连通管(101)上安装有第一液压蝶阀(16),所述第一汽轮机低压缸(12)的排汽口与第一凝汽器(13)连接,所述第一凝汽器(13)的循环水侧通过第一循环供水管(103)和第一循环回水管(104)与第一冷却塔(14)连接,且在第一循环供水管(103)上沿着水流动方向依次安装有一号循环阀门(116)和二号循环阀门(117),在第一循环回水管(104)上沿着水流动方向依次安装有四号循环阀门(119)和三号循环阀门(118),所述第一汽轮机中压缸(11)的排汽口还通过第一采暖抽汽管(102)与第一热网加热器(15)连接,且在第一采暖抽汽管(102)上安装有第一热网阀门(17);所述第二热电联产机组包括第二汽轮机中压缸(21)、第二汽轮机低压缸(22)、第二凝汽器(23)、第二冷却塔(24)和第二热网加热器(25),所述第二汽轮机中压缸(21)的排汽口通过第二连通管(201)与第二汽轮机低压缸(22)的进汽口连接,且在第二连通管(201)上安装有第二液压蝶阀(26),所述第二汽轮机低压缸(22)的排汽口与第二凝汽器(23)连接,所述第二凝汽器(23)的循环水侧通过第二循环供水管(203)和第二循环回水管(204)与第二冷却塔(24)连接,且在第二循环供水管(203)上沿着水流动方向依次安装有五号循环阀门(216)和六号循环阀门(217),在第二循环回水管(204)上沿着水流动方向依次安装有八号循环阀门(219)和七号循环阀门(218),所述第二汽轮机中压缸(21)的排汽口还通过第二采暖抽汽管(202)与第二热网加热器(25)连接,且在第二采暖抽汽管(202)上安装有第二热网阀门(27);所述第一循环供水管(103)通过循环供水旁路(7)与第二循环供水管(203)连接,且在循环供水旁路(7)上安装有供水旁路阀门(9),所述第一循环回水管(104)通过循环回水旁路(8)与第二循环回水管(204...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高新勇厉剑梁李成磊郑立军何晓红王伟马斯鸣夏明黄平平俞聪洪纯珩杨志群陈真唐树芳吴畅
申请(专利权)人:华电电力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浙江,3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