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动积木模块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1788010 阅读:11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8-07 08:16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电动积木模块,其包括对接结构、第一电连接手段、第二电连接手段以及电路板,对接结构位于电动积木模块的顶面,两电连接手段电连接于电路板,并设置于电动积木模块之中。其中,第一电连接手段穿经于顶面并弹性地伸出于对接结构,而第二电连接手段则设置于电动积木模块的底面,用以对接于另一电动积木模块的第一电连接手段。再者,电动积木模块的至少一侧面同时包括两电连接手段,用以邻接于另一电动积木模块。如此一来,本发明专利技术电动积木模块保有与一般积木模块对接的功能,并能电连接于多个电动积木模块,以满足不同的使用需求。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电动积木模块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电动积木模块,尤其是指一种具有电连接手段的电动积木模块。
技术介绍
早期的积木模块为一种胶制玩具,且每一积木模块可与另一积木模块紧密扣合而组装成特定的造型,例如:汽车、房子等,以利于孩童脑部的学习成长以及激励想象空间。再者,由于积木模块的设计越来越精细、色彩丰富且种类态样极具变化性,因此业界开始研发出相关的特殊产品,例如:具有功能性组件的电动积木模块。举例来说,藉由具有马达的电动积木模块而使组装后的车子可移动,或是藉由具有LED的电动积木模块而使房子可发光等,从而得以提升孩童享受学习的过程,更加的多元化及趣味性。一般市售的电动积木模块,其设置电连接手段的方式是令其分别位于对应的两个不同侧面(例如,仅于顶面/底面等两侧面,抑或是仅于前/后(或左/右)等两侧面),以使复数电动积木模块能以单一方向电连接于彼此,且一电连接手段必须以特定的对接方式/额外对接工具或是于特定方位,才能顺利对接于另一电连接手段,如此也才得以传输该些电动积木模块之间的电性信号;亦即,由于上述市售的电动积木模块在组装上受制于其电连接手段的设置位置以及方向性的限制,例如:仅能以水平式的前/后串接,抑或是仅能以垂直式的上/下电连接特定方式相互连接,这显然不利于积木整体的空间利用以及造型的弹性设计。再者,于实际运用上,如再考量整体电动积木模块成品的组装需求,现有技术往往也因为受限于前述电连接手段的设置位置以及方向性的设计,以致需额外增设许多相同类型的电动积木模块,惟此举也会大幅增加模块的使用成本。另外,前述现有电动积木模块为了增加容纳功能组件,往往需牺牲其位于表面且用来与其他积木进行组装对接的对接结构的种类、形式或数量,而此会降低现有电动积木模块的对接弹性度;更甚者,现有电动积木模块所增加的功能组件也因设计不良而让其过多的内部元件明显曝露于外,以致外观不雅并增加孩童于使用上的危险性。因此,对于现有的电动积木模块如何增加成品的多样性以及可变性而言,实仍须设计出一种新颖与使用方便又不会减损组装弹性的电动积木模块,以解决前述现有技术于应用上所产生的缺失。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上述不足,提供一种电动积木模块,使其除保有可与一般积木模块组接的对接结构之外,藉由至少两电连接手段的组合应用,并将其结合于既有的对接结构中,同时再设置于电动积木模块的任一侧面,以使电动积木模块之间能够不受限于方向性的限制而进行电连接。本专利技术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电动积木模块,包括一积木壳体以及一电性功能模组。该积木壳体包括一顶面、一底面、复数顶面对接结构、复数底面对接结构、以及位于该顶面与该底面之间的复数侧面;其中,该顶面与该底面中的一者设置有一第一电连接手段,该顶面与该底面中的另一者设置有一第二电连接手段,且该复数侧面中的至少一者同时设置有该第一电连接手段及该第二电连接手段。该电性功能模组结合于该积木壳体中,其藉由电连接于该第一电连接手段及该第二电连接手段中的至少一者,以与另一电动积木模块及/或另一非电动积木模块间进行一电性功能运作。较佳地,该电动积木模块还包括一电路板,该电路板电连接于该第一电连接手段、该第二电连接手段以及该电性功能模组。较佳地,至少部分该第一电连接手段的一端,结合于一电连接结构体以电连接于该电路板,且至少部分该第一电连接手段的另一端突出于该顶面;而至少部分该第二电连接手段是直接电连接于该电路板,并曝露于该底面。较佳地,至少部分该第一电连接手段设置于至少部分该复数顶面对接结构之中,或者,至少部分该第二电连接手段设置于至少部分该复数底面对接结构之中。较佳地,至少部分该复数顶面对接结构中的任一顶面对接结构具有相对应的一第一孔洞,以供收容或曝露出至少部分该第一电连接手段,且至少部分该复数底面对接结构中的任一底面对接结构具有相对应的一第二孔洞,以供曝露出或收容至少部分该第二电连接手段。较佳地,于该复数侧面中的至少一侧面所同时设置的至少部分该第一电连接手段以及至少部分该第二电连接手段,皆分别以水平相邻且同一排列方式而依序连续邻接安排设置,且于该复数侧面中的至少一侧面设有一第三孔洞,以分别供收容或曝露出至少部分该第一电连接手段以及至少部分该第二电连接手段。较佳地,该第一电连接手段与该第二电连接手段彼此为一互补式电连接手段;其中,该第一电连接手段为一公型电性接头(plug/pin),而该第二电连接手段为一母型电性接头(receptacle/pad),或者,该第一电连接手段为该母型电性接头,而该第二电连接手段为该公型电性接头。较佳地,设置于该顶面的该复数顶面对接结构,与设置于该底面的该复数底面对接结构,彼此间为一互补式对接结构,且该复数顶面对接结构与该复数底面对接结构中的任一者,其各自的对接结构之间呈现一矩阵式排列;其中,该复数顶面对接结构皆为一凸起圆柱,而该复数底面对接结构皆为一凹陷圆孔,或者,该复数顶面对接结构皆为该凹陷圆孔,而该复数底面对接结构皆为该凸起圆柱。较佳地,该顶面、该复数顶面对接结构与该复数侧面是以一体成型方式构成,以与设有该复数底面对接结构的该底面共同组装形成该积木壳体;其中,该复数侧面的一上边缘分别延伸交接于该顶面的周围,且该复数侧面的一下边缘皆分别组装邻接于该底面的周围。较佳地,对于该第一电连接手段与该第二电连接手段中属于一第一电极性的一电连接手段,位于其水平相邻两侧的电连接手段分别属于该第一电极性与一第二电极性,且对于该第一电连接手段与该第二电连接手段中属于该第二电极性的另一电连接手段,位于其水平相邻至少一侧的电连接手段属于该第一电极性。较佳地,对于该第一电连接手段与该第二电连接手段中属于该第二电极性的该另一电连接手段,位于其垂直相邻至少一侧的电连接手段属于该第一电极性;或者,对于该第一电连接手段与该第二电连接手段中属于该第二电极性的该另一电连接手段,位于其水平相邻至少另一侧的电连接手段属于该第一电极性。较佳地,对于该第一电连接手段与该第二电连接手段中属于一第一电极性的一电连接手段,位于其相邻两侧的两电连接手段皆属于一第二电极性,且对于该第一电连接手段与该第二电连接手段中属于该第二电极性的另一电连接手段,位于其相邻两侧的两电连接手段皆属于该第一电极性。较佳地,该第一电极性为一输出电压或为一正极(+),该第二电极性为一接地电压或为一负极(-);或者,该第二电极性为该输出电压或为该正极(+),该第一电极性为该接地电压或为该负极(-)。较佳地,于该第一电连接手段及/或第二电连接手段中,皆位于同一水平或同一垂直方向的任四个依序连续邻接安排设置的电连接手段,其电极性安排方式包括下列排列组合方式中的一者:(正极(+)、负极(-)、负极(-)、正极(+))、(负极(-)、正极(+)、正极(+)、负极(-))、(正极(+)、负极(-)、正极(+)、负极(-))与(负极(-)、正极(+)、负极(-)、正极(+))。较佳地,于该第一电连接手段及/或第二电连接手段中所有电极性属于一第一电极性的电连接手段,将串接形成一电性回路,而其余所有电极性属于一第二电极性的电连接手段,将串接形成另一电性回路。较佳地,该电性功能模组至少包括一电力模组、一控制模组以及一动作模组中的至少一者,以与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电动积木模块,其特征在于,包括:一积木壳体,包括一顶面、一底面、复数顶面对接结构、复数底面对接结构、以及位于该顶面与该底面之间的复数侧面;其中,该顶面与该底面中的一者设置有一第一电连接手段,该顶面与该底面中的另一者设置有一第二电连接手段,且该复数侧面中的至少一者同时设置有该第一电连接手段及该第二电连接手段;以及一电性功能模组,结合于该积木壳体中,其藉由电连接于该第一电连接手段及该第二电连接手段中的至少一者,以与另一电动积木模块及/或另一非电动积木模块间进行一电性功能运作。

【技术特征摘要】
2018.01.29 US 62/623,0531.一种电动积木模块,其特征在于,包括:一积木壳体,包括一顶面、一底面、复数顶面对接结构、复数底面对接结构、以及位于该顶面与该底面之间的复数侧面;其中,该顶面与该底面中的一者设置有一第一电连接手段,该顶面与该底面中的另一者设置有一第二电连接手段,且该复数侧面中的至少一者同时设置有该第一电连接手段及该第二电连接手段;以及一电性功能模组,结合于该积木壳体中,其藉由电连接于该第一电连接手段及该第二电连接手段中的至少一者,以与另一电动积木模块及/或另一非电动积木模块间进行一电性功能运作。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动积木模块,其特征在于,该电动积木模块还包括一电路板,该电路板电连接于该第一电连接手段、该第二电连接手段以及该电性功能模组。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动积木模块,其特征在于,至少部分该第一电连接手段的一端,结合于一电连接结构体以电连接于该电路板,且至少部分该第一电连接手段的另一端突出于该顶面;而至少部分该第二电连接手段是直接电连接于该电路板,并曝露于该底面。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动积木模块,其特征在于,至少部分该第一电连接手段设置于至少部分该复数顶面对接结构之中,或者,至少部分该第二电连接手段设置于至少部分该复数底面对接结构之中。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电动积木模块,其特征在于,至少部分该复数顶面对接结构中的任一顶面对接结构具有相对应的一第一孔洞,以供收容或曝露出至少部分该第一电连接手段,且至少部分该复数底面对接结构中的任一底面对接结构具有相对应的一第二孔洞,以供曝露出或收容至少部分该第二电连接手段。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动积木模块,其特征在于,于该复数侧面中的至少一侧面所同时设置的至少部分该第一电连接手段以及至少部分该第二电连接手段,皆分别以水平相邻且同一排列方式而依序连续邻接安排设置,且于该复数侧面中的至少一侧面设有一第三孔洞,以分别供收容或曝露出至少部分该第一电连接手段以及至少部分该第二电连接手段。7.如权利要求1、4与6中任一项所述的电动积木模块,其特征在于,该第一电连接手段与该第二电连接手段彼此为一互补式电连接手段;其中,该第一电连接手段为一公型电性接头,而该第二电连接手段为一母型电性接头,或者,该第一电连接手段为该母型电性接头,而该第二电连接手段为该公型电性接头。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动积木模块,其特征在于,设置于该顶面的该复数顶面对接结构,与设置于该底面的该复数底面对接结构,彼此间为一互补式对接结构,且该复数顶面对接结构与该复数底面对接结构中的任一者,其各自的对接结构之间呈现一矩阵式排列;其中,该复数顶面对接结构皆为一凸起圆柱,而该复数底面对接结构皆为一凹陷圆孔,或者,该复数顶面对接结构皆为该凹陷圆孔,而该复数底面对接结构皆为该凸起圆柱。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动积木模块,其特征在于,该顶面、该复数顶面对接结构与该复数侧面是以一体成型方式构成,以与设有该复数底面对接结构的该底面共同组装形成该积木壳体;其中,该复数侧面的一上边缘分别延伸交接于该顶面的周围,且该复数侧面的一下边缘皆分别组装邻接于该底面的周围。10.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动积木模块,其特征在于,对于该第一电连接手段与该第二电连接手段中属于一第一电极性的一电连接手段,位于其水平相邻两侧的电连接手段分别属于该第一电极性与一第二电极性,且对于该第一电连接手段与该第二电连接手段中属于该第二电极性的另一电连接手段,位于其水平相邻至少一侧的电连接手段属于该第一电极性。11.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电动积木模块,其特征在于,对于该第一电连接手段与该第二电连接手段中属于该第二电极性的该另一电连接手段,位于其垂直相邻至少一侧的电连接手段属于该第一电极性;或者,对于该第一电连接手段与该第二电连接手段中属于该第二电极性的该另一电连接手段,位于其水平相邻至少另一侧的电连接手段属于该第一电极性。1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动积木模块,其特征在于,对于该第一电连接手段与该第二电连接手段中属于一第一电极性的一电连接手段,位于其相邻两侧的两电连接手段皆属于一第二电极性,且对于该第一电连接手段与该第二电连接手段中属于该第二电极性的另一电连接手段,位于其相邻两侧的两电连接手段皆属于该第一电极性。13.如权利要求10、11与12中任一项所述的电动积木模块,其特征在于,该第一电极性为一输出电压或为一正极,该第二电极性为一接地电压或为一负极;或者,该第二电极性为该输出电压或为该正极,该第一电极性为该接地电压或为该负极。1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动积木模块,其特征在于,于该第一电连接手段及/或第二电连接手段中,皆位于同一水平或同一垂直方向的任四个依序连续邻接安排设置的电连接手段,其电极性安排方式包括下列排列组合方式中的一者:(正极、负极、负极、正极)、(负极、正极、正极、负极)、(正极、负极、正极、负极)与(负极、正极、负极、正极)。1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动积木模块,其特征在于,于该第一电连接手段及/或第二电连接手段中所有电极性属于一第一电极性的电连接手段,将串接形成一电性回路,而其余所有电极性属于一第二电极性的电连接手段,将串接形成另一电性回路。1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动积木模块,其特征在于,该电性功能模组至少包括一电力模组、一控制模组以及一动作模组中的至少一者,以与该积木壳体、该第一电连接手段及该第二电连接手段一起分别组装形成一电力积木模块、一控制积木模块以及一动作积木模块。17.如权利要求16所述的电动积木模块,其特征在于,该电力积木模块为一具有一收容空间的储电积木模块,用以容纳一储电电池模组于其内部,且经由该第一电连接手段与该第二电连接手段中的任一者提供一储电电力输出。18.如权利要求16所述的电动积木模块,其特征在于,该控制积木模块至少包括有一按钮/触动/切换开关积木模块、一滑动开关积木模块、一可调式或可变式电阻积木模块、一感测积木模块、一无线收发通信积木模块、一可编辑控制程序积木模块、一电极性切换控制积木模块、一升压控制积木模块中的至少一者,或者,该动作积木模块至少包括有一发光积木模块、一驱动积木模块与一警示积木模块中的至少一者。1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动积木模块,其特征在于,该电动积木模块还包括至少一磁石或磁扣,设置于该复数侧面且邻近于该第一电连接手段及/或该第二电连接手段,以增加对接稳定性。20.一种电动积木模块,其特征在于,包括:一积木壳体,包括:复数顶面对接结构,位于该积木壳体的一顶面;复数底面对接结构,位于该积木壳体的一底面;以及复数侧面,位于该顶面与该底面之间;一第一电连接手段,设置于该复数侧面与至少部分该复数顶面对接结构之中;一第二电连接手段,设置于该复数侧面与至少部分该复数底面对接结构之中;以及一电性功能模组,结合于该积木壳体中;其中,藉由电连接于该第一电连接手段及该第二电连接手段中的至少一者,以与另一电动积木模块及/或另一非电动积木模块间进行一电性功能运作。21.如权利要求20所述的电动积木模块,其特征在于,该电动积木模块还包括一电路板,该电路板电连接于该第一电连接手段、该第二电连接手段以及该电性功能模组。22.如权利要求21所述的电动积木模块,其特征在于,至少部分该第一电连接手段的一端,结合于一电连接结构体以电连接于该电路板,且至少部分该第一电连接手段的另一端突出...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林韦成李仲颐杨倩荧
申请(专利权)人:正崴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中国台湾,7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