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振动发生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1785019 阅读:49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8-04 03:02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振动器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振动发生器,包括外壳、分别容设于外壳的两端的驱动电机和偏心振子、以及穿设于偏心振子的振子固定轴,所述驱动电机的输出端通过弹性联轴器与所述振子固定轴传动连接;所述振动发生器还包括容设于外壳的支撑壳体、以及分别容设于支撑壳体的两端的第一支撑轴承和第二支撑轴承,所述偏心振子容设于所述支撑壳体,所述振子固定轴依次穿设于所述第一支撑轴承、偏心振子和第二支撑轴承。与偏心振子直接固定在驱动电机的输出轴上的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振动发生器极大地提高了驱动电机的有效输出功率,在同等输入电压和电流的情况下,可实现更强的振动效果。

A Vibration Generator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振动发生器
本技术涉及振动器
,具体涉及一种振动发生器。
技术介绍
振动发生装置包括马达及偏心振子,马达带动偏心振子转动从而产生振动效果。现有的振动发生器,采用偏心振子直接固定在马达的输出轴上,旋转时,偏心振子产生的离心力会对马达的两端(特别是马达的输出端)产生压力,增大了马达的摩擦损耗,降低了马达的有效功率。
技术实现思路
为了克服现有技术中存在的缺点和不足,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振动发生器,将驱动电机的输出端通过弹性联轴器与振子固定轴传动连接,驱动电机通过弹性联轴器使振子固定轴转动,进而带动偏心振子转动,偏心振子产生的离心力因弹性联轴器的作用而由支撑壳体的两端的第一支撑轴承和第二支撑轴承承担,避免了偏心振子产生的离心力会对驱动电机的两端(特别是驱动电机的输出端)产生压力而增大了驱动电机的摩擦损耗;与偏心振子直接固定在驱动电机的输出轴上的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振动发生器极大地提高了驱动电机的有效输出功率,在同等输入电压和电流的情况下,可实现更强的振动效果。本技术的目的通过下述技术方案实现:一种振动发生器,包括外壳、分别容设于外壳的两端的驱动电机和偏心振子、以及穿设于偏心振子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振动发生器,其特征在于:包括外壳、分别容设于外壳的两端的驱动电机和偏心振子、以及穿设于偏心振子的振子固定轴,所述驱动电机的输出端通过弹性联轴器与所述振子固定轴传动连接;所述振动发生器还包括容设于外壳的支撑壳体、以及分别容设于支撑壳体的两端的第一支撑轴承和第二支撑轴承,所述偏心振子容设于所述支撑壳体,所述振子固定轴依次穿设于所述第一支撑轴承、偏心振子和第二支撑轴承。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振动发生器,其特征在于:包括外壳、分别容设于外壳的两端的驱动电机和偏心振子、以及穿设于偏心振子的振子固定轴,所述驱动电机的输出端通过弹性联轴器与所述振子固定轴传动连接;所述振动发生器还包括容设于外壳的支撑壳体、以及分别容设于支撑壳体的两端的第一支撑轴承和第二支撑轴承,所述偏心振子容设于所述支撑壳体,所述振子固定轴依次穿设于所述第一支撑轴承、偏心振子和第二支撑轴承。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振动发生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弹性联轴器为弹簧联轴器。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振动发生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壳设置有与驱动电机抵靠的第一限位板以及与支撑壳体抵靠的第二限位板。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振动发生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限位板和第二限位板分别开设有第一通孔和第二通孔,所述外壳的两端分别开设有第一凹槽和第二凹槽,所述驱动电机的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一通孔的内壁和第一凹槽的内壁抵靠,所述支撑壳体...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晓俊范者新汪召吾文玉梅
申请(专利权)人:东莞市元象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