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软土地基组合桩网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1774860 阅读:31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8-03 22:28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软土地基组合桩网结构,包括褥垫层,所述褥垫层的上端设置有填方体,所述褥垫层的下端设置有第一土工格栅层,所述第一土工格栅层的下端设置有桩帽,所述桩帽下端设置有第一钻孔灌注桩、第一预应力管桩、第二钻孔灌注桩、第二预应力管桩与第三钻孔灌注桩,所述褥垫层内部设置有七个分层,从上到下依次为:第一碎石垫层、第一中粗砂垫层、第二土工格栅层、第二中粗砂垫层、第三土工格栅层、第三中粗砂垫层与第二碎石垫层。

A Composite Pile-net Structure for Soft Soil Foundation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软土地基组合桩网结构
本技术涉及软土地基设计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软土地基组合桩网结构。
技术介绍
在工程建设中,存在有大量的基岩体上覆软土的地基工程,在这种基岩上覆软土地基上修建填方工程,需要对地基进行复合地基加固处理,通常情况下对软土的加固可采用水泥土搅拌桩、高压旋喷桩措施,但当软土较厚或上部填方工程的填筑高度较大时,水泥土搅拌桩或高压旋喷桩加固后地基的承载力或沉降控制常常不能满足工程需求,此外当软土中含有大量有机质时,水泥土搅拌桩或高压旋喷桩成桩质量很差;处理软土地基压入桩具有较好的承载能力,但下覆基岩时,其自身不能稳定,易形成倾斜变形,故目前通常采用钻孔灌注桩对地基进行加固,但全采用钻孔灌注桩工程投资十分巨大,因此,在此情况下需要一种加固效果好、稳定性好、施工方便的软土地基加固措施,并符合环保要求。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克服现有的缺陷,提供一种软土地基组合桩网结构,从而解决上述问题。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软土地基组合桩网结构,包括褥垫层,所述褥垫层的上端设置有填方体,所述褥垫层的下端设置有第一土工格栅层,所述第一土工格栅层的下端设置有桩帽,所述桩帽下端设置有第一钻孔灌注桩、第一预应力管桩、第二钻孔灌注桩、第二预应力管桩与第三钻孔灌注桩,所述褥垫层内部设置有七个分层,从上到下依次为:第一碎石垫层、第一中粗砂垫层、第二土工格栅层、第二中粗砂垫层、第三土工格栅层、第三中粗砂垫层与第二碎石垫层。作为本技术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褥垫层的施工工艺流程为铺设碎石—铺设中粗砂—铺设土工格栅—铺设中粗砂—铺设土工格栅—铺设中粗砂—铺设铺设碎石—夯实。作为本技术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第一土工格栅层、第二土工格栅层与第三土工格栅层均采用16号小铁丝绑扎搭接,横幅之间搭接宽度0.2m,纵幅搭接宽度2.0m。作为本技术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第一预应力管桩与第二预应力管桩的直径为500mm。作为本技术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第一碎石垫层与第二碎石垫层所用碎石粒径需低于3cm。作为本技术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桩帽的下端设置有圆柱形空心口,圆柱形空心口的直径微大于第一钻孔灌注桩、第一预应力管桩、第二钻孔灌注桩、第二预应力管桩与第三钻孔灌注桩。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该种软土地基组合桩网结构,通过设置的褥垫层,增强了地基的稳固性能,解决了软土地基松软的问题,增强了该结构的实用性与适用性,通过设置的钻孔灌注桩与预应力管桩,增强了地基的支撑强度,保证了地基的稳定性,增强了该结构的使用效果,进一步解决软土地基的松软问题。结构科学合理,使用安全方便,为人们提供了很大的帮助。附图说明附图用来提供对本技术的进一步理解,并且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与本技术的实施例一起用于解释本技术,并不构成对本技术的限制。在附图中:图1为本技术所述一种软土地基组合桩网结构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所述一种软土地基组合桩网结构褥垫层的剖视图;图中:1、褥垫层;2、第一土工格栅层;3、填方体;4、桩帽;5、第一钻孔灌注桩;6、第一预应力管桩;7、第二钻孔灌注桩;8、第三钻孔灌注桩;9、第二预应力管桩;10、第一碎石垫层;11、第一中粗砂垫层;12、第二土工格栅层;13、第二中粗砂垫层;14、第三土工格栅层;15、第三中粗砂垫层;16、第二碎石垫层。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请参阅图1-2,本技术提供一种技术方案:一种软土地基组合桩网结构,包括褥垫层1,所述褥垫层1的上端设置有填方体3,所述褥垫层1的下端设置有第一土工格栅层2,所述第一土工格栅层2的下端设置有桩帽4,所述桩帽4下端设置有第一钻孔灌注桩5、第一预应力管桩6、第二钻孔灌注桩7、第二预应力管桩9与第三钻孔灌注桩8,所述褥垫层1内部设置有七个分层,从上到下依次为:第一碎石垫层10、第一中粗砂垫层11、第二土工格栅层12、第二中粗砂垫层13、第三土工格栅层14、第三中粗砂垫层15与第二碎石垫层16。本实施例中,优选的,所述褥垫层1的施工工艺流程为铺设碎石—铺设中粗砂—铺设土工格栅—铺设中粗砂—铺设土工格栅—铺设中粗砂—铺设铺设碎石—夯实。本实施例中,优选的,所述第一土工格栅层2、第二土工格栅层12与第三土工格栅层14均采用16号小铁丝绑扎搭接,横幅之间搭接宽度0.2m,纵幅搭接宽度2.0m。本实施例中,优选的,所述第一预应力管桩6与第二预应力管桩9的直径为500mm。本实施例中,优选的,所述第一碎石垫层10与第二碎石垫层16所用碎石粒径需低于3cm。本实施例中,优选的,所述桩帽4的下端设置有圆柱形空心口,圆柱形空心口的直径微大于第一钻孔灌注桩5、第一预应力管桩6、第二钻孔灌注桩7、第二预应力管桩9与第三钻孔灌注桩8。具体原理:使用时,首先,将第一钻孔灌注桩5、第一预应力管桩6、第二钻孔灌注桩7、第二预应力管桩9与第三钻孔灌注桩8打入软土层中,接着分别打上桩帽4,并铺设好第一土工格栅层2,然后按照褥垫层1的施工工艺流程:铺设碎石—铺设中粗砂—铺设土工格栅—铺设中粗砂—铺设土工格栅—铺设中粗砂—铺设铺设碎石—夯实,分别将第一碎石垫层10、第一中粗砂垫层11、第二土工格栅层12、第二中粗砂垫层13、第三土工格栅层14、第三中粗砂垫层15与第二碎石垫层16铺设完全,最后填上填方体3,通过第一钻孔灌注桩5、第一预应力管桩6、第二钻孔灌注桩7、第二预应力管桩9与第三钻孔灌注桩8承载填方体的负荷,解决了地基承载力不足的问题,通过褥垫层1作为缓冲区,起到降低地基负荷、协调桩土变形的功能。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所述仅为本技术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技术,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技术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凡在本技术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软土地基组合桩网结构,包括褥垫层(1),其特征在于,所述褥垫层(1)的上端设置有填方体(3),所述褥垫层(1)的下端设置有第一土工格栅层(2),所述第一土工格栅层(2)的下端设置有桩帽(4),所述桩帽(4)下端设置有第一钻孔灌注桩(5)、第一预应力管桩(6)、第二钻孔灌注桩(7)、第二预应力管桩(9)与第三钻孔灌注桩(8),所述褥垫层(1)内部设置有七个分层,从上到下依次为:第一碎石垫层(10)、第一中粗砂垫层(11)、第二土工格栅层(12)、第二中粗砂垫层(13)、第三土工格栅层(14)、第三中粗砂垫层(15)与第二碎石垫层(16)。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软土地基组合桩网结构,包括褥垫层(1),其特征在于,所述褥垫层(1)的上端设置有填方体(3),所述褥垫层(1)的下端设置有第一土工格栅层(2),所述第一土工格栅层(2)的下端设置有桩帽(4),所述桩帽(4)下端设置有第一钻孔灌注桩(5)、第一预应力管桩(6)、第二钻孔灌注桩(7)、第二预应力管桩(9)与第三钻孔灌注桩(8),所述褥垫层(1)内部设置有七个分层,从上到下依次为:第一碎石垫层(10)、第一中粗砂垫层(11)、第二土工格栅层(12)、第二中粗砂垫层(13)、第三土工格栅层(14)、第三中粗砂垫层(15)与第二碎石垫层(16)。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软土地基组合桩网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褥垫层(1)的施工工艺流程为铺设碎石—铺设中粗砂—铺设土工格栅—铺设中粗砂—铺设土工格栅—铺设中粗砂—铺设...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金钢都丽娜王超
申请(专利权)人:天津大学滨海工业研究院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天津,1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