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水生态系统治理微污染源水体方法的微生物曝气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1772978 阅读:30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8-03 21:55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水生态系统治理微污染源水体方法的微生物曝气装置,包括水箱、隔板、微孔曝气装置、填料、气泵、提升泵、进水管、出水管和排污口。通过微生物曝气将污水集中处理,同时微生物附着在填料上,配合微孔爆气,处理污水效率较高,且没有微生物流失的问题,排入清水型水生态系统中的污水中含有部分微生物仍可持续作用,并且该装置结构简单,安装方便,成本低廉,处理效果好。污水进入系统后经过适当的调整与完善,清水型水生态系统将自动维护运行,大大降低人工管理成本。

A Microbial Aeration Device for the Treatment of Micro-polluted Source Water by Aquatic Ecosystem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水生态系统治理微污染源水体方法的微生物曝气装置
本技术涉及一种大截污后具有少污染源河流、水库和湖泊治理技术,具体涉及一种一种实施微生物曝气配合水生态系统治理微污染源水体的方法的微生物曝气装置。
技术介绍
河流、湖泊等水环境水质日益恶化,随着国家“水十条”的颁布,我国加大对水环境富营养化与黑臭化的综合治理。污染河流、水库和湖泊治理的首要任务是截污纳管,大范围消除进入河流、水库和湖泊的污染源,在外源截污的前提下开展水生修复恢复河流、水库和湖泊生态系统提升水体自净能力,从而发挥河流、水库和湖泊生态服务功能。在治理污染河流、水库和湖泊时,通常先通过污水管网铺设,收集河流、水库和湖泊流域内污水进入污水处理厂站,深度处理后再排入河流、水库和湖泊,故在流域内城镇乡村修建大量污水处理厂站,同时对已建污水处理厂站进行提标改造。而在农村地区大规模修建管网收集污水处理成本往往太高,不可能将污水长距离收集后处理,尤其是偏远地区河流、水库和湖泊汇入污水量少,集中处理可实施性不高,需要对这些微污染源进行分散处理。通过各种创新与实践人们找出了适合偏远地区的少污染源河流、水库和湖泊治理技术,配合人工湿地、微生物曝气装置等前端处理后再排入构建好水生态系统的河流、水库和湖泊深度处理。而人工湿地的运行会遇到诸如堵塞、占地较大等问题,微生物曝气前端工艺则少见这类运行难题,具有操作简单、运行成本低、污水处理效果好等优点,适合在偏僻地区微污染源河流、水库和湖泊治理时使用。前端工艺一般出水能达到我国《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GB18918-2002)中的一级A标准,相对于国家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而言,出水营养盐含量仍较高,河流、水库和湖泊接受这些处理后的污水后仍存在富营养化而爆发蓝藻水华、黑臭等风险,因此需在河流、水库和湖泊中对出水继续经已构建好清水型生态系统进行深度处理方可保障河流、水库和湖泊水质的稳定。CN104944711B专利专利技术了一种基于水生态系统的水处理方法及其装置,该专利技术将污水收集沉淀后导入藻类处理器后再经过食藻虫捕食,处理后再进人工湿地系统或水生态系统处理后排出,其中藻类及食藻虫污水处理效率不高,人工湿地处理面临堵塞等问题。CN203904075U技术专利专利技术了一种微生物污水净化装置,该装置运行时置于污水中故维修起来不方便,且污水处理后未经深度处理直排仍会给河流、水库和湖泊带来冲击。CN106673196A公布了一种利用水生植物配置控制湖泊富营养化的方法,该方法利用在湖泊中种植挺水、浮水及沉水植物治理湖泊,当外界污水进入超过系统阈值时水生态系统会崩溃。CN102050523B专利技术了一种微生物对黑臭河道处理及原位生态修复的方法,该专利技术直接将微生物菌剂投入污染河道中,该方法由于河水的流动性会导致微生物的流失及作用效果的降低。CN106673220A公布了一种用于水环境质量改善原位处理方法,该专利技术在水体中布设曝气、仿水草填料及培养微生物后构建水生态系统,同样遇到河水流动的情况下导致微生物的功能降低,为避免上述问题的产生特专利技术本技术。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微生物曝气装置配合清水型水生态系统治理微污染源水体的方法及微生物曝气装置,通过微生物曝气强化处理与清水型水生态系统深度净化相结合,使具有少量污染源河流、水库和湖泊水体水质指标达到国家地表水环境质量IV类,甚至III类标准。同时微生物曝气装置与水生态系统两者稳定独立运行,两个系统自我调节与发展,提高抗外界干扰的能力,改善水环境恶化趋势,且两者只需适当简单维护,节约大量人力与财力。为达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的如下的技术方案:一种微生物曝气配合水生态系统治理微污染源水体的方法,包括如下步骤:(1)微污染源水体的集中收集;(2)沉淀处理(降低污水中的垃圾和悬浮物);(3)微生物曝气处理;(4)采用清水型水生态系统进行深度处理。具体实施时,应根据河流、水库和湖泊少量污染源现场地形及景观设计要求,在地势较低且平坦区域选择合适的污水收集池与微生物曝气装置摆放点。本技术中清水型水生态系统构建是在大截污前提下的河流、水库和湖泊清水型水生态系统构建。优选的,前述的微生物曝气配合水生态系统治理微污染源水体的方法中,所述步骤(1)中对微污染源水体的集中收集时污水先经粗细两道格栅拦截垃圾杂物,然后在集水池中停留2h以上以沉淀细小颗粒物。具体实施时,集水池占地面积10~20m2为宜。优选的,前述的微生物曝气配合水生态系统治理微污染源水体的方法中,所述步骤(2)中沉淀池大小为5~10m2,深度1~2m,沉淀处理的时间为2h以上。优选的,前述的微生物曝气配合水生态系统治理微污染源水体的方法中,所述步骤(3)中对污水进行微生物曝气处理时,微生物附着在填料上,水体溶氧在2~4mg/L,处理时间为12~24h。污水经微生物曝气处理后排入清水型水生态系统,使得清水型水生态系统进水可达一级A标准,在清水系统中持续深度净化,持续保障河流水库和湖泊水质良好。优选的,前述的微生物曝气配合水生态系统治理微污染源水体的方法中,所述步骤(4)中清水型水生态系统的水域面积为污水量的10倍以上,进水量为该清水型水生态系统中水总体积的10%以下。优选的,前述的微生物曝气配合水生态系统治理微污染源水体的方法中,所述步骤(4)中清水型水生态系统构建时包括如下步骤:(4.1)底泥预处理:对河流、水库或湖泊底泥用生石灰进行病菌消毒处理;(4.2)水生高等植物群落构建:注入底水10~30cm,一周后,泼洒用步骤(4.1)中底泥与水混合成的泥浆,使藻类产生絮凝沉降,待水体澄清后进行高等植物群落的构建:(4.2.1)底部种植沉水植物,种植覆盖率为60%水面面积以上;(4.2.2)岸边浅水区域片植或丛植挺水植物,待栽种植物成活后,分阶段增加水体深度,控制水体深度在1~2m;(4.2.3)水面种植浮叶植物;(4.3)底栖动物群落构建:植物群落成活后,在全水面范围内均匀投放底栖动物,包括螺、蚌和虾;(4.4)浮游动物群落构建:整个水面均匀投放培育好浮游动物;(4.5)鱼类群落构建:投放肉食性鱼类、滤食性鱼类和杂食性鱼类;(4.6)微生物群落构建:在水体中间悬挂若干微生物附着网,并在岸边浅水区域放置石块作为附着基,为土著微生物和附着藻类提供附着基质,利于其上本地微生物和藻类生长分解有机质、吸收营养盐来净化水体,附着网上端用浮球使其漂浮于水面,下端采用石龙使附着网垂直于水中,并做好固定工作;(4.7)简单地系统维护:定期清理水体中的杂物及动植物残体,尤其是沉水植物断枝,防治其无序扩散繁殖,刈割移除部分沉水植物,尤其是扩散较快的沉水植物种类,控制其生物量并带走营养盐;冬季底栖动物和鱼类固定效率低的时候捕捞移出部分成熟个体,再投放相同比例的幼体;定期将微生物附着网膜拿出冲洗干净,提高微生物的附着与处理效率。优选的,前述的微生物曝气配合水生态系统治理微污染源水体的方法中,所述步骤(4.1)中底泥预处理时生石灰用量为每667m2用50~75kg;所述步骤(4.2.1)中沉水植物包括苦草和蓖齿眼子菜,比例为10:1,挺水植物为香蒲、再力花、鸢尾、水葱和菖蒲中的一种或几种,这些品种均为既美观又具净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水生态系统治理微污染源水体方法的微生物曝气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水箱(1)、隔板(2)、微孔曝气装置(3)、填料(4)、气泵(5)、提升泵(6)、进水管(7)、出水管(8)和排污口(9),其中隔板(2)安装于水箱(1)中部并且四周与水箱(1)内侧接触,微孔曝气装置(3)安装于水箱(1)底部并与气泵(5)相连,填料(4)放置在隔板(2)上,进水管(7)位于水箱(1)顶部侧面并与提升泵(6)相连,出水管(8)位于水箱(1)上进水管(7)相对侧的底部侧面,排污口(9)位于水箱(1)底部侧面。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水生态系统治理微污染源水体方法的微生物曝气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水箱(1)、隔板(2)、微孔曝气装置(3)、填料(4)、气泵(5)、提升泵(6)、进水管(7)、出水管(8)和排污口(9),其中隔板(2)安装于水箱(1)中部并且四周与水箱(1)内侧接触,微孔曝气装置(3)安装于水箱(1)底部并与气泵(5)相连,填料(4)放置在隔板(2)上,进水管(7)位于水箱(1)...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秋华张华俊
申请(专利权)人:贵州师范大学贵州中环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贵州,5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