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厚软土地基桩基轨道梁两侧沉降差可重复调节的处理方法及其处理结构技术

技术编号:21765714 阅读:29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8-03 20:03
本发明专利技术属于交通基础建设技术领域,具体公开深厚软土地基桩基轨道梁两侧沉降差可重复调节的处理方法及其处理结构,处理方法的具体步骤是:(1)安装连续布置于轨道梁两侧的过渡板;(2)预留注浆孔;(3)制作注浆管;(4)埋设注浆管;(5)在预埋的注浆管中放入注浆芯管至管底;(6)从轨道梁外侧向内侧进行注水泥浆;(7)进行沉降观测,同时进行保压;(8)注浆完成后,进行工后沉降观测;(9)清孔,拔出注浆芯管;(10)恢复路面面层结构外观。该处理方法能有效的解决传统“桥台跳车”问题处理中存在的不足,该方法不仅操作相对简化程序,实施过程成本较少,处理效率大大提高,同时减少了处理过程中施工风险,降低运维成本。

Treatment Method and Treatment Structure of Repeatable Adjustment of Settlement Difference between Two Sides of Pile Foundation Track Beam on Deep Soft Soil Foundation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深厚软土地基桩基轨道梁两侧沉降差可重复调节的处理方法及其处理结构
本专利技术属于交通基础建设
,具体涉及深厚软土地基桩基轨道梁两侧不同刚度间出现差异沉降的处理方法。
技术介绍
在以往的桩基两侧,由于不同地基的刚度不同,产生差异沉降,如桥台跳车的问题,桥台跳车是公路建设中较为常见的一种路基病害问题,预防桥台跳车问题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工作,需要包括建设、设计和施工单位各方共同努力完成。关键病害是道路交通安全的重要隐患之一,严重影响行车的舒适性,降低车辆的行驶速度和道路通行能力,损害高速公路建设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为了确保桥梁和路线协调和平顺,就要加强桥梁和桥梁台背路基的设计、施工和养护,以解决桥台跳车的现象。目前,其常用的解决方法有:换填方法、复合地基处理方法、土工格栅(网)加筋土处治方法、轻质填料处治方法、注浆处理方法等。上述传统的处理方法存在以下不足之处:(1)造价较高,如使用轻质填料处治方法、复合地基处理方法。(2)工艺复杂,需要现场多种施工配合,实施难度较大。(3)由于软土的次固结、蠕变的特性,完工后沉降持续时间较长,造成地基处理后出现差异沉降,并容易产生不断维护,差异沉降不断产生的不良循环。后期的维护会持续比较长的时间,而用传统处理方法会造成维护困难,影响运营使用的问题产生,从而增加维护成本,同时会增加维护过程中的安全风险。因此,研发一种对深厚软土地基桩基轨道两侧沉降差进行可持续调节,节省处治沉降差的成本,减少处治的复杂性和困难程度,减少处理过程中产生的施工风险,降低运维成本的处理方法迫在眉睫。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具体公开一种深厚软土地基桩基轨道梁两侧沉降差可重复调节的处理方法,该处理方法能有效的解决传统“桥台跳车”问题处理中存在的不足,该方法不仅操作相对简化程序,实施过程成本较少,处理效率大大提高,同时减少了处理过程中施工风险,降低运维成本。为了达到上述技术目的,本专利技术是按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本专利技术所述的深厚软土地基桩基轨道梁两侧沉降差可重复调节的处理方法,其具体步骤如下:(1)安装连续布置于轨道梁两侧的过渡板;(2)预留注浆孔:可预先在过渡板靠近轨道梁、远离轨道梁的两端和相应路基面层位置预留注浆孔;(3)制作注浆管:制作带有第一排浆口和单向阀的注浆管,所述第一排浆口和单向阀与过渡板的底部间隔设置,所述注浆管与过渡板之间的间隙用水泥封堵;(4)埋设注浆管:将制作完成的注浆管埋设至预定位置和标高;(5)当现场监测出现桩基轨道梁两侧出现过大差异沉降时,在预埋的注浆管中放入带有第二排浆口和双向碗型橡胶阀的注浆芯管至管底,且所述第一排浆口与注第二排浆口的高度位置对应大致对应;(6)从轨道梁外侧向内侧进行注水泥浆;(7)在进行注浆过程中,对处理区域进行沉降观测,同时进行保压;(8)注浆完成后,进行一定时间的工后沉降观测,若完成效果欠佳,可重复步骤(5)至步骤(7),直至桩基轨道梁两侧的沉降差调整至满足现场使用要求为止;(9)并进行清孔,拔出注浆芯管。(10)恢复路面面层结构外观。作为上述技术的进一步改进,在上述步骤(1)中,当在新建的构筑物时,开挖回填砂后进行浇筑轨道梁的过程中,对称安装连续布置于轨道梁两侧的过渡板。作为上述技术的更进一步改进,在上述步骤(2)预留注浆孔中,可预先在过渡板靠近轨道梁、远离轨道梁的两端和相应路基面层位置预留注浆孔,所述注浆孔的直径为50mm,纵向间距为0.7m~1.5m。作为上述技术的更进一步改进,在上述步骤(3)的制作注浆管步骤中,所述注浆管管径为48mm,所述单向阀为橡皮单向阀,所述第一排浆口和橡皮单向阀距离过渡板的底部为500mm,所述过渡板顶距离路基面层底部为2000mm~3000mm。作为上述技术的更进一步改进,在步骤(6)的从轨道梁外侧向内侧进行注水泥浆中,所述水泥浆水灰比为0.7~1.0,浆液的初凝时间为1.5h,注浆压力为0.6MPa~1.0MPa,选用的是标号为42.5普通硅酸盐水泥。注浆配比和注浆标准,需要根据现场的差异情况、地质条件以及现场使用过程中的荷载条件,进行综合分析,并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进行试验,最终确定注浆配比和注浆标准。作为上述技术的更进一步改进,在步骤(7)的处理区域的沉降观测中,沉降观测的标准为3mm/d左右,若大于此值,则需要调整注浆的方案;若小于此值,则说明注浆效果较好,处理后的标高达到设计的要求,进行观测,以验证处理的有效性。作为上述技术的更进一步改进,在步骤(8)中,注浆完成后,进行3天左右的工后沉降观测。本专利技术所述的处理方法,还包括同样也可适用于已建完成的构筑物,当桩基轨道梁两侧出现沉降过大的情况时,可先在沉降过大的位置成孔,开孔直径为A110mm,孔底深度为2m左右。然后安装带有第一排浆口和橡皮单向阀的注浆管,并做好长度记录,管高出地面20cm。钻孔之间的间隙用套壳料进行填充,套壳料的配合比为:水泥:膨润土=0.6~0.8:1.2。然后重复步骤(5)至步骤(10)。本专利技术还公开了所述的深厚软土地基桩基轨道梁两侧沉降差可重复调节的处理结构,其包括若干连续安装于轨道梁两侧的过渡板,在过渡板靠近轨道梁、远离轨道梁的两端或相应路基面层位置设有穿过各过渡板的注浆孔,所述注浆孔的内部依次设有注浆管和注浆芯管,所述注浆管上设有第一排浆口和橡皮单向阀,所述第一排浆口和橡皮单向阀与过渡板的底部均间隔设置,所述注浆管与过渡板之间的间隙为用水泥进行封堵,所述注浆芯管设有第二排浆口和双向碗型橡胶阀,所述第一排浆口和第二排浆口的高度位置大致对应。具体来说:所述注浆孔的直径为50mm,纵向间距为0.7m~1.5m。所述排浆口和橡皮单向阀距离过渡板的底部为500mm,所述过渡板的顶部距离路基面层的底部为2000mm~3000mm。所述注浆芯管上设有第二排浆口和双向碗型橡胶阀,所述第一排浆口和第二排浆口的高度位置大致对应。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是:(1)本专利技术沉降差可重复调节的处理方法,是在常见的异常沉降处理的基础上,结合实施过程中的沉降观测,采用可重复注浆,以便达到预计的处理效果,其处理效率高;(2)本专利技术沉降差可重复调节的处理方法中,所采用的机械设备常见,采用的工艺简单,实施成本非常低,操作性较为方便,相对环境的影响较小,处理效率高,实施的工期短,实施过程稳妥安全,降低了运维成本,弥补了常规处理中的不足,对于交通基础建设项目中发生差异沉降处理提供了一种新的处理方法,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3)本专利技术沉降差可重复调节的处理结构,简单易于实现。附图说明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做详细的说明:图1是深厚软土地基桩基轨道梁两侧不同刚度间出现差异沉降的处理结构示意图;图2本专利技术中出现差异沉降的处理过程中注浆实施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实施例一:如图1、图2所示,本专利技术所述的深厚软土地基桩基轨道梁两侧沉降差可重复调节的处理结构,其包括若干连续安装于轨道梁1两侧的过渡板2,在过渡板2靠近轨道梁1、远离轨道梁1的两端或相应路基面层3位置设有穿过各过渡板2的注浆孔8,所述注浆孔8的内部依次设有注浆管4和注浆芯管5,所述注浆管4上设有第一排浆口41和橡皮单向阀42,所述第一排浆口41和橡皮单向阀42与过渡板2的底部均间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深厚软土地基桩基轨道梁两侧沉降差可重复调节的处理方法,其具体步骤如下:(1)安装连续布置于轨道梁两侧的过渡板;(2)预留注浆孔;(3)制作注浆管:制作带有第一排浆口和单向阀的注浆管,所述第一排浆口和单向阀与过渡板的底部间隔设置,所述注浆管与过渡板之间的间隙用水泥封堵;(4)埋设注浆管:将制作完成的注浆管埋设至预定位置和标高;(5)当现场监测出现桩基轨道梁两侧出现过大差异沉降时,在预埋的注浆管中放入带有第二排浆口和双向橡胶阀的注浆芯管至管底,且所述第一排浆口与第二排浆口的高度位置大致对应;(6)从轨道梁外侧向内侧进行注水泥浆;(7)在进行注浆过程中,对处理区域进行沉降观测,同时进行保压;(8)注浆完成后,进行一定时间的工后沉降观测,若完成效果欠佳,可重复步骤(5)至步骤(7),直至桩基轨道梁两侧的沉降差调整至满足现场使用要求为止;(9)并进行清孔,拔出注浆芯管;(10)恢复路面面层结构外观。

【技术特征摘要】
1.深厚软土地基桩基轨道梁两侧沉降差可重复调节的处理方法,其具体步骤如下:(1)安装连续布置于轨道梁两侧的过渡板;(2)预留注浆孔;(3)制作注浆管:制作带有第一排浆口和单向阀的注浆管,所述第一排浆口和单向阀与过渡板的底部间隔设置,所述注浆管与过渡板之间的间隙用水泥封堵;(4)埋设注浆管:将制作完成的注浆管埋设至预定位置和标高;(5)当现场监测出现桩基轨道梁两侧出现过大差异沉降时,在预埋的注浆管中放入带有第二排浆口和双向橡胶阀的注浆芯管至管底,且所述第一排浆口与第二排浆口的高度位置大致对应;(6)从轨道梁外侧向内侧进行注水泥浆;(7)在进行注浆过程中,对处理区域进行沉降观测,同时进行保压;(8)注浆完成后,进行一定时间的工后沉降观测,若完成效果欠佳,可重复步骤(5)至步骤(7),直至桩基轨道梁两侧的沉降差调整至满足现场使用要求为止;(9)并进行清孔,拔出注浆芯管;(10)恢复路面面层结构外观。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深厚软土地基桩基轨道梁两侧沉降差可重复调节的处理方法,其特征在于:在上述步骤(1)中,当在新建的构筑物时,开挖回填砂后进行浇筑轨道梁的过程中,对称安装连续布置于轨道梁两侧的过渡板。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深厚软土地基桩基轨道梁两侧沉降差可重复调节的处理方法,其特征在于:在上述步骤(2)预留注浆孔中,可预先在过渡板靠近轨道梁、远离轨道梁的两端和相应路基面层位置预留注浆孔,所述注浆孔的直径为50mm,纵向间距为0.7m~1.5m。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深厚软土地基桩基轨道梁两侧沉降差可重复调节的处理方法,其特征在于:在上述步骤(3)的制作注浆管步骤中,所述注浆管管径为48mm,所述单向阀为橡皮单向阀,所述第一排浆口和橡皮单向阀距离过渡板的底部为500mm,所述的过渡板顶距离路基面层底部为...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曾子明周红星陈平山
申请(专利权)人:中交四航工程研究院有限公司中交第四航务工程局有限公司广州港湾工程质量检测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