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殖池排污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1755264 阅读:23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8-03 17:55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养殖池排污装置,包括:固定柱、设置在固定柱顶部的隔板以及设置在隔板内侧的第一排污机构、第二排污机构;所述隔板与第一排污机构、第二排污机构为同心环结构,所述隔板、所述第一排污机构、第二排污机构之间均设置有间隙,所述第一排污机构与所述第二排污机构上均间隔设置有若干个浆片,相邻任二所述浆片之间均设置有至少一个汇流孔,所述第一排污机构与所述第二排污机构均能够旋转,防止养殖池内淤泥堆积,堵塞排污装置。

Sewage Discharge Device of Aquaculture Pond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养殖池排污装置
本技术涉及一种排污装置,尤其涉及养殖池排污装置。
技术介绍
在池塘进行培育养殖时,尤其是到了养殖中后期,幼苗的排泄物、代谢物、剩余的饵料以及池塘底部的废物往往会造成养殖水体的污染,塘泥沉积过多,特别是养殖多年的池塘,底泥的负面影响逐年加大,不仅大量消耗底层的溶解氧,导致氧债增加,进而造成水质恶化、还原性增强,池塘底质持续恶化,更严重的是其中存在的寄生虫和致病病菌导致病原爆发传染,失,进而造成养殖成功率连年下降,排塘率居高不下,造成严重的经济损。目前,国内外对池塘内底泥的机械清污主要是在养殖结束后排干池塘水体,利用工程机械等清除池底的淤泥,此种方式无法做到在养殖过程中进行清除池塘内多余的淤泥,产生的残饵无法及时排出,无法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克服了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养殖池排污装置。为达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的一种技术方案为:养殖池排污装置,包括:固定柱、设置在固定柱顶部的隔板以及设置在隔板内侧的第一排污机构、第二排污机构;所述隔板与第一排污机构、第二排污机构为同心环结构,所述隔板、所述第一排污机构、第二排污机构之间均设置有间隙;所述第一排污机构与所述第二排污机构上均间隔设置有若干个浆片,相邻任二所述浆片之间均设置有至少一个汇流孔,所述第一排污机构与所述第二排污机构均能够旋转,所述第一排污机构与所述第二排污机构在旋转过程中带动所述浆片旋转,所述浆片能够将流入排污装置内侧的淤泥搅动,防止淤泥堵塞排污装置。本技术一个较佳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排污机构与所述第二排污机构的转速与转动方向均不相同。本技术一个较佳实施例中,还包括排污泵,所述排污泵安装在第二排污机构内侧的中心位置。本技术一个较佳实施例中,所述汇流孔能够将排污装置内的养殖池淤泥汇集在排污泵外侧。本技术一个较佳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排污机构与所述第二排污机构之间设置有分离板。本技术一个较佳实施例中,所述分离板能够将排污装置内部空间分隔成两个区域。本技术一个较佳实施例中,所述分离板与所述第一排污机构、第二排污机构均为同心结构。本技术一个较佳实施例中,所述分离板为环形结构。本技术解决了
技术介绍
中存在的缺陷,本技术具备以下有益效果:(1)将排污装置安装在养殖池内底部,使排污装置顶部端面与养殖池底部端面处于同一平面,通过第一排污机构与第二排污机构不同转速、不同旋转方向,使进入排污装置内的淤泥不会堆积在一起,造成排污装置的堵塞,提高排污效率。(2)分离板能够将排污装置分隔成两个不同区域,通过第一排污机构与第二排污机构单独工作,能够降低排污泵负荷,提高排污泵使用寿命。(3)汇流孔能够将第一排污机构与第二排污机构搅动的淤泥汇流至排污泵外侧,能够实现养殖池在养殖过程中进行淤泥清理,使用灵活性较高。附图说明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技术进一步说明。图1是本技术的优选实施例的局部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技术的优选实施例浆片分布示意图;图3是本技术的优选实施例局部放大图;如图标记:1、固定柱,2、排污泵,3、隔板,4、汇流孔,5、第一排污机构,6、分离板,7、第二排污机构,8、浆片。具体实施方式现在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这些附图均为简化的示意图,仅以示意方式说明本技术的基本结构,因此其仅显示与本技术有关的构成。如图1、图2和图3所示,养殖池排污装置,包括:固定柱、隔板、第一排污机构与第二排污机构组成。具体而言,隔板3设置在固定柱1顶部,隔板3内侧设置有第一排污机构5与第二排污机构7,隔板3与第一排污机构5、第二排污机构7为同心环结构,隔板3、第一排污机构5、第二排污机构7之间均设置有间隙;第一排污机构5与第二排污机构7上均间隔设置有若干个浆片8,相邻任二浆片8之间均设置有至少一个汇流孔4,第一排污机构5与第二排污机构7均能够旋转,第一排污机构5与第二排污机构7在旋转过程中带动浆片8旋转,浆片8能够将流入排污装置内侧的淤泥搅动,防止淤泥堵塞排污装置。进一步的,第一排污机构5与第二排污机构7的转速与转动方向均不相同,将排污装置安装在养殖池内底部,使排污装置顶部端面与养殖池底部端面处于同一平面,通过第一排污机构5与第二排污机构7不同转速、不同旋转方向,使进入排污装置内的淤泥不会堆积在一起,造成排污装置的堵塞,提高排污效率。进一步的,排污装置还包括排污泵2,排污泵2安装在第二排污机构7内侧的中心位置,汇流孔4能够将排污装置内的养殖池淤泥汇集在排污泵2外侧,能够实现养殖池在养殖过程中进行淤泥清理,使用灵活性较高。本技术一个较佳实施例中,第一排污机构5与第二排污机构7之间设置有分离板6,分离板6能够将排污装置内部空间分隔成两个区域,分离板6与第一排污机构5、第二排污机构7均为同心结构,分离板6为环形结构,通过第一排污机构5与第二排污机构7单独工作,能够降低排污泵2负荷,提高排污泵2使用寿命。以上依据本技术的理想实施例为启示,通过上述的说明内容,相关人员完全可以在不偏离本项技术技术思想的范围内,进行多样的变更以及修改。本项技术的技术性范围并不局限于说明书上的内容,必须要根据权利要求范围来确定技术性范围。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养殖池排污装置,包括:固定柱、设置在固定柱顶部的隔板以及设置在隔板内侧的第一排污机构、第二排污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隔板与第一排污机构、第二排污机构为同心环结构,所述隔板、所述第一排污机构、第二排污机构之间均设置有间隙;所述第一排污机构与所述第二排污机构上均间隔设置有若干个浆片,相邻任二所述浆片之间均设置有至少一个汇流孔,所述第一排污机构与所述第二排污机构均能够旋转,所述第一排污机构与所述第二排污机构在旋转过程中带动所述浆片旋转,所述浆片能够将流入排污装置内侧的淤泥搅动,防止淤泥堵塞排污装置。

【技术特征摘要】
1.养殖池排污装置,包括:固定柱、设置在固定柱顶部的隔板以及设置在隔板内侧的第一排污机构、第二排污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隔板与第一排污机构、第二排污机构为同心环结构,所述隔板、所述第一排污机构、第二排污机构之间均设置有间隙;所述第一排污机构与所述第二排污机构上均间隔设置有若干个浆片,相邻任二所述浆片之间均设置有至少一个汇流孔,所述第一排污机构与所述第二排污机构均能够旋转,所述第一排污机构与所述第二排污机构在旋转过程中带动所述浆片旋转,所述浆片能够将流入排污装置内侧的淤泥搅动,防止淤泥堵塞排污装置。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养殖池排污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排污机构与所述第二排污机构的转速与转动方向均不相...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徐煜文国樑曹煜成胡晓娟杨铿徐武杰苏浩昌孙志伟洪敏娜徐创文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南海水产研究所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