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轴枢扭器与电子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1749297 阅读:29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8-01 03:43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双轴枢扭器与电子装置,双轴枢扭器包括第一转轴、第二转轴、固定组件、扭力承架以及第一承架片。固定组件具有第一贯孔、第二贯孔和第一定位孔,第一转轴套设于第一贯孔,第二转轴套设于第二贯孔。扭力承架具有连接部、延伸于连接部的相对两侧的第一扭力提供部和第二扭力提供部、延伸于连接部的另外相对两侧的第一定位凸部和第二定位凸部,第一转轴套设于第一孔槽,第二转轴套设于第二孔槽,第一定位凸部插设于第一定位孔。第一承架片具有第一穿孔、第二穿孔和第二定位孔,第一转轴套设于第一穿孔,第二转轴套设于第二穿孔,且第二定位凸部插设于第二定位孔。因此,能提供0至360度的旋转角度。

Two-axis pivotal torsor and electronic device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双轴枢扭器与电子装置
本技术涉及一种电子装置,尤其涉及一种具有双轴枢扭器的电子装置。
技术介绍
随着科技的日新月异,伴随着许多可携式电子装置的问世,例如笔记本电脑。使用者可通过这些可携式电子装置随时随地处理及收发数据,已为现代人在生活中所不可或缺的重要用品。以笔记本电脑为例,其屏幕上盖与主机能相对开阖的设计需要在两者间设置枢扭器。目前,大部分的枢扭器为单轴式的设计,而使得电子装置的上盖相对于主机不能360度转动。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提供一种双轴枢扭器,能提供0至360度的旋转角度。本技术提供一种电子装置,包括双轴枢扭器,能用于使电子装置的上盖相对于主机旋转至360度。本技术的一种双轴枢扭器,包括第一转轴、第二转轴、固定组件、扭力承架以及第一承架片。固定组件具有第一贯孔、第二贯孔和位于第一贯孔与第二贯孔之间的第一定位孔,第一转轴套设于第一贯孔,第二转轴套设于第二贯孔。扭力承架具有连接部、延伸于连接部的相对两侧的第一扭力提供部和第二扭力提供部、延伸于连接部的另外相对两侧的第一定位凸部和第二定位凸部,第一扭力提供部具有第一孔槽,第一转轴套设于第一孔槽,第二扭力提供部具有第二孔槽,第二转轴套设于第二孔槽,第一定位凸部插设于第一定位孔。第一承架片和固定组件位于扭力承架的相对两侧,第一承架片具有第一穿孔、第二穿孔和第二定位孔,第一转轴套设于第一穿孔,第二转轴套设于第二穿孔,且第二定位凸部插设于第二定位孔。在本技术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第一定位凸部在与连接部连接的第一底端的长度大于远离于连接部的第一顶端的长度,第二定位凸部在与连接部连接的第二底端的长度大于远离于连接部的第二顶端的长度。在本技术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所述第一定位凸部在远离于所述连接部的第一顶端以及所述第二定位凸部在远离于所述连接部的第二顶端分别具有弧形导角。在本技术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第一定位凸部和第二定位凸部为梯形柱体结构。在本技术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第一定位孔的孔长小于第一定位凸部的第一底端的长度且大于第一顶端的长度,第二定位孔的孔长小于第二定位凸部的第二底端的长度且大于第二顶端的长度。在本技术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第一承架片上的第一穿孔和第一定位孔的最小距离为第一承架片的厚度的1到3倍,且第二穿孔和第一定位孔的最小距离为第一承架片的厚度的1到3倍。在本技术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第一定位孔和第二定位孔分别在远离于扭力承架处的部位呈渐扩。在本技术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固定组件包括固定座和第二承架片,固定座和扭力承架位于第二承架片的相对两侧,第一贯孔与第二贯孔分别共同形成在固定座与第二承架片上,第一定位孔形成在第二承架片上。在本技术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第一转轴包括第一止挡面,第二转轴包括第二止挡面,固定座包括分别对应于第一止挡面与第二止挡面的第一止挡部与第二止挡部。在本技术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双轴枢扭器还包括固定片、外壳和锁附件,扭力承架和固定片位于第一承架片的相对两侧,固定片具有第三贯孔、第四贯孔和锁附孔,第一转轴套设于第三贯孔,第二转轴套设于第四贯孔,外壳罩设于第一转轴、第二转轴、固定组件、扭力承架、第一承架片以及固定片,锁附件穿设于外壳而固锁于固定片的锁附孔。在本技术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第一扭力提供部与第二扭力提供部为延伸于连接部的相对两侧的第一套筒和第二套筒,第一套筒围绕形成第一孔槽,第二套筒围绕形成第二孔槽。本技术的一种电子装置,包括上盖、主机以及双轴枢扭器,且双轴枢扭器枢转地连接于所述电子装置的所述上盖和所述主机。双轴枢扭器包括第一转轴、第二转轴、固定组件、扭力承架以及第一承架片。固定组件具有第一贯孔、第二贯孔和位于第一贯孔与第二贯孔之间的第一定位孔,第一转轴套设于第一贯孔,第二转轴套设于第二贯孔。扭力承架具有连接部、延伸于连接部的相对两侧的第一扭力提供部和第二扭力提供部、延伸于连接部的另外相对两侧的第一定位凸部和第二定位凸部,第一扭力提供部围绕出第一孔槽,第一转轴套设于第一孔槽,第二扭力提供部围绕出第二孔槽,第二转轴套设于第二孔槽,第一定位凸部插设于第一定位孔。第一承架片和固定组件位于扭力承架的相对两侧,第一承架片具有第一穿孔、第二穿孔和第二定位孔,第一转轴套设于第一穿孔,第二转轴套设于第二穿孔,且第二定位凸部插设于第二定位孔。在本技术的电子装置,其中,所述第一定位凸部在与所述连接部连接的第一底端的长度大于远离于所述连接部的第一顶端的长度,所述第二定位凸部在与所述连接部连接的第二底端的长度大于远离于所述连接部的第二顶端的长度。在本技术的电子装置,其中,所述第一定位凸部的所述第一顶端与所述第二定位凸部的所述第二顶端分别具有弧形导角。在本技术的电子装置,其中,所述第一定位凸部和所述第二定位凸部为梯形柱体结构。在本技术的电子装置,其中,所述第一定位孔的孔长小于所述第一定位凸部的所述第一底端的长度且大于所述第一顶端的长度,所述第二定位孔的孔长小于所述第二定位凸部的所述第二底端的长度且大于所述第二顶端的长度。在本技术的电子装置,其中,所述第一承架片上的所述第一穿孔和所述第二定位孔的最小距离为所述第一承架片的厚度的1到3倍,且所述第二穿孔和所述第二定位孔的最小距离为所述第一承架片的厚度的1到3倍。在本技术的电子装置,其中,所述第一定位孔和所述第二定位孔分别在远离于所述扭力承架处的部位呈渐扩。在本技术的电子装置,其中,所述固定组件包括固定座和第二承架片,所述固定座和所述扭力承架位于所述第二承架片的相对两侧,所述第一贯孔与所述第二贯孔分别共同形成在所述固定座与所述第二承架片上,所述第一定位孔形成在所述第二承架片上。在本技术的电子装置,其中,所述第一转轴包括第一止挡面,所述第二转轴包括第二止挡面,所述固定座包括分别对应于所述第一止挡面与所述第二止挡面的第一止挡部与第二止挡部。在本技术的电子装置,其中,所述双轴枢扭器还包括固定片、外壳和锁附件,所述扭力承架和所述固定片位于所述第一承架片的相对两侧,所述固定片具有第三贯孔、第四贯孔和锁附孔,所述第一转轴套设于所述第三贯孔,所述第二转轴套设于所述第四贯孔,所述外壳罩设于所述第一转轴、所述第二转轴、所述固定组件、所述扭力承架、所述第一承架片以及所述固定片,所述锁附件穿设于所述外壳而固锁于所述固定片的所述锁附孔。基于上述,本技术的电子装置的双轴枢扭器使得上盖能够相对于主机转动于0至360度之间的任一角度。此外,由于扭力承架的第一定位凸部插设于固定组件的第一定位孔,而第二定位凸部插设于第一承架片的第二定位孔的设计,当上盖和主机通过双轴枢扭器而相对转动时,位于扭力承架的第一扭力提供部与第二扭力提供部之间的第一定位凸部以及第二定位凸部被固定组件与第一承架片固定,而使得扭力承架的第一扭力提供部对第一转轴所产生的扭力,以及第二扭力提供部对第二转轴所产生的扭力之间互相影响的机率可被降低。为让本技术的上述特征和优点能更明显易懂,下文特举实施例,并配合附图作详细说明如下。附图说明图1是根据本技术的第一实施例的一种双轴枢扭器的可携式电子装置的示意图;图2是双轴枢扭器(不包含外壳和锁附件)的放大示意图;图3A是双轴枢扭器的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双轴枢扭器,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转轴;第二转轴;固定组件,具有第一贯孔、第二贯孔和位于所述第一贯孔与所述第二贯孔之间的第一定位孔,所述第一转轴套设于所述第一贯孔,所述第二转轴套设于所述第二贯孔;扭力承架,具有连接部、延伸于所述连接部的相对两侧的第一扭力提供部和第二扭力提供部、延伸于所述连接部的另外相对两侧的第一定位凸部和第二定位凸部,所述第一扭力提供部具有第一孔槽,所述第一转轴套设于所述第一孔槽,所述第二扭力提供部具有第二孔槽,所述第二转轴套设于所述第二孔槽,所述第一定位凸部插设于所述第一定位孔;以及第一承架片,所述第一承架片和所述固定组件位于所述扭力承架的相对两侧,所述第一承架片具有第一穿孔、第二穿孔和第二定位孔,所述第一转轴套设于所述第一穿孔,所述第二转轴套设于所述第二穿孔,且所述第二定位凸部插设于所述第二定位孔。

【技术特征摘要】
2017.11.03 US 62/581,0471.一种双轴枢扭器,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转轴;第二转轴;固定组件,具有第一贯孔、第二贯孔和位于所述第一贯孔与所述第二贯孔之间的第一定位孔,所述第一转轴套设于所述第一贯孔,所述第二转轴套设于所述第二贯孔;扭力承架,具有连接部、延伸于所述连接部的相对两侧的第一扭力提供部和第二扭力提供部、延伸于所述连接部的另外相对两侧的第一定位凸部和第二定位凸部,所述第一扭力提供部具有第一孔槽,所述第一转轴套设于所述第一孔槽,所述第二扭力提供部具有第二孔槽,所述第二转轴套设于所述第二孔槽,所述第一定位凸部插设于所述第一定位孔;以及第一承架片,所述第一承架片和所述固定组件位于所述扭力承架的相对两侧,所述第一承架片具有第一穿孔、第二穿孔和第二定位孔,所述第一转轴套设于所述第一穿孔,所述第二转轴套设于所述第二穿孔,且所述第二定位凸部插设于所述第二定位孔。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轴枢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定位凸部在与所述连接部连接的第一底端的长度大于远离于所述连接部的第一顶端的长度,所述第二定位凸部在与所述连接部连接的第二底端的长度大于远离于所述连接部的第二顶端的长度。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轴枢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定位凸部在远离于所述连接部的第一顶端以及所述第二定位凸部在远离于所述连接部的第二顶端分别具有弧形导角。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双轴枢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定位凸部和所述第二定位凸部为梯形柱体结构。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双轴枢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定位孔的孔长小于所述第一定位凸部的所述第一底端的长度且大于所述第一顶端的长度,所述第二定位孔的孔长小于所述第二定位凸部的所述第二底端的长度且大于所述第二顶端的长度。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轴枢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承架片上的所述第一穿孔和所述第一定位孔的最小距离为所述第一承架片的厚度的1到3倍,且所述第二穿孔和所述第一定位孔的最小距离为所述第一承架片的厚度的1到3倍。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轴枢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定位孔和所述第二定位孔分别在远离于所述扭力承架处的部位呈渐扩。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轴枢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组件包括固定座和第二承架片,所述固定座和所述扭力承架位于所述第二承架片的相对两侧,所述第一贯孔与所述第二贯孔分别共同形成在所述固定座与所述第二承架片上,所述第一定位孔形成在所述第二承架片上。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双轴枢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转轴包括第一止挡面,所述第二转轴包括第二止挡面,所述固定座包括分别对应于所述第一止挡面与所述第二止挡面的第一止挡部与第二止挡部。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轴枢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双轴枢扭器还包括固定片、外壳和锁附件,所述扭力承架和所述固定片位于所述第一承架片的相对两侧,所述固定片具有第三贯孔、第四贯孔和锁附孔,所述第一转轴套设于所述第三贯孔,所述第二转轴套设于所述第四贯孔,所述外壳罩设于所述第一转轴、所述第二转轴、所述固定组件、所述扭力承架、所述第一承架片以及所述固定片,所述锁附件穿设于所述外壳而固锁于所述固定片的所述锁附孔。11.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轴枢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扭力提供部与所述第二扭力提供部为延伸于所述连接部的相对两侧的第一套筒和第二套筒,所述第一套筒围绕形成所述第一孔槽,所述第二套筒围绕形成所述第二孔槽。12.一种电子装置,其特...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林哲贤朱哲贤
申请(专利权)人:仁宝电脑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中国台湾,7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