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常温沥青改性剂混合机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1742858 阅读:25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8-01 00:24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常温沥青改性剂混合机构,机架包括底座及对称设置于底座两端的立柱,机架上设置有料仓一、料仓二、反应釜及两组减噪装置,所述料仓一底部设置有出料口一,料仓二底部设置有出料口二,反应釜顶部设置有用于连通出料口一的进料口一及用于连通出料口二的进料口二,反应釜内设置有搅拌装置。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是其结构简单,原料混合均匀性高,减震装置且能对搅拌过程中的反应釜提高其稳定性,防止危险现象发生;将弧形板与反应釜两端贴合设置,弧形板及反应釜该安装方式比只设置在反应釜侧壁及底端的稳定性更高,确保搅拌装置工作过程中反应釜不应振动过于剧烈而导致安全事故。

A Mixing Mechanism of Ambient Temperature Asphalt Modifier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常温沥青改性剂混合机构
本技术属于沥青生产加工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常温沥青改性剂混合机构。
技术介绍
传统的沥青改性剂利用液态沥青自身重量从沥青称量器容器流入到混合器内,这种沥青加入方式使混合料难以均匀、充分混合,造成大量石粉抱团,混合料的稳定度及流值等力学性能指标较差,因此,为加强混合料的均匀性,常常设置搅拌机构对混合料进行搅拌使其混合均匀。为便于后期清洗反应釜常设计为底部两端为圆弧状,现有的沥青混合机构缺少对反应釜搅拌时进行稳定的机构,导致反应釜不稳定容易发生翻到或者混合料甩出等现象。因此,需要设计一种加强反应釜稳定性的机构。
技术实现思路
为克服现有技术存在的技术缺陷,本技术公开了一种常温沥青改性剂混合机构,其结构简单,原料混合均匀性高,且能对搅拌过程中的反应釜提高其稳定性,防止危险现象发生。本技术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常温沥青改性剂混合机构,包括机架,机架包括底座及对称设置于底座两端的立柱,机架上设置有料仓一、料仓二、反应釜及两组减震装置,所述料仓一底部设置有出料口一,料仓二底部设置有出料口二,反应釜顶部设置有用于连通出料口一的进料口一及用于连通出料口二的进料口二,反应釜内设置有搅拌装置;所述两组减震装置分别置于反应釜底部两端,减震装置包括固定于机架上的安装腔及弧形板,所述弧形板靠近反应釜的一侧与反应釜底部两端贴合,弧形板远离反应釜的一侧通过减震弹簧与安装腔固定连接。优选地,所述搅拌装置包括搅拌轴及设置于搅拌轴上的搅拌叶片,搅拌轴底部与搅拌电机输出轴连接,搅拌轴顶部以其自身为中心且沿水平方向两端延伸形成水平刮板,水平刮板的两端部均竖直向下延伸形成竖直刮板,水平刮板及竖直刮板靠近反应釜内壁的一侧设置有毛刷。优选地,所述混合机构还包括隔音层,隔音层设置于反应釜的外壁上,隔音层内填充有隔音材料。优选地,所述隔音材料为岩棉板。优选地,所述搅拌叶片均倾斜设置,且远离搅拌轴中心的一端位于其另一端的上方,搅拌叶片与搅拌轴构成的锐角为30°。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其结构简单,原料混合均匀性高,减震装置且能对搅拌过程中的反应釜提高其稳定性,防止反应釜翻到或者混合料甩出等现象;将弧形板与反应釜两端贴合设置,弧形板及反应釜该安装方式比只设置在反应釜侧壁及底端的稳定性更高,确保搅拌装置工作过程中反应釜不应振动过于剧烈而导致安全事故。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技术的另一种具体实施方式结构示意图。附图标记:1-料仓一,2-料仓二,3-机架,4-反应釜,41-搅拌轴,411-搅拌轴中轴线,42-搅拌叶片,421-搅拌叶片中轴线,43-锐角,5-搅拌电机,6-水平刮板,7-竖直刮板,8-毛刷,9-安装腔,10-弧形板,11-减震弹簧。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附图及附图标记对本技术的实施方式做更详细的说明,使熟悉本领域的技术人在研读本说明书后能据以实施。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用以解释本技术,并不用于限定本技术。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上”、“水平”、“内”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技术中的具体含义。实施例:参见附图1,附图2所示的一种常温沥青改性剂混合机构,包括机架3,机架3包括底座及对称设置于底座两端的立柱,机架3上设置有料仓一1、料仓二2、反应釜4及两组减震装置,所述料仓一1底部设置有出料口一,料仓二2底部设置有出料口二,反应釜4顶部设置有用于连通出料口一的进料口一及用于连通出料口二的进料口二,反应釜4内设置有搅拌装置;所述两组减震装置分别置于反应釜4底部两端,减震装置包括固定于机架3上的安装腔9及弧形板10,所述弧形板10靠近反应釜4的一侧与反应釜4底部两端贴合,弧形板10远离反应釜4的一侧通过减震弹簧11与安装腔9固定连接。本实施例中,原料混合均匀性高,减震装置且能对搅拌过程中的反应釜4提高其稳定性,防止反应釜4翻到或者混合料甩出等现象。具体的,料仓一1内为待加入改性剂的沥青,料仓二2内为改性剂,出料口一与进料口一通过软管连通向反应釜4内加入待加入改性剂的沥青,出料口二与进料口二通过软管连通向反应釜4内加入改性剂,放入两种原料内,搅拌装置开始工作,加快两者之间的混合;减震装置在搅拌装置工作的过程中稳定反应釜4,反应釜4底部两端设置有弧形板10,弧形板10贴合于反应釜4,具体的为弧形板10一端与反应釜4外侧壁贴合,另一端则与反应釜4底部外壁贴合,减震弹簧11一端与弧形板10连接,其另一端固定于安装腔9内,安装腔9固定安装于机架3上,在反应釜4的搅拌过程中,减震装置降低由搅拌装置引起的大幅度摆动,提高反应釜4的稳定性。优选地,所述搅拌装置包括搅拌轴41及设置于搅拌轴41上的搅拌叶片42,搅拌轴41底部与搅拌电机5输出轴连接,搅拌轴41顶部以其自身为中心且沿水平方向两端延伸形成水平刮板6,水平刮板6的两端部均竖直向下延伸形成竖直刮板7,水平刮板6及竖直刮板7靠近反应釜4内壁的一侧设置有毛刷8。在另一种实施方式中,由于沥青改性剂的粘性,反应釜4的搅拌轴41在转动的过程中,沥青改性剂很容易粘附在反应釜4的内壁上,水平刮板6和竖直刮板7上的毛刷8可将粘附在反应釜4内壁的改性剂刮除,使其重新加入搅拌过程中,毛刷8对反应釜4内壁不会造成刮痕,防止长期毛刷8对反应釜4内壁剐蹭造成反应釜4内壁出现凹痕,引起改性剂覆盖在凹痕内,影响后期器件的维护及下一次使用。优选地,所述混合机构还包括隔音层,隔音层设置于反应釜4的外壁上,隔音层内填充有隔音材料。在另一种实施方式中,在反应釜4的外壁上设置隔音层,减少反应釜4在搅拌过程中造成的噪声污染。其中,隔音材料为岩棉板。优选地,所述搅拌叶片42均倾斜设置,且远离搅拌轴41中心的一端位于其另一端的上方,搅拌叶片42与搅拌轴41构成的锐角43为30°。在另一种实施方式中,如附图2所示,搅拌叶片41均与搅拌轴42构成的锐角43为30°,该锐角43是搅拌叶片中轴线421与搅拌轴中轴线411的夹角,该角度为大量搅拌配制实验得出,采用该角度可以得到最佳乳化和稀释效果。以上内容是结合具体的优选实施方式对本技术作的进一步详细说明,不能认定本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只局限于这些说明。对于本技术所属
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技术的技术方案下得出的其他实施方式,均应包含在本技术的保护范围内。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常温沥青改性剂混合机构,包括机架(3),其特征在于:机架(3)包括底座及对称设置于底座两端的立柱,机架(3)上设置有料仓一(1)、料仓二(2)、反应釜(4)及两组减震装置,所述料仓一(1)底部设置有出料口一,料仓二(2)底部设置有出料口二,反应釜(4)顶部设置有用于连通出料口一的进料口一及用于连通出料口二的进料口二,反应釜(4)内设置有搅拌装置;所述两组减震装置分别置于反应釜(4)底部两端,减震装置包括固定于机架上的安装腔(9)及弧形板(10),所述弧形板(10)靠近反应釜(4)的一侧与反应釜(4)底部两端贴合,弧形板(10)远离反应釜(4)的一侧通过减震弹簧(11)与安装腔(9)固定连接。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常温沥青改性剂混合机构,包括机架(3),其特征在于:机架(3)包括底座及对称设置于底座两端的立柱,机架(3)上设置有料仓一(1)、料仓二(2)、反应釜(4)及两组减震装置,所述料仓一(1)底部设置有出料口一,料仓二(2)底部设置有出料口二,反应釜(4)顶部设置有用于连通出料口一的进料口一及用于连通出料口二的进料口二,反应釜(4)内设置有搅拌装置;所述两组减震装置分别置于反应釜(4)底部两端,减震装置包括固定于机架上的安装腔(9)及弧形板(10),所述弧形板(10)靠近反应釜(4)的一侧与反应釜(4)底部两端贴合,弧形板(10)远离反应釜(4)的一侧通过减震弹簧(11)与安装腔(9)固定连接。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常温沥青改性剂混合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搅拌装置包括搅拌轴(41)及设置于搅...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孟文坪赵聪王善祥王洪先
申请(专利权)人:成都道盛路通新材料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四川,5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