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调系统及其控制方法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21734612 阅读:16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7-31 18:37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空调系统及其控制方法,其中所述空调系统包括加湿组件和多联式制冷制热系统,所述多联式制冷制热系统包括室外机、室内机和地暖,所述加湿组件的加湿出口与所述室内机的风道之间连通。在冬季利用所述地暖供暖时,可以将所述加湿组件开启,通过所述室内机的风道对室内进行加湿,调节室内温湿度的舒适性。

Air conditioning system and its control method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空调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本专利技术涉及空调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空调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技术介绍
水多联系统一般包括外机、多个室内机和多个地暖连接,实现多个房间的制冷或制热过程。在冬季供暖的过程中,为达到较好的制热效果,一般采用地暖进行制热。但是采用地暖供暖的过程中,将使得空气变得很干燥,室内出现干热的情况,导致温湿度两个维度的舒适性较差。
技术实现思路
基于此,有必要提供一种空调系统及其控制方法,以提高温湿度两个温度的舒适性。一种空调系统,包括加湿组件和多联式制冷制热系统,所述多联式制冷制热系统包括室外机、室内机和地暖,所述加湿组件的加湿出口与所述室内机的风道之间连通。上述方案提供了一种空调系统,在冬季利用所述地暖供暖时,可以将所述加湿组件开启,通过所述室内机的风道对室内进行加湿,调节室内温湿度的舒适性。采用地暖供暖能够达到足暖头凉的效果,舒适性较佳,但是采用地暖供暖存在空气干燥的问题,通过进一步设置所述加湿组件,且将所述加湿组件的加湿出口连通到室内机的风道中,在供暖的过程中,开启所述加湿组件将产生的加湿空气送入所述室内机的风道内,然后在所述室内机的风机作用下排入室内,从而实现对应房间的加湿过程。无需在室内另设动力部件,借助室内机的风道和风机进行加湿,简化整个空调系统的结构。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室内机为至少两个,所述地暖为至少两个,所述加湿组件的加湿出口与各个所述室内机的风道之间均连通有加湿管路。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加湿管路上设有加湿开关阀。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空调系统还包括控制器和室内湿度传感器,所述控制器与所述室内湿度传感器、所述加湿组件和所述多联式制冷制热系统均电性连接。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加湿组件包括加湿电磁阀、蓄水罐和加湿模块,所述蓄水罐的入水口设有用于外界水源连通的入水管路,所述加湿电磁阀设置在所述入水管路上,所述蓄水罐的出水口与所述加湿模块连通,所述加湿模块的加湿出口与所述室内机的风道之间连通。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加湿模块为超声波加湿模块。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室内机的风道侧壁设有新风口,所述新风口设有与室外空气连通的新风管,所述新风口设有新风阀,用于实现所述新风口导通和关闭状态的切换。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多联式制冷制热系统还包括第一供水管路、第二供水管路和回水管路,各个室内机并联在所述第一供水管路和所述回水管路上,各个室内机与所述回水管路之间通过回水支路连通,所述回水支路上设有回水开关阀,各个地暖并联在所述第二供水管路与所述回水管路上,各个地暖与所述第二供水管路之间通过供水支路连通,所述供水支路上设有供水开关阀,所述第一供水管路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二供水管路的第一端汇合后与所述多联式制冷制热系统的换热器连通,所述第一供水管路的第一端和所述第二供水管路的第一端均设有总控开关阀。一种空调系统控制方法,包括以下步骤:判断上述的空调系统中地暖是否处于供热状态;当地暖处于供热状态时,获取此地暖所在室内的室内湿度值,并比较室内湿度值与预设湿度值之间的大小;当室内湿度值小于所述预设湿度值时,发送加湿指令,使得所述加湿组件和对应室内机的风机开启。上述方案提供了一种空调系统控制方法,当地暖处于供热状态时,若室内湿度值未达到预设湿度值,则证明需要加湿,则发送加湿指令,使得加湿组件和室内机的风机开启,所述加湿组件产生的加湿空气则通过所述室内机的风道,在风机的作用下进入室内,实现加湿过程,提高温湿度两个维度的舒适性。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的空调系统控制方法还包括以下步骤:当室内机处于制冷状态时,获取此室内机所在室内的室内湿度值,并比较室内湿度值与预设湿度值之间的大小;当室内湿度值小于所述预设湿度值时,发送制冷加湿指令,使得所述加湿组件开启。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空调系统控制方法还包括以下步骤:在过渡季节,获取室外湿度值和室内湿度值,比较室外湿度值与室内湿度值之间的大小;当室外湿度值大于室内湿度值,且室内湿度值小于预设湿度值时,发送新风加湿指令,用于开启新风阀,引入室外新风进行加湿。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空调系统控制方法还包括以下步骤:获取室外温度值和室内温度值,并比较此室内的预设温度值、室内温度值和室外温度值的大小;当室外温度值小于所述室内温度值,且室内温度值大于预设温度值时,发送新风降温指令,用于开启新风阀,引入室外新风进行降温。附图说明图1为本实施例所述空调系统的系统图;图2至图4为图1中所述空调系统中室内机的结构示意图;图5为本实施例所述空调系统的流程图。附图标记说明:10、空调系统,11、加湿组件,111、加湿管路,112、加湿电磁阀,113、蓄水罐,114、加湿模块,115、外界水源,12、多联式制冷制热系统,121、室外机,122、室内机,1221、新风管,1222、新风阀,1223、回水支路,1224、回水开关阀,123、地暖,1231、供水支路,1232、供水开关阀,124、换热器,125、第一供水管路,126、第二供水管路,127、回水管路,128、总控开关阀。具体实施方式为使本专利技术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加明显易懂,下面结合附图对本专利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做详细的说明。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专利技术。但是本专利技术能够以很多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它方式来实施,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在不违背本专利技术内涵的情况下做类似改进,因此本专利技术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的限制。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定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垂直的”、“水平的”、“左”、“右”以及类似的表述只是为了说明的目的,并不表示是唯一的实施方式。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专利技术的
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在本专利技术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例的目的,不是旨在于限制本专利技术。以上所述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如图1所示,在一个实施例中提供了一种空调系统10,包括加湿组件11和多联式制冷制热系统12,所述多联式制冷制热系统12包括室外机121、室内机122和地暖123,所述加湿组件11的加湿出口与各个所述室内机122的风道之间均连通。在冬季利用所述地暖123供暖时,可以将所述加湿组件11开启,通过所述室内机122的风道对室内进行加湿,调节室内温湿度的舒适性。采用地暖123供暖能够达到足暖头凉的效果,舒适性较佳,但是采用地暖123供暖存在空气干燥的问题,通过进一步设置所述加湿组件11,且将所述加湿组件11的加湿出口连通到室内机122的风道中,在供暖的过程中开启所述加湿组件11,将产生的加湿空气送入所述室内机122的风道内,然后在所述室内机122的风机作用下排入室内,从而实现对应房间的加湿过程。无需在室内另设动力部件,借助室内机122的风道和风机进行加湿,简化整个空调系统10的结构。进一步地,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室内机122和所述地暖123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空调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加湿组件和多联式制冷制热系统,所述多联式制冷制热系统包括室外机、室内机和地暖,所述加湿组件的加湿出口与所述室内机的风道之间连通。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空调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加湿组件和多联式制冷制热系统,所述多联式制冷制热系统包括室外机、室内机和地暖,所述加湿组件的加湿出口与所述室内机的风道之间连通。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室内机为至少两个,所述地暖为至少两个,所述加湿组件的加湿出口与各个所述室内机的风道之间均连通有加湿管路。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空调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加湿管路上设有加湿开关阀。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控制器和室内湿度传感器,所述控制器与所述室内湿度传感器、所述加湿组件和所述多联式制冷制热系统均电性连接。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加湿组件包括加湿电磁阀、蓄水罐和加湿模块,所述蓄水罐的入水口设有用于与外界水源连通的入水管路,所述加湿电磁阀设置在所述入水管路上,所述蓄水罐的出水口与所述加湿模块连通,所述加湿模块的加湿出口与所述室内机的风道之间连通。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空调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加湿模块为超声波加湿模块。7.根据权利要求1至6任一项所述的空调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室内机的风道侧壁设有新风口,所述新风口设有与室外空气连通的新风管,所述新风口设有新风阀,用于实现所述新风口导通和关闭状态的切换。8.根据权利要求2至6任一项所述的空调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多联式制冷制热系统还包括第一供水管路、第二供水管路和回水管路,各个室内机并联在所述第一供水管路和所述回水管路上,各个室内机与所述回水管路之间通过回水支路连通,所述回水支路上设有回水开关阀,各个地暖并联在所述...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龙爱何伟光高棋彬吴明明李帝生杨广文
申请(专利权)人: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