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增压器再循环阀及涡轮增压器
本专利技术涉及发动机
,特别是涉及一种增压器再循环阀及涡轮增压器。
技术介绍
为响应国家节能、环保、安全的各项政策及法规要求,目前越来越多的汽车发动机采用涡轮增压器,涡轮增压器在提高发动机动力性、经济性的同时,也带来了一些噪声及振动方面的困扰,随着消费者对汽车舒适性要求越来越高,开发高性能低噪声的发动机已经成了各主机厂追求的目标。车用涡轮增压器在某些运行工况容易产生喘振,当发动机和涡轮增压器处于高速运转的过程中,如果此时驾驶员急松油门,发动机节气门开度就会瞬间减小或关闭,发动机进气量也会减小,相应的增压器的进气量也会减小,在惯性力的作用下涡轮增压器仍处于高速运转中,此时涡轮增压器很容易进入喘振工作区域,从而产生喘振噪声,同时进气管路残留的高压气体也会冲击涡轮增压器压气机叶轮,影响增压器的寿命。
技术实现思路
基于此,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增压器再循环阀及涡轮增压器,可减轻或消除喘振噪音,增大增压器的使用寿命。为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提出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增压器再循环阀,包括设于消音器组件上的循环阀结构,以及与所述循环阀结构连接的消音器结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增压器再循环阀,其特征在于,包括设于消音器组件上的循环阀结构,以及与所述循环阀结构连接的消音器结构;所述循环阀结构包括与消音器组件连通的阀进气管,与所述阀进气管连通的阀主体,以及与所述阀主体连通的阀泄气管,所述阀泄气管与增压器进气管连通;所述阀主体包括与所述阀进气管连接、并具有阀腔的阀座体,以及活动设于所述阀腔中的阀门结构;所述阀进气管中设有阀进气通道,所述阀泄气管中设有阀泄气通道;当所述阀门结构开启时,所述阀进气通道与所述阀泄气通道通过所述阀腔连通;所述消音器结构包括设于所述阀腔中的第一消音器,所述第一消音器隔离所述阀进气通道和所述阀泄气通道。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增压器再循环阀,其特征在于,包括设于消音器组件上的循环阀结构,以及与所述循环阀结构连接的消音器结构;所述循环阀结构包括与消音器组件连通的阀进气管,与所述阀进气管连通的阀主体,以及与所述阀主体连通的阀泄气管,所述阀泄气管与增压器进气管连通;所述阀主体包括与所述阀进气管连接、并具有阀腔的阀座体,以及活动设于所述阀腔中的阀门结构;所述阀进气管中设有阀进气通道,所述阀泄气管中设有阀泄气通道;当所述阀门结构开启时,所述阀进气通道与所述阀泄气通道通过所述阀腔连通;所述消音器结构包括设于所述阀腔中的第一消音器,所述第一消音器隔离所述阀进气通道和所述阀泄气通道。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增压器再循环阀,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消音器包括设于所述阀腔中的筒状第一消音体,所述第一消音体与所述阀腔的内壁面之间形成阀共振腔;所述第一消音体圆周面上开设有多个第一消音孔,所述阀门结构部分位于所述第一消音体中;当所述阀门结构开启时,所述阀进气通道和所述阀泄气通道通过所述第一消音孔连通。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增压器再循环阀,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消音器还包括沿所述第一消音体周向突出设于所述第一消音体圆周面上的环状第一隔板,以及沿所述第一消音体轴向突出设于所述第一消音体圆周面上的第二隔板和第三隔板;所述第一隔板、所述第二隔板及所述第三隔板均与所述阀腔的内壁面接触,所述第一隔板、所述第二隔板及所述第三隔板与所述阀腔的内壁面之间围设形成第一阀共振腔和第二阀共振腔,所述第一阀共振腔和所述第二阀共振腔通过所述第二隔板和所述第三隔板与所述阀泄气通道分隔开。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增压器再循环阀,其特征在于,所述阀门结构包括设于所述阀座体上的固定轴,设于所述固定轴一端的阀门体,以及设于所述阀座体上、用于驱动所述固定轴或所述阀门体往复移动的驱动结构,所述阀...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侯亦波,杨冰,豆刚,冯玮玮,雷淋森,张增光,张良超,丁光辉,滕建耐,陆荣荣,阮仁宇,
申请(专利权)人:安徽江淮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安徽,34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