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环形空气热交换装置及热交换方法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1710500 阅读:32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7-27 18:17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热交换设备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环形空气热交换装置及热交换方法。所述一种环形空气热交换装置,包括:导流管一、导流管二、导流管三、导流管四、导流管五、导流管六。所述导流管二的外壁面、导流管三的外壁面、导流管四的外壁面均与导流管一的内壁面相连接,所述导流管三设置在导流管二与导流管四之间。本发明专利技术使用环形热交换结构使进风与排风进行热交换,增大了的热交换面积,延长了热交换时间,同时提高排风能量的利用率,且提高了热交换效率,改善了热交换效果。

An Annular Air Heat Exchanger and Its Heat Exchange Method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环形空气热交换装置及热交换方法
本专利技术涉及热交换设备
,特别涉及一种环形空气热交换装置及热交换方法。
技术介绍
热交换就是由于温差而引起的两个物体或同一物体各部分之间的热量传递过程。热交换一般通过热传导、热对流和热辐射三种方式来完成。利用室内排风中的能量来预冷(热)引入的室外新风,能够达到降低新风系统能耗的目的。将热交换器应用于中央空调系统中,不但可以提高室内空气品质,而且可以有效地降低新风负荷,减少冷热源设备的装机容量,提高空调系统运行效率、节省系统运行费用等。如何充分提高排风能量的利用率是目前需要解决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因此,本专利技术正是鉴于以上问题而做出的,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环形空气热交换装置及热交换方法来提高排风能量的利用效率。本专利技术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环形空气热交换装置,包括:导流管一、导流管二、导流管三、导流管四、导流管五、导流管六;所述导流管一为圆筒形结构;所述导流管二的外壁面、导流管三的外壁面、导流管四的外壁面均与导流管一的内壁面相连接;所述导流管三设置在导流管二与导流管四之间;所述导流管二包括:环形管一、环形管二、环形管三、环形管四、环形管五;所述环形管一为圆环形管状体结构;所述环形管三为圆环形管状体结构;所述环形管一的直径大于环形管三的直径;所述环形管五为圆环形管状体结构;所述环形管三的直径大于环形管五的直径;所述环形管三设置在环形管一与环形管五之间;所述环形管一、环形管三、环形管五的圆心相互重合;所述环形管二为圆环形管状体结构,其环绕于环形管一的圆心设置多个多个,所述环形管二设置在环形管一与环形管三之间;所述环形管二在水平方向的一端与环形管一相通连,所述环形管二在水平方向的另一端与环形管三相通连;所述环形管四为圆环形管状体结构,其环绕于环形管一的圆心设置多个多个,所述环形管四设置在环形管三与环形管五之间;所述环形管四在水平方向的一端与环形管三相通连,所述环形管四在水平方向的另一端与环形管五相通连;所述环形管一、环形管二、环形管三、环形管四的管半径均相同;所述环形管五的管半径大于环形管一的半径;所述导流管三包括:环形管六、环形管七、环形管八、环形管九、环形管十;所述环形管六为圆环形管状体结构;所述环形管八为圆环形管状体结构;所述环形管六的直径大于环形管八的直径;所述环形管十为圆环形管状体结构;所述环形管八的直径大于环形管十的直径;所述环形管八设置在环形管六与环形管十之间;所述环形管六、环形管八、环形管十的圆心相互重合;所述环形管七为圆环形管状体结构,其环绕于环形管六的圆心设置多个多个,所述环形管七设置在环形管六与环形管八之间;所述环形管七在水平方向的一端与环形管六相通连,所述环形管七在水平方向的另一端与环形管八相通连;所述环形管九为圆环形管状体结构,其环绕于环形管六的圆心设置多个多个,所述环形管九设置在环形管八与环形管十之间;所述环形管九在水平方向的一端与环形管八相通连,所述环形管九在水平方向的另一端与环形管十相通连;所述环形管七、环形管八、环形管九、环形管十的管半径均相同;所述环形管六的管半径大于环形管七的半径;所述导流管四包括:环形管十一、环形管十二、环形管十三、环形管十四、环形管十五;所述环形管十一为圆环形管状体结构;所述环形管十三为圆环形管状体结构;所述环形管十一的直径大于环形管十三的直径;所述环形管十五为圆环形管状体结构;所述环形管十三的直径大于环形管十五的直径;所述环形管十三设置在环形管十一与环形管十五之间;所述环形管十一、环形管十三、环形管十五的圆心相互重合;所述环形管十二为圆环形管状体结构,其环绕于环形管十一的圆心设置多个多个,所述环形管十二设置在环形管十一与环形管十三之间;所述环形管十二在水平方向的一端与环形管十一相通连,所述环形管十二在水平方向的另一端与环形管十三相通连;所述环形管十四为圆环形管状体结构,其环绕于环形管十一的圆心设置多个多个,所述环形管十四设置在环形管十三与环形管十五之间;所述环形管十四在水平方向的一端与环形管十三相通连,所述环形管十四在水平方向的另一端与环形管十五相通连;所述环形管十二、环形管十三、环形管十四的管半径均相同;所述环形管十一的管半径大于环形管十二的半径;所述环形管十五的管半径大于环形管十二的半径,且环形管十五的管半径小于环形管十一的管半径;所述环形管五的下端面与环形管十的上端面相通连;所述环形管六的下端面与环形管十一的上端面相通连;所述导流管五穿过导流管一并与环形管一相通连;所述导流管六为L型管状体结构,其穿过导流管一并与环形管十五相通连。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导流管一的内壁面设置凸起或凹槽。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导流管五沿着导流管一一端的切线方向与环形管一相通连。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导流管六沿着导流管一一端的切线方向与环形管十五相通连。本专利技术还提供了一环形空气热交换方法,采用一种环形空气热交换装置,包括以下步骤:排风通过导流管一的下端导入并从上端导出。进风通过导流管五导入至环形管一内,然后通过环形管二导入至环形管三内,环形管三内的进风通过环形管四导入至环形管五内,在此过程中,进风通过环形管一、环形管二、环形管三、环形管四、环形管五与排风进行第一次热交换。环形管五内的进风通过环形管十导入至环形管九内,环形管九内的进风通过环形管八内,环形管八内的进风通过环形管七导入至环形管七内,在此过程中,进风通过环形管六、环形管七、环形管八、环形管九、环形管十与排风进行第二次热交换。环形管六内的进风通过环形管十一导入至环形管十二内,环形管十二内的进风通过环形管十三导入至环形管十四内,环形管十四内的进风通过环形管十五及导流管六导出,在此过程中,进风通过环形管十一、环形管十二、环形管十三、环形管十四、环形管十五、导流管六与排风进行第三次热交换。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如下:1.结构简单,占用体积小,便于使用与维护。2.使用环形热交换结构使进风与排风进行热交换,增大了的热交换面积,延长了热交换时间,同时提高排风能量的利用率,且提高了热交换效率,改善了热交换效果。附图说明图1为本专利技术的整体结构视图。图2为本专利技术的部分结构视图一。图3为本专利技术的部分结构视图二。图4为本专利技术的部分结构视图三。图5为本专利技术的部分结构视图四。具体实施方式本专利技术的优选实施例将通过参考附图进行详细描述,这样对于专利技术所属领域的现有技术人员中具有普通技术的人来说容易实现这些实施例。然而本专利技术也可以各种不同的形式实现,因此本专利技术不限于下文中描述的实施例。另外,为了更清楚地描述本专利技术,与本专利技术没有连接的部件将从附图中省略。如图1及图2所示,一种环形空气热交换装置,包括:导流管一1、导流管二2、导流管三3、导流管四4、导流管五5、导流管六6;所述导流管一1为圆筒形结构;所述导流管二2的外壁面、导流管三3的外壁面、导流管四4的外壁面均与导流管一1的内壁面相连接;所述导流管三3设置在导流管二2与导流管四4之间;如图3、图4及图5所示,所述导流管二2包括:环形管一21、环形管二22、环形管三23、环形管四24、环形管五25;所述环形管一21为圆环形管状体结构;所述环形管三23为圆环形管状体结构;所述环形管一21的直径大于环形管三23的直径;所述环形管五25为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环形空气热交换装置,包括:导流管一(1)、导流管二(2)、导流管三(3)、导流管四(4)、导流管五(5)、导流管六(6);其特征在于:所述导流管一(1)为圆筒形结构;所述导流管二(2)的外壁面、导流管三(3)的外壁面、导流管四(4)的外壁面均与导流管一(1)的内壁面相连接;所述导流管三(3)设置在导流管二(2)与导流管四(4)之间;所述导流管二(2)包括:环形管一(21)、环形管二(22)、环形管三(23)、环形管四(24)、环形管五(25);所述环形管一(21)为圆环形管状体结构;所述环形管三(23)为圆环形管状体结构;所述环形管一(21)的直径大于环形管三(23)的直径;所述环形管五(25)为圆环形管状体结构;所述环形管三(23)的直径大于环形管五(25)的直径;所述环形管三(23)设置在环形管一(21)与环形管五(25)之间;所述环形管一(21)、环形管三(23)、环形管五(25)的圆心相互重合;所述环形管二(22)为圆环形管状体结构,其环绕于环形管一(21)的圆心设置多个多个,所述环形管二(22)设置在环形管一(21)与环形管三(23)之间;所述环形管二(22)在水平方向的一端与环形管一(21)相通连,所述环形管二(22)在水平方向的另一端与环形管三(23)相通连;所述环形管四(24)为圆环形管状体结构,其环绕于环形管一(21)的圆心设置多个多个,所述环形管四(24)设置在环形管三(23)与环形管五(25)之间;所述环形管四(24)在水平方向的一端与环形管三(23)相通连,所述环形管四(24)在水平方向的另一端与环形管五(25)相通连;所述环形管一(21)、环形管二(22)、环形管三(23)、环形管四(24)的管半径均相同;所述环形管五(25)的管半径大于环形管一(21)的半径;所述导流管三(3)包括:环形管六(31)、环形管七(32)、环形管八(33)、环形管九(34)、环形管十(35);所述环形管六(31)为圆环形管状体结构;所述环形管八(33)为圆环形管状体结构;所述环形管六(31)的直径大于环形管八(33)的直径;所述环形管十(35)为圆环形管状体结构;所述环形管八(33)的直径大于环形管十(35)的直径;所述环形管八(33)设置在环形管六(31)与环形管十(35)之间;所述环形管六(31)、环形管八(33)、环形管十(35)的圆心相互重合;所述环形管七(32)为圆环形管状体结构,其环绕于环形管六(31)的圆心设置多个多个,所述环形管七(32)设置在环形管六(31)与环形管八(33)之间;所述环形管七(32)在水平方向的一端与环形管六(31)相通连,所述环形管七(32)在水平方向的另一端与环形管八(33)相通连;所述环形管九(34)为圆环形管状体结构,其环绕于环形管六(31)的圆心设置多个多个,所述环形管九(34)设置在环形管八(33)与环形管十(35)之间;所述环形管九(34)在水平方向的一端与环形管八(33)相通连,所述环形管九(34)在水平方向的另一端与环形管十(35)相通连;所述环形管七(32)、环形管八(33)、环形管九(34)、环形管十(35)的管半径均相同;所述环形管六(31)的管半径大于环形管七(32)的半径;所述导流管四(4)包括:环形管十一(41)、环形管十二(42)、环形管十三(43)、环形管十四(44)、环形管十五(45);所述环形管十一(41)为圆环形管状体结构;所述环形管十三(43)为圆环形管状体结构;所述环形管十一(41)的直径大于环形管十三(43)的直径;所述环形管十五(45)为圆环形管状体结构;所述环形管十三(43)的直径大于环形管十五(45)的直径;所述环形管十三(43)设置在环形管十一(41)与环形管十五(45)之间;所述环形管十一(41)、环形管十三(43)、环形管十五(45)的圆心相互重合;所述环形管十二(42)为圆环形管状体结构,其环绕于环形管十一(41)的圆心设置多个多个,所述环形管十二(42)设置在环形管十一(41)与环形管十三(43)之间;所述环形管十二(42)在水平方向的一端与环形管十一(41)相通连,所述环形管十二(42)在水平方向的另一端与环形管十三(43)相通连;所述环形管十四(44)为圆环形管状体结构,其环绕于环形管十一(41)的圆心设置多个多个,所述环形管十四(44)设置在环形管十三(43)与环形管十五(45)之间;所述环形管十四(44)在水平方向的一端与环形管十三(43)相通连,所述环形管十四(44)在水平方向的另一端与环形管十五(45)相通连;所述环形管十二(42)、环形管十三(43)、环形管十四(44)的管半径均相同;所述环形管十一(41)的管半径大于环形管十二(42)的半径;所述环形管十五(45)的管半径大于环形管十二(42)的半径,...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环形空气热交换装置,包括:导流管一(1)、导流管二(2)、导流管三(3)、导流管四(4)、导流管五(5)、导流管六(6);其特征在于:所述导流管一(1)为圆筒形结构;所述导流管二(2)的外壁面、导流管三(3)的外壁面、导流管四(4)的外壁面均与导流管一(1)的内壁面相连接;所述导流管三(3)设置在导流管二(2)与导流管四(4)之间;所述导流管二(2)包括:环形管一(21)、环形管二(22)、环形管三(23)、环形管四(24)、环形管五(25);所述环形管一(21)为圆环形管状体结构;所述环形管三(23)为圆环形管状体结构;所述环形管一(21)的直径大于环形管三(23)的直径;所述环形管五(25)为圆环形管状体结构;所述环形管三(23)的直径大于环形管五(25)的直径;所述环形管三(23)设置在环形管一(21)与环形管五(25)之间;所述环形管一(21)、环形管三(23)、环形管五(25)的圆心相互重合;所述环形管二(22)为圆环形管状体结构,其环绕于环形管一(21)的圆心设置多个多个,所述环形管二(22)设置在环形管一(21)与环形管三(23)之间;所述环形管二(22)在水平方向的一端与环形管一(21)相通连,所述环形管二(22)在水平方向的另一端与环形管三(23)相通连;所述环形管四(24)为圆环形管状体结构,其环绕于环形管一(21)的圆心设置多个多个,所述环形管四(24)设置在环形管三(23)与环形管五(25)之间;所述环形管四(24)在水平方向的一端与环形管三(23)相通连,所述环形管四(24)在水平方向的另一端与环形管五(25)相通连;所述环形管一(21)、环形管二(22)、环形管三(23)、环形管四(24)的管半径均相同;所述环形管五(25)的管半径大于环形管一(21)的半径;所述导流管三(3)包括:环形管六(31)、环形管七(32)、环形管八(33)、环形管九(34)、环形管十(35);所述环形管六(31)为圆环形管状体结构;所述环形管八(33)为圆环形管状体结构;所述环形管六(31)的直径大于环形管八(33)的直径;所述环形管十(35)为圆环形管状体结构;所述环形管八(33)的直径大于环形管十(35)的直径;所述环形管八(33)设置在环形管六(31)与环形管十(35)之间;所述环形管六(31)、环形管八(33)、环形管十(35)的圆心相互重合;所述环形管七(32)为圆环形管状体结构,其环绕于环形管六(31)的圆心设置多个多个,所述环形管七(32)设置在环形管六(31)与环形管八(33)之间;所述环形管七(32)在水平方向的一端与环形管六(31)相通连,所述环形管七(32)在水平方向的另一端与环形管八(33)相通连;所述环形管九(34)为圆环形管状体结构,其环绕于环形管六(31)的圆心设置多个多个,所述环形管九(34)设置在环形管八(33)与环形管十(35)之间;所述环形管九(34)在水平方向的一端与环形管八(33)相通连,所述环形管九(34)在水平方向的另一端与环形管十(35)相通连;所述环形管七(32)、环形管八(33)、环形管九(34)、环形管十(35)的管半径均相同;所述环形管六(31)的管半径大于环形管七(32)的半径;所述导流管四(4)包括:环形管十一(41)、环形管十二(42)、环形管十三(43)、环形管十四(44)、环形管十五(45);所述环形管十一(41)为圆环形管状体结构;所述环形管十三(43)为圆环形管状体结构;所述环形管十一(41)的直径大...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陆骏
申请(专利权)人:淮南市知产创新技术研究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安徽,3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