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城市道路改建工程的人行道透水铺装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1708211 阅读:29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7-27 17:47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布了一种城市道路改建工程的人行道透水铺装结构,它包括面层(1)、找平层(2)、基层(3)、垫层(4)、高挡水平缘石(5)、横向UPVC管(6)和纵向穿孔UPVC管(7);所述的面层(1)位于人行道的表面,所述的找平层(2)填筑与所述的面层(1)下方,所述的基层(3)填筑于所述的找平层(2)下方,所述的垫层(4)填筑于所述的基层(3)下方,所述的高挡水平缘石(5)位于所述的基层(3)顶部并靠近门面边缘处;它克服了当人行道外侧有商铺或门面时,人行道比商铺高时势必影响行人进出的缺点,具有将水排向机动车道的雨水口,这样既不影响商铺行人进出,也满足排水要求的优点。

A Pedestrian Permeable Pavement Structure for Urban Road Reconstruction Project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城市道路改建工程的人行道透水铺装结构
本专利技术涉及到城市道路改建工程
,更加具体地是一种城市道路改建工程的人行道透水铺装结构。
技术介绍
国家新型城镇化建设正持续推进,城市旧城区改造也有序进行,旧路改造首当其冲。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对城市环境品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因此,城市基础设施如城市道路的改造应更加注重精细化、人性化要求。对城市道路改建工程而言,因路幅变化、路面加铺、纵断面调整等因素难免局部抬高机动车道高程,从而导致人行道亦需抬高。当人行道外侧有商铺或门面时,人行道比商铺高时势必影响行人进出,甚至造成绊倒行人等情况。我国现行《城市道路工程设计规范》(CJJ37-2012)(2016年版)未明确城市道路改建工程中人行道抬高影响周边商铺或门面时如何处理,仅对人行道宽度、横坡(坡向机动车道)等按新建工程要求作了一般性规定。目前,海绵城市理念越来越多的应用到城市道路建设当中,透水铺装以其迅速排出路面积水、抗滑性好等特点而应用广泛于人行道中。但《透水砖路面技术规程》(CJJ/T188-2012)中同样没有对人行道比商铺或门面高时作特殊规定。经查阅相关资料,关于专门用于城市道路改建工程的人行道透水铺装结构的研究并不多见。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克服上述
技术介绍
的不足之处,而提出一种城市道路改建工程的人行道透水铺装结构。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通过如下技术方案来实施的:一种城市道路改建工程的人行道透水铺装结构,它包括面层、找平层、基层、垫层、高挡水平缘石、横向UPVC管和纵向穿孔UPVC管;所述的面层位于人行道的表面,所述的找平层填筑与所述的面层下方,所述的基层填筑于所述的找平层下方,所述的垫层填筑于所述的基层下方,所述的高挡水平缘石位于所述的基层顶部并靠近门面边缘处,所述的横向UPVC管和纵向穿孔UPVC管位于所述的垫层底部并靠近所述的机动车道立缘石处。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的面层为6厘米厚透水砖制作而成,所述的找平层为3厘米厚粗砂制作而成,所述的基层采用变厚度透水水泥混凝土制作而成,所述的垫层采用20厘米厚级配碎石制作而成,所述的高挡水平缘石的宽度为10厘米,高度为12厘米。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的高挡水平缘石采用混凝土或石材制作而成。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的透水砖抗压强度不低于40Mpa,所述的透水砖透水系数大于2×10-2cm/s。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的找平层的粗砂的粒径范围为9.5毫米-4.75毫米。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的基层的最薄处为15厘米厚,强度不低于C20,透水系数大于5×10-2cm/s。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的垫层中的级配碎石最大粒径不大于37.5毫米,通过0.3毫米筛孔百分率不大于3%,压碎值不大于40%。本专利技术具有如下优点:本专利技术将人行道横坡坡向商铺,在商铺门前设置矮小的挡水平缘石,同时采用透水铺装结构(基层为变厚度的透水混凝土,即顶面坡向商铺,底面坡向机动车道),将水排向机动车道的雨水口,这样既不影响商铺行人进出,也满足排水要求。附图说明图1为本专利技术的整体结构示意图。图中:面层1、找平层2、基层3、垫层4、高挡水平缘石5、横向UPVC管6、纵向穿孔UPVC管7。图中L表示机动车道范围,M表示人行道范围,N表示门面范围,H表示室内地坪标高,a表示找平层的厚度,b表示高挡水平缘石的宽度,c表示基层的宽度,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详细说明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情况,但它们并不构成对本专利技术的限定,仅作举例而已,同时通过说明本专利技术的优点将变得更加清楚和容易理解。在人行道顶部从上至下依次铺设有:由6厘米厚透水砖制作而成面层1、3厘米厚粗砂制作而成的找平层2、变厚度透水混凝土制作而成的基层3(所述的基层3的最薄处为15厘米)、20厘米厚级配碎石制作而成的垫层4。雨水通过直径15厘米的横向UPVC管6及纵向穿孔UPVC管7排入雨水口。参照图1所示:一种城市道路改建工程的人行道透水铺装结构,它包括面层1、找平层2、基层3、垫层4、高挡水平缘石5、横向UPVC管6和纵向穿孔UPVC管7;所述的面层1位于人行道的表面,所述的找平层2填筑与所述的面层1下方,所述的基层3填筑于所述的找平层2下方,所述的垫层4填筑于所述的基层3下方,所述的高挡水平缘石5位于所述的基层3顶部并靠近门面边缘处,所述的横向UPVC管6和纵向穿孔UPVC管7位于所述的垫层4底部并靠近所述的机动车道立缘石处。所述的横向UPVC管6和纵向穿孔UPVC管7需满足现行有关设计规范要求。所述的面层1为6厘米厚透水砖制作而成,所述的找平层2为3厘米厚粗砂制作而成,所述的基层3采用变厚度透水水泥混凝土制作而成,所述的垫层4采用20厘米厚级配碎石制作而成,所述的高挡水平缘石5的宽度为10厘米,高度为12厘米。所述的高挡水平缘石5采用混凝土或石材制作而成。所述的高挡水平缘石5需满足现行有关设计规范要求。所述的透水砖抗压强度不低于40Mpa,所述的透水砖透水系数大于2×10-2cm/s。所述的透水砖顶面和底面均坡向商铺,横坡1%。所述的找平层2的粗砂的粒径范围为9.5毫米-4.75毫米。这样便有利于排水。所述的找平层2的顶面和底面均坡向商铺,横坡1%。所述的基层3的最薄处为15厘米厚,强度不低于C20,透水系数大于5×10-2cm/s。所述的基层3顶面坡向商铺,横坡为1%;所述的基层3底面坡向机动车道,横坡为2%。所述的垫层4中的级配碎石最大粒径不大于37.5毫米,通过0.3毫米筛孔百分率不大于3%,压碎值不大于40%。所述的垫层4的顶面和底面均坡向机动车道,横坡为2%。上述未详细说明的部分均为现有技术。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城市道路改建工程的人行道透水铺装结构,其特征在于:它包括面层(1)、找平层(2)、基层(3)、垫层(4)、高挡水平缘石(5)、横向UPVC管(6)和纵向穿孔UPVC管(7);所述的面层(1)位于人行道的表面,所述的找平层(2)填筑与所述的面层(1)下方,所述的基层(3)填筑于所述的找平层(2)下方,所述的垫层(4)填筑于所述的基层(3)下方,所述的高挡水平缘石(5)位于所述的基层(3)顶部并靠近门面边缘处,所述的横向UPVC管(6)和纵向穿孔UPVC管(7)位于所述的垫层(4)底部并靠近所述的机动车道立缘石处。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城市道路改建工程的人行道透水铺装结构,其特征在于:它包括面层(1)、找平层(2)、基层(3)、垫层(4)、高挡水平缘石(5)、横向UPVC管(6)和纵向穿孔UPVC管(7);所述的面层(1)位于人行道的表面,所述的找平层(2)填筑与所述的面层(1)下方,所述的基层(3)填筑于所述的找平层(2)下方,所述的垫层(4)填筑于所述的基层(3)下方,所述的高挡水平缘石(5)位于所述的基层(3)顶部并靠近门面边缘处,所述的横向UPVC管(6)和纵向穿孔UPVC管(7)位于所述的垫层(4)底部并靠近所述的机动车道立缘石处。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城市道路改建工程的人行道透水铺装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面层(1)为6厘米厚透水砖制作而成,所述的找平层(2)为3厘米厚粗砂制作而成,所述的基层(3)采用变厚度透水水泥混凝土制作而成,所述的垫层(4)采用20厘米厚级配碎石制作而成,所述的高挡水平缘石(5)的宽度为1...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尹祖超邓越胜彭圣华李亮尹文锋牛圣宽汪鹏福田洋
申请(专利权)人:长江勘测规划设计研究有限责任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湖北,4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