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预分离装置及旋风分离器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1708194 阅读:33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7-27 17:47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一种预分离装置,包括对接于旋风筒上开设的第一进风口的离心弧管,离心弧管的第二进风口连接进料管,出风口连接于第一进风口;离心弧管横向延伸呈弧形,并与第一进风口平滑对接;气固混合物进入离心弧管,气流带动物料从离心弧管的第二进风口进入,并从离心弧管的出风口排出,在离心弧管内气流与物料呈弧形运动,由于离心弧管与第一进风口平滑对接,从离心弧管的出风口排出的气固混合物平滑进入旋风筒,物料在离心弧管内沿弧线运动,受到离心弧管的引导作用,在进入旋风筒之前提前作弧线运动,增加了物料弧形运动的圈数,提高物料随气流运动的速度,使物料在旋风筒内具有更高的旋转速度,提高分离的效果。

A Pre-separation Device and Cyclone Separator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预分离装置及旋风分离器
本技术涉及冶金设备
,更进一步涉及一种预分离装置。此外,本技术还涉及一种旋风分离器。
技术介绍
氧化铝生产线上使用氢氧化铝气态悬浮焙烧工序,通过气流输送氢氧化铝固体,利用旋风分离器将氢氧化铝固体分离,随着产能不断提升,对于大型设备而言,需设置多个旋风分离器,不同的旋风分离器处于不同的阶段,实现预热、焙烧、冷却,受总体高度的影响,旋风分离器无法设置较高的尺寸,物料进入旋风筒内旋转圈数受到限制,通常仅能旋转一圈,导致气固分离效果不理想,影响焙烧炉系统运行指示进一步提高。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如何提高旋风分离器的分离效果,是目前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提供一种预分离装置,能够提高气流的旋转圈数,在不改变旋风筒结构的基础上提高分离效果,具体方案如下:一种预分离装置,包括对接于旋风筒上开设的第一进风口的离心弧管,所述离心弧管的第二进风口连接进料管,出风口连接于所述第一进风口;所述离心弧管横向延伸呈弧形、并与所述第一进风口平滑对接。可选地,还包括设置于所述出风口处侧壁上的预分离排料管,用于排出所述离心弧管分离的物料。可选地,所述预分离排料管的底部连接于所述旋风筒的旋风排料管。可选地,所述离心弧管上设置向外凸出的集料器,所述集料器与所述离心弧管侧壁的开口对接;所述集料器的一侧边缘与所述离心弧管相切,另一侧设置用于收集物料的弧形槽;所述集料器的底部与所述预分离排料管的顶端对接。可选地,所述离心弧管的曲率逐渐变化,所述第二进风口处的曲率半径大于所述出风口处的曲率半径。可选地,所述离心弧管介于四分之一环与四分之三环之间。可选地,所述离心弧管截面的宽度小于高度。可选地,所述离心弧管的内壁设置耐火内衬和/或外壁设置外保温层。可选地,所述离心弧管呈水平设置。本技术还提供一种旋风分离器,包括上述任一项所述的预分离装置。本技术提供了一种预分离装置,包括对接于旋风筒上开设的第一进风口的离心弧管,离心弧管的第二进风口连接进料管,出风口连接于第一进风口;离心弧管横向延伸呈弧形,并与第一进风口平滑对接;进料管排出的气固混合物进入离心弧管,气流带动物料从离心弧管的第二进风口进入,并从离心弧管的出风口排出,在离心弧管内气流与物料呈弧形运动,由于离心弧管与第一进风口平滑对接,从离心弧管的出风口排出的物料平滑进入旋风筒,物料在离心弧管内沿弧线运动,受到离心弧管的引导作用,在进入旋风筒之前提前作弧线运动,增加了物料弧形运动的圈数,提高物料随气流运动的速度,使物料在旋风筒内具有更高的旋转速度,提高分离的效果。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图1为本技术的预分离装置的正视结构图;图2A为二分之一环状离心弧管与旋风筒相互配合的俯视结构图;图2B为四分之一环状离心弧管与旋风筒相互配合的俯视结构图;图2C为八分之三环状离心弧管与旋风筒相互配合的俯视结构图;图3为八分之三环状离心弧管与旋风筒相互配合的另一种俯视结构图。图中包括:旋风筒1、第一进风口11、旋风筒排料管12、离心弧管2、第二进风口21、出风口22、预分离排料管3、集料器31。具体实施方式本技术的核心在于提供一种预分离装置,能够提高气流的旋转圈数,在不改变旋风筒结构的基础上提高分离效果。为了使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更好地理解本技术的技术方案,下面将结合附图及具体的实施方式,对本技术的预分离装置及旋风分离器进行详细的介绍说明。如图1所示,为本技术的预分离装置的正视结构图,包括对接于旋风筒1上开设的第一进风口11的离心弧管2,旋风筒1的主体为圆筒形,气流携带物料进入旋风筒1内,在旋风筒1内螺旋运动,在离心力的作用下,物料接触旋风筒1的内壁,在重力作用下向下移动,与气流相互分离;传统的进料管直接连接于旋风筒1的第一进风口11上,并且进料管中物料的运动方向与第一进风口11的朝向垂直,物料到达第一进风口11时先弯折再进入旋风筒1。本技术在旋风筒1的第一进风口11处连接离心弧管2,离心弧管2的第二进风口21连接进料管,出风口22连接于第一进风口11;离心弧管2横向延伸呈弧形、并与第一进风口11平滑对接,相当于出风口22排出的气流和物料的流向与旋风筒1的侧壁呈相切设置,气流和物料运动时不需转角发生偏转。进料管与离心弧管2的第二进风口21之间可如传统结构呈垂直连接,也可采用其他的连接结构,当气流带动物料在离心弧管2内运动时,受离心弧管2的导向作用,作弧形运动,离心弧管2横向延伸,气流和物料呈横向作圆弧运动;这里的横向指在水平方向上具有分量,并非仅在水平面中,也可在竖直方向具有一定的分量,但大体方向沿横向设置。气流和物料在离心弧管2内导向作螺旋运动,并且离心弧管2与第一进风口11平滑对接,气流和物料从出风口22中排出后顺畅没有阻碍地进入旋风筒1内,继续旋转,气流和物料在离心弧管2中提前作预螺旋运动,进入旋风筒1后具有更高的速度,增加了物料螺旋运动的圈数,物料的离心力更大,更多地打在旋风筒1的内壁上,能够更高效地实现螺旋,使旋风筒1内的物料分离效果更佳。通过本技术的预分离装置,相当于在旋风筒1之前增加一个螺旋导流段,增加了气流和物料螺旋运动的圈数,气流和物料进入旋风筒1具有更高的速度,相对于传统的旋风筒实现更好的分离效果。在上述方案的基础上,本技术的预分离装置还包括设置于出风口22处侧壁上的预分离排料管3,通过预分离排料管3排出离心弧管2分离的物料。气流带动物料在离心弧管2内作弧形螺旋运动时,物料在离心作用下部分打到离心弧管2的内壁,一定程度上起到分离的效果,通过预分离排料管3将离心弧管2分离出的物料提前排出,排出的物料不随气流进入旋风筒,可进一步提升物料的分离效果。优选地,本技术中预分离排料管3的底部连接于旋风筒1的旋风排料管12,从旋风筒1中经过旋风分离的物料从底部的旋风排料管12向下排出,将预分离排料管3的底部连接于旋风排料管12,将预分离的物料与旋风筒1分离的物料汇聚到一处,共同向外排出。可在旋风排料管12上设置排料阀,用于控制物料是否向外排出。具体地,本技术的预分离排料管3通过集料器31与离心弧管2相连,集料器31向外凸出于离心弧管2的侧壁,集料器31的开口与离心弧管2侧壁的开口对接,以使物料从离心弧管2进入集料器31;如图2A至图2C所示,集料器31的一侧边缘与离心弧管2相切,也即图中底边缘与离心弧管2相切,物料从离心弧管2中平滑地进入集料器31内;集料器31的另一侧设置用于收集物料的弧形槽,图中顶部形成凹槽状,图中弧形槽的主体部分高于集料器31的边缘,与离心弧管2不相切,可阻挡物料继续沿侧壁移动,物料在弧形槽处受重力作用向下移动;集料器31的底部与预分离排料管3的顶端对接,使物料进入到预分离排料管3。优选地,本技术中离心弧管2的曲率逐渐变化,第二进风口21处的曲率半径大于出风口22处的曲率半径,离心弧管2各处的曲率并非完全相同,第二进风口21附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预分离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对接于旋风筒(1)上开设的第一进风口(11)的离心弧管(2),所述离心弧管(2)的第二进风口(21)连接进料管,出风口(22)连接于所述第一进风口(11);所述离心弧管(2)横向延伸呈弧形、并与所述第一进风口(11)平滑对接。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预分离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对接于旋风筒(1)上开设的第一进风口(11)的离心弧管(2),所述离心弧管(2)的第二进风口(21)连接进料管,出风口(22)连接于所述第一进风口(11);所述离心弧管(2)横向延伸呈弧形、并与所述第一进风口(11)平滑对接。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预分离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设置于所述出风口(22)处侧壁上的预分离排料管(3),用于排出所述离心弧管(2)分离的物料。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预分离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预分离排料管(3)的底部连接于所述旋风筒(1)的旋风排料管(12)。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预分离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离心弧管(2)上设置向外凸出的集料器(31),所述集料器(31)与所述离心弧管(2)侧壁的开口对接;所述集料器(31)的一侧边缘与所述离...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传国陈一泰杨春宇张志方王亚勤张秀芳李金超李晓峰乔建安
申请(专利权)人:河南科达东大国际工程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河南,4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