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电池组反接保护电路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1697451 阅读:52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7-24 19:17
一种电池组反接保护电路,包括驱动电路U8和MOS管Q14、第一接口端P15和第二接口端P16,该第一接口端P15和第二接口端P16;第一接口端P15与变压器的次级一端相连;该第一接口端P15还与二极管D39的阴极相连,该二极管D39的阳极依次经电阻R18、电阻R86和电阻R85与光耦U15中二极管阴极相连,该光耦U15中的二极管阳极与第二接口端P16相连;该第二接口端P16还与MOS管Q14的漏级相连,该MOS管Q14的源级与变压器的次级接地端相连。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具有电池组反接保护功能和电池组充电管理功能。

A Battery Reverse Connection Protection Circuit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电池组反接保护电路
本专利技术涉及汽车电子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电池组反接保护电路。
技术介绍
随着新能源技术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在野外对各类直流负载,比如各种电池组、直流电机和马达、手机基站应急系统等,应用的需求越来越多,因此对各种类电池应用需求也越来越多。但是无论那种电池组,其电量是有限的,因此需要及时对电池组进行充电,以满足用户日益旺盛的使用需求。目前,在通用燃油机组行业内还不存在一套完整的集系统控制和逆变直流输出的综合模组。用户要么是利用汽油发电机组输出的交流电,要么只能通过市电给电池组充电。但是在野外是没有市电可用的,用户只能选择发电机组给电池充电。在给电池组充电过程中,需要对电池组进行保护,避免因使用不当对电器造成不可逆的损伤,传统的充电管理电路中,不存在保护电路,以至于在使用过程中存在安全隐患,导致用户需要小心使用避免反接,为了解决上述问题,需要提供一种电池组保护电路。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提出一种电池组反接保护电路,具体技术方案如下:一种电池组反接保护电路,其特征在于:包括驱动电路U8、MOS管Q14、第一接口端P15和第二接口端P16,该第一接口端P15和第二接口端P16;所述第一接口端P15与变压器的次级一端相连,该第一接口端P15用于连接电池正极;该第一接口端P15还与二极管D39的阴极相连,该二极管D39的阳极依次经电阻R18、电阻R86和电阻R85与光耦U15中二极管阴极相连,该光耦U15中的二极管阳极与MOS管Q14的漏级相连,该MOS管Q14的源级与变压器的次级接地端相连;该MOS管Q14的栅极与二极管D33阳极相连,该二极管D33的阴极与所述驱动电路U8的输出端相连,在二极管D33的阳极与阴极之间并联有电阻R71;所述驱动电路U8的输入端口与控制器的输出端口相连;所述光耦U15的输出端与驱动电路U8的输入端相连;所述第二接口端P16还与MOS管Q14的漏级与光耦U15的公共端相连,该第二接口端用于连接电池的负极。进一步地:在所述光耦U15中的二极管阴极与阳极两端并联有电容C48。进一步地:在所述MOS管Q14的漏级与栅极之间跨接有电阻R68。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为:第一,本技术具有电池组反接保护功能和电池组充电管理功能。第二,MOS管Q14在实现电池充电管理以及电池反接保护起到关键作用。当系统上电后,MOS管Q14处于长时间导通状态,模组的单片机系统会不停检测第一接口端P15和第二接口端P16间,即电池组+、-之间的电压、电流和读取电池组反馈回来的温度信息,并根据这些信息判断电池组的充电模式,如恒压、恒流、涓流等。通过单片机I/O输出PWM波使驱动电路U8的第3脚控制MOS管Q14,最终实现电池组的充电管理功能。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的电路结构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对本专利技术的较佳实施例进行详细阐述,以使本专利技术的优点和特征能更易于被本领域技术人员理解,从而对本专利技术的保护范围做出更为清楚明确的界定。如图1所示:一种电池组反接保护电路,包括驱动电路U8、MOS管Q14、第一接口端P15和第二接口端P16,该第一接口端P15和第二接口端P16;第一接口端P15与变压器的次级一端相连,该第一接口端P15用于连接电池正极;该第一接口端P15还与二极管D39的阴极相连,该二极管D39的阳极依次经电阻R18、电阻R86和电阻R85与光耦U15中二极管阴极相连,该光耦U15中的二极管阳极与MOS管Q14的漏级相连,该MOS管Q14的源级与变压器的次级接地端相连;该MOS管Q14的栅极与二极管D33阳极相连,该二极管D33的阴极与驱动电路U8的输出端相连,在二极管D33的阳极与阴极之间并联有电阻R71;驱动电路U8的输入端口与控制器的输出端口相连;光耦U15的输出端与驱动电路U8的输入端相连;第二接口端P16还与MOS管Q14的漏级与光耦U15的公共端相连,该第二接口端用于连接电池的负极。工作原理:电池组反接保护功能的实现:当电池组正常连接时,即第一接口端P15接电池+,第二接口端P16接电池-时,因为二极管D39和光耦U15中的二极管均处于反偏,因此二极管D39、电阻R18、电阻R85、电阻R86以及光耦U15回路无电流通过,光耦U15不工作,因此不会去控制驱动电路U8去驱动MOS管Q14,系统正常工作。当电池反接时,即第一接口端端口P15接电池-,第二接口端P16接电池+时,二极管D39和光耦U15的体二极管均处于正偏,二极管D39、电阻R18、电阻R85、电阻R86以及光耦U15回路有电流通过,光耦U15工作将集成电路U8的第3脚拉低,导致集成电路U8的第5脚一直输出低电平,MOS管Q14无驱动信号,模块无输出。因此实现了电池反接保护,避免了模组器件的损坏。电池组充电管理功能的实现:当系统上电后,MOS管Q14处于长时间导通状态,模组的单片机系统会不停检测第一接口端P15、第二接口端P16间,即电池组+、-之间的电压、电流和读取电池组反馈回来的温度信息,并根据这些信息判断电池组的充电模式,如恒压、恒流、涓流等。通过单片机I/O输出PWM波使驱动电路U8的第3脚控制MOS管Q14,最终实现电池组的充电管理功能。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电池组反接保护电路,其特征在于:包括驱动电路U8、MOS管Q14、第一接口端P15、第二接口端P16,该第一接口端P15和第二接口端P16与电池组相连;所述第一接口端P15与变压器的次级一端相连,该第一接口端P15用于连接电池正极;该第一接口端P15还与二极管D39的阴极相连,该二极管D39的阳极依次经电阻R18、电阻R86和电阻R85与光耦U15中二极管阴极相连,该光耦U15中的二极管阳极与MOS管Q14的漏级相连,该MOS管Q14的源级与变压器的次级接地端相连;该MOS管Q14的栅极与二极管D33阳极相连,该二极管D33的阴极与所述驱动电路U8的输出端相连,在二极管D33的阳极与阴极之间并联有电阻R71;所述驱动电路U8的输入端口与控制器的输出端口相连;所述光耦U15的输出端与驱动电路U8的输入端相连;所述第二接口端P16还与MOS管Q14的漏级与光耦U15的公共端相连,该第二接口端用于连接电池的负极。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电池组反接保护电路,其特征在于:包括驱动电路U8、MOS管Q14、第一接口端P15、第二接口端P16,该第一接口端P15和第二接口端P16与电池组相连;所述第一接口端P15与变压器的次级一端相连,该第一接口端P15用于连接电池正极;该第一接口端P15还与二极管D39的阴极相连,该二极管D39的阳极依次经电阻R18、电阻R86和电阻R85与光耦U15中二极管阴极相连,该光耦U15中的二极管阳极与MOS管Q14的漏级相连,该MOS管Q14的源级与变压器的次级接地端相连;该MOS管Q14的栅极与二极管D33阳极相连,该...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胡云平杨永开
申请(专利权)人:重庆瑜欣平瑞电子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重庆,50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