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减振装置、压缩机和空调系统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1690947 阅读:18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7-24 16:02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减振装置、压缩机和空调系统,涉及减振技术领域,解决了现有技术中橡胶减振垫的减振面积有限,并且橡胶减振垫中心采用螺栓对其进行固定,导致该位置的橡胶减振垫厚度达不到要求,使得橡胶减振垫减振效率低的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减振装置包括包覆层以及减振材料层,其中,包覆层位于待减振装置外部并将待减振装置的壳体包裹,并且包覆层与壳体之间形成腔体,减振材料层填充于腔体内。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减振装置利用包覆层与壳体之间形成腔体填充的减振材料层,可以隔绝待减振装置与系统其余部件之间的振动传递,防止待减振装置与系统产生共振造成的不良影响。

A Vibration Absorber, Compressor and Air Conditioning System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减振装置、压缩机和空调系统
本技术涉及减振
,尤其涉及一种减振装置、压缩机和空调系统。
技术介绍
压缩机在运行过程中,会产生振动和噪音,为了减缓压缩机在运行过程中的振动和噪音,通常会对其采取相应的减振措施。如图1或图2所示,现有技术中通过在压缩机的四个安装支脚安装橡胶减振垫1,压缩机在运行过程中产生的振动通过橡胶减振垫1传递至安装底盘,从而达到降低压缩机运行过程中振动和噪音的目的。然而,现有技术通过在压缩机的四个安装支脚安装橡胶减振垫1,并且橡胶减振垫1中心采用螺栓对其进行固定,该种减振结构存在如下缺陷:一是减振面积有限,二是由于橡胶减振垫1中心有螺栓,该位置的橡胶减振垫1的厚度达不到减振要求,使得橡胶减振垫1整体减振效率低。经测量,该种减振结构的减振效率低于60%,致使压缩机与乘用车车载空调系统发生共振,导致乘用车方向盘及脚踏板产生振动,严重影响车辆驾驶体验。为此,对现有的减振结构进行改进,提供一种可提高其减振效果的减振装置成为本领域技术人员急需解决的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其中一个目的是提出一种减振装置,解决了现有技术中橡胶减振垫的减振面积有限,并且橡胶减振垫中心采用螺栓对其进行固定,导致该位置的橡胶减振垫厚度达不到要求,使得橡胶减振垫减振效率低的技术问题。本技术优选技术方案所能产生的诸多技术效果详见下文阐述。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了以下技术方案:本技术的减振装置,包括包覆层以及减振材料层,其中,所述包覆层位于待减振装置外部并将所述待减振装置的壳体包裹,并且所述包覆层与所述壳体之间形成腔体,所述减振材料层填充于所述腔体内。根据一个优选实施方式,所述腔体为与所述壳体外表面相匹配的结构。根据一个优选实施方式,所述腔体包括所述壳体外表面形成的内壁和所述包覆层内表面形成的外壁,并且所述内壁上的各点与所述外壁之间的距离相同。根据一个优选实施方式,所述减振材料层的厚度与所述腔体内壁到外壁之间的距离相匹配。根据一个优选实施方式,所述减振材料层的厚度和/或所述腔体内壁到外壁之间的距离基于所述待减振装置的重量和/或体积确定。根据一个优选实施方式,所述减振材料层是由颗粒减振材料形成的与所述腔体相匹配的结构。根据一个优选实施方式,所述颗粒减振材料为内部中空的橡胶颗粒。根据一个优选实施方式,所述包覆层是由刚性材料形成的与所述壳体外表面相匹配的结构,以使所述包覆层包裹所述壳体后,能够通过所述包覆层限制所述待减振装置的位移。根据一个优选实施方式,所述包覆层包括第一包覆部和第二包覆部,其中,所述第一包覆部和所述第二包覆部的结构相同,并且所述第一包覆部和第二包覆部分别用于包裹所述壳体的两侧。根据一个优选实施方式,所述第一包覆部上具有第一安装孔,且所述第一包覆部通过连接件与所述第一安装孔而固定于所述待减振装置的安装底盘上。根据一个优选实施方式,所述第二包覆部上具有第二安装孔,且所述第二包覆部通过连接件与所述第二安装孔而固定于所述待减振装置的安装底盘上。根据一个优选实施方式,所述减振材料层包括第一减振部和第二减振部,其中,所述第一减振部填充于所述第一包覆部与所述壳体之间;所述第二减振部填充于所述第二包覆部与所述壳体之间。本技术的另一方面还提供了一种压缩机。所述压缩机包括本技术任一技术方案所述的减振装置。根据一个优选实施方式,所述压缩机还包括壳体,并且所述减振装置位于所述壳体外部并将所述壳体包裹。本技术的另一方面还提供了一种空调系统。所述空调系统包括本技术任一技术方案所述的压缩机。本技术提供的减振装置、压缩机和空调系统至少具有如下有益技术效果:本技术的减振装置,通过在待减振装置的壳体外部包裹包覆层,且在包覆层与壳体之间形成的腔体内填充减振材料层,利用减振材料层可以隔绝待减振装置与系统其余部件之间的振动传递,即可以消除待减振装置产生的振动和/或噪音对系统其余部件的影响,同时也可以消除系统其余部件产生的振动和/或噪音对待减振装置的影响,防止待减振装置与系统产生共振造成的不良影响。本技术的减振装置,与现有技术中在压缩机的四个安装支脚安装橡胶减振垫,并且橡胶减振垫中心采用螺栓对其进行固定的结构完全不同。首先,本技术包覆层与壳体之间填充的减振材料层可以覆盖于待减振装置壳体的整个外表面,该种结构相比于现有技术仅在压缩机的四个安装支脚安装橡胶减振垫来实现减振的结构,其具有更大的减振面积,从而可以提高其减振效果。其次,本技术的减振材料层通过包覆层固定在壳体的外部,其与待减振装置之间无需通过连接件连接,使得本技术的减振材料层可以形成厚度均一的结构,解决了现有技术中由于橡胶减振垫中心有螺栓,该部分位置的橡胶减振垫的厚度达不到减振要求,使得橡胶减振垫整体减振效率低的技术问题。本技术的压缩机和空调系统由于具有本技术任一技术方案的减振装置,该减振装置相比于传统的橡胶减振垫具有更好的减振效果,可以有效隔绝空调系统与压缩机之间的振动传导,防止空调系统与压缩机之间产生共振,还可以避免压缩机和空调系统其余部件之间的振动相互传导导致的不良影响。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图1是现有技术减振结构一个优选实施方式的示意图;图2是现有压缩机一个优选实施方式的俯视图;图3是本技术减振装置一个优选实施方式的示意图;图4是本技术压缩机一个优选实施方式的俯视图。图中1-橡胶减振垫;2-包覆层;3-减振材料层;4-壳体;5-安装底盘;21-第一包覆部;22-第二包覆部;31-第一减振部;32-第二减振部;211-第一安装孔;221-第二安装孔。具体实施方式为使本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对本技术的技术方案进行详细的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得到的所有其它实施方式,都属于本技术所保护的范围。下面结合附图1~4对本实施例的减振装置、压缩机和空调系统进行详细说明。本实施例的减振装置,包括包覆层2以及减振材料层3,包覆层2位于待减振装置外部并将待减振装置的壳体4包裹,并且包覆层2与壳体4之间形成腔体,减振材料层3填充于腔体内,如图3所示。本实施例的减振装置,通过在待减振装置的壳体4外部包裹包覆层2,并且在包覆层2与壳体4之间形成的腔体内填充减振材料层3,利用减振材料层3可以隔绝待减振装置与系统其余部件之间的振动传递,即可以消除待减振装置产生的振动和/或噪音对系统其余部件的影响,同时也可以消除系统其余部件产生的振动和/或噪音对待减振装置的影响,防止待减振装置与系统产生共振造成的不良影响。本实施例的减振装置,与现有技术中在压缩机的四个安装支脚安装橡胶减振垫1,并且橡胶减振垫1中心采用螺栓对其进行固定的结构完全不同。首先,本实施例包覆层2与壳体4之间填充的减振材料层3可以覆盖于待减振装置壳体4的整个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减振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包覆层(2)以及减振材料层(3),其中,所述包覆层(2)位于待减振装置外部并将所述待减振装置的壳体(4)包裹,并且所述包覆层(2)与所述壳体(4)之间形成腔体,所述减振材料层(3)填充于所述腔体内。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减振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包覆层(2)以及减振材料层(3),其中,所述包覆层(2)位于待减振装置外部并将所述待减振装置的壳体(4)包裹,并且所述包覆层(2)与所述壳体(4)之间形成腔体,所述减振材料层(3)填充于所述腔体内。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减振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腔体为与所述壳体(4)外表面相匹配的结构。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减振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腔体包括所述壳体(4)外表面形成的内壁和所述包覆层(2)内表面形成的外壁,并且所述内壁上的各点与所述外壁之间的距离相同。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减振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减振材料层(3)的厚度与所述腔体内壁到外壁之间的距离相匹配。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减振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减振材料层(3)的厚度和/或所述腔体内壁到外壁之间的距离基于所述待减振装置的重量和/或体积确定。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减振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减振材料层(3)是由颗粒减振材料形成的与所述腔体相匹配的结构。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减振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颗粒减振材料为内部中空的橡胶颗粒。8.根据权利要求1至7任一项所述的减振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包覆层(2)是由刚性材料形成的与所述壳体(4)外表面相匹配的结构,以使所述包覆层(2)包裹所述壳体(4)后,能够通过所述包覆层(2)限制所述待减振装置的位移。9.根据...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杨博廖熠吕浩福吴小鸿
申请(专利权)人:珠海凌达压缩机有限公司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