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化内科通便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1673771 阅读:23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7-24 11:52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消化内科通便器,包括进水管和出水管以及封堵部件,所述进水管包括外进水管和内进水管,两者之间设置隔层,所述外进水管和内进水管分别套装于出水管内侧;在所述出水管表面设置有水囊让位卡槽,在水囊让位卡槽内匹配安装有自适应水囊;所述外进水管与自适应水囊的进水口连通,内进水管与自适应水囊的出水口连通。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将进水管与水囊结合的方式,当水压增大时水囊膨胀体积随之增大,当水压变小时水囊也随之变小。从而水囊能够根据进水管水压变化实现自动调节的作用,达到根据实际情况自适应膨胀的使用效果。其结构简单,操作方便,使用效果非常好,适合推广应用。

Gastrointestinal defecator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消化内科通便器
:本技术涉及治疗便秘与痔疮工具
,具体涉及一种消化内科通便器。
技术介绍
:因为饮食不节,生冷,辛辣而致肠胃受损,加之久坐,慢性腹泻,长期便秘等导致消化系统疾病,进一步会致湿热内生,气血运动不畅,引起痔疮。针对便秘消化性问题,传统的治疗方式是采用灌肠通便,简易的方式是先要准备好500CC的温开水,放在一个小袋子里面。这个小的水袋,通着一根细水管,水管的头上接了一个肚管,由患者把这肚管通到自己的肛门内部适当的位置,然后再由医务人员操作,把水袋中的温水,缓缓挤压,让温水注入肛门内,这种粗糙的灌肠通便方式存在很多的弊端,也增加了医务人员的工作难度。目前有使用专用工具进行灌肠通便,但对于具有痔疮的消化疾病患者,还没有合适有效的医疗工具。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目前现有灌肠通便工具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本技术提供一种操作方便和压力自动调节的消化内科通便器。本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一种消化内科通便器,包括进水管和出水管以及封堵部件,所述进水管包括外进水管和内进水管,两者之间设置隔层,所述外进水管和内进水管分别套装于出水管内侧;在所述出水管表面设置有水囊让位卡槽,在水囊让位卡槽内匹配安装有自适应水囊;所述外进水管与自适应水囊的进水口连通,内进水管与自适应水囊的出水口连通。所述出水管的内端设置有锥形体,锥形体的尖端中心设置有分散的多个排水口,同时在锥形体根部设置有均布的多个回水口,各回水口连通于出水管。在所述外进水管和内进水管的外侧壁设置有沿轴向突出的定位支撑筋。本技术具有如下有益效果:本技术将进水管与水囊结合的方式,当水压增大时水囊膨胀体积随之增大,当水压变小时水囊也随之变小。从而水囊能够根据进水管水压变化实现自动调节的作用,达到根据实际情况自适应膨胀的使用效果。其结构简单,操作方便,使用效果非常好,适合推广应用。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的剖面结构示意图。图中标号:1为外进水管,2为出水管,3为水囊让位卡槽,4为自适应水囊,5为隔层,6为进水口,7为出水口,8为内进水管,9为锥形体,10为排水口,11为回水口,12为排污口。具体实施方式:如图1所示的消化内科通便器,进水管套装于出水管2内侧,最好为同心套装关系,其间可以设置支撑筋,例如在进水管外侧设置有突出的轴向支撑筋,以便其在外套管内能够定位。封堵部件采用环形水囊,环形水囊的内侧含有进水口6和出水口7。进水管包括外进水管1和内进水管8,两者之间设置隔层5。在出水管2表面设置有水囊让位卡槽3,在水囊让位卡槽3内匹配安装有环形水囊,该环形水囊为自适应水囊4。外进水管1与自适应水囊4的进水口6连通,内进水管8与自适应水囊4的出水口7连通。出水管2的内端设置有锥形体9,锥形体9的尖端为球面,球面中心设置有分散的多个排水口10,同时在锥形体9根部设置有均布的多个回水口11,各回水口11连通于出水管2。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消化内科通便器,包括进水管和出水管以及封堵部件,其特征是:所述进水管包括外进水管和内进水管,两者之间设置隔层,所述外进水管和内进水管分别套装于出水管内侧;在所述出水管表面设置有水囊让位卡槽,在水囊让位卡槽内匹配安装有自适应水囊;所述外进水管与自适应水囊的进水口连通,内进水管与自适应水囊的出水口连通。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消化内科通便器,包括进水管和出水管以及封堵部件,其特征是:所述进水管包括外进水管和内进水管,两者之间设置隔层,所述外进水管和内进水管分别套装于出水管内侧;在所述出水管表面设置有水囊让位卡槽,在水囊让位卡槽内匹配安装有自适应水囊;所述外进水管与自适应水囊的进水口连通,内进水管与自适应水囊的出水口...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郭宝中李璐璐彭红张亚林刘宽浩
申请(专利权)人:黄河科技学院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河南,4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