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儿科灌肠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1646255 阅读:35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7-20 03:05
一种儿科灌肠装置,包括肛门管,肛门管一端封堵且侧壁设有通孔,肛门管另一端分别与进液管、排液管连接,其中进液管与灌肠筒连接,排液管与漏砂瓶连接,漏砂瓶上端通过压力管与真空泵连接,漏砂瓶下端通过出液管分别与第一瓶体、第二瓶体连接,第一瓶体、第二瓶体下端设有带阀门的出液口。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的一种儿科灌肠装置,可提高工作效率。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儿科灌肠装置
本技术涉及灌肠器领域,尤其是一种儿科灌肠装置。
技术介绍
在儿科临床护理工作中,在给小儿患者进行灌肠时,由于没有专用的灌肠器械,一般是用普通的注射器拔去针头后抽取液体注入到患儿的肛门内,再由患儿自行排便把废液排出,操作麻烦,费时费力。另外,在清洁灌肠后,要求排出液清洁无粪质,若一次灌肠无法达到这点,就需反复插管,患者反复如厕排泄,反复插管刺激患者肛门,增加患者痛苦。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儿科灌肠装置,能够避免反复插管,减少小儿患者痛苦,另外可自行完成收集并避免收集管道堵塞。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儿科灌肠装置,包括肛门管,肛门管一端封堵且侧壁设有通孔,肛门管另一端分别与进液管、排液管连接,其中进液管与灌肠筒连接,排液管与漏砂瓶连接,漏砂瓶上端通过压力管与真空泵连接,漏砂瓶下端通过出液管分别与第一瓶体、第二瓶体连接,第一瓶体、第二瓶体下端设有带阀门的出液口;所述出液管上设置有调节阀,调节阀包括带开口的弧形挡板,弧形挡板上端设有圆形过滤板,圆形过滤板与出液管横截面相适应,过滤板顶端通过拨板伸出出液管上端长方形插口外并与弹簧连接,弹簧另一端与出液管外的连接板连接。所述灌肠筒为注射式灌肠筒,包括筒体,筒体内设有活塞杆。所述漏砂瓶两端粗中间细,漏砂瓶包括漏砂上部、漏砂下部,漏砂上部、漏砂下部螺纹连接。所述排液管伸入到漏砂上部中,且出液口竖直向下指向漏砂下部。本技术一种儿科灌肠装置,具有以下技术效果:1)、通过设置真空泵、漏砂瓶、进液管、排液管及肛门管,灌入肠液完成后,可直接引出排泄物,避免了反复插管增加患者痛苦,同时患者不需着急反复上厕所。2)、通过设置漏砂瓶,漏砂瓶一方面可形成负压腔方便引出排泄物,另一方面可方便观察排出液中是否还存在粪质,以确定灌肠是否彻底;而通过设置第一瓶体、第二瓶体及调节阀,废液在重力作用下从漏砂瓶中落入到第一瓶体、第二瓶体中,因此可对排出的废液进行集中收集处理且避免管路堵塞,保证灌肠手术高效省力。附图说明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说明:图1为本技术的简易图。图2为本技术中肛门管的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中漏砂瓶的主剖视图。图4为本技术中出液管与调节阀的连接示意图(剖视图)。图5为本技术中调节阀的示意图。图6为本技术中出液管的某一段的示意图。图7为本技术中调节阀的主剖视图。图中:肛门管1,通孔2,进液管3,排液管4,漏砂瓶5,漏砂上部5-1,漏砂下部5-2,压力管6,真空泵7,出液管8,第一瓶体9,第二瓶体10,出液口11,灌肠筒12,筒体12-1,活塞杆12-2,弧形挡板13,圆形过滤板14,拨板15,弹簧16,连接板17,长方形插口18,透明收集槽19,调节阀20。具体实施方式如图1-4所示,一种儿科灌肠装置,包括肛门管1,肛门管1前端设计成封堵状态,可避免插管时粪质堵塞,而距离肛门管1前端5mm处对称设置有通孔2,通孔2为椭圆型,椭圆型的小径*大径为5mm*8mm。在肛门管1尾端通过三通分别与进液管3、排液管4连接,进液管3、排液管4上均带有阀门。进液管3与灌肠筒12连接,灌肠筒12为注射式灌肠筒,包括筒体12-1,筒体12-1内设有活塞杆12-2。通过推动活塞杆12-2,可如注射器一般将筒体12-1内的灌肠液注入肛门管1,再由肛门管引入到肛门。而排液管4与漏砂瓶5连接,漏砂瓶5两端粗中间细,漏砂瓶5包括漏砂上部5-1、漏砂下部5-2,漏砂上部5-1、漏砂下部5-2螺纹连接。这样万一在中间较细端堵上还可进行拆卸清理。漏砂上部5-1主要为负压腔,便于引流,漏砂下部5-2为集液腔,方便对排泄物进行收集并观察排泄物情况。另外,可在漏砂上部5-1、漏砂下部5-2较粗一端螺纹连接橡胶端盖,这样方便漏砂上部5-1、漏砂下部5-2内部清洗。漏砂瓶5上端通过压力管6与真空泵7连接。这样可通过真空泵7产生负压,从而实现对液体的吸入。漏砂瓶5下端通过带阀门的出液管8分别与第一瓶体9、第二瓶体10连接,第一瓶体9、第二瓶体10下端设有带阀门的出液口11。第一瓶体9、第二瓶体10均为透明的玻璃瓶,用于最终将排泄物进行集中收集,减少清理工作。所述排液管4伸入到漏砂上部5-1中部分为L型,这样使得吸入到液体直接指向下方向流下,而避免喷溅到漏砂上部5-1的侧壁上,一方面减少清理工作,另一方面避免浑浊液飞溅时被吸入到压力管6内导致堵塞(相对于排液管4伸入部分直接横向设置而没有竖直段而言)。另外,所述出液管8包括主管8-1,主管8-1分别通过两支管8-2与第一瓶体9、第二瓶体10连接。所述主管8-1上另外设置有调节阀20,调节阀包括与主管8-1内壁曲度相适应的弧形挡板13,弧形挡板13上带有开口。弧形挡板13上端设有圆形过滤板14,圆形过滤板14与主管8-1横截面相适应,过滤板14顶端通过拨板15伸出主管8-1上端长方形插口18外并与弹簧16连接,弹簧16另一端与主管8-1外的连接板17连接。在一般情况下,弧形挡板13上的开口与主管8-1下端的透明收集槽19连通,透明收集槽19下端螺纹连接有盖板,弧形挡板13的另一端会遮挡与第一瓶体9连接的支管8-2管口进液端。当废液经过时,若废液液流流速较小或过滤板14未发生堵塞时,废液中的粪便则会沉淀到收集槽19中,而废液中的液体就会直接从右端的支管落入到第二瓶体10中;当废液液流流速较大或粪便较多堵塞住过滤板14后,则废液会将过滤板14向右推动,这样会使得弧形挡板13的开口与左端的一根支管8-2管口进液端正对,这样废液可直接通过左端的一根支管8-2流入到第一瓶体9中。从而避免废液收集时堵塞管道。工作原理及过程:首先,根据操作规程插入肛门管1,当灌入液体时,关闭排液管4上的阀门,进液管3上的阀门,使得灌肠筒12中的液体不断灌入肛门。当灌入一定量的灌肠液后,卡住进液管3上的阀门,打开排液管4上的阀门,并打开真空泵7,关闭出液口11处的阀门、关闭漏砂瓶5下端出液端出液管8上的阀门。这样真空泵7使得漏砂瓶5形成真空状态,排泄物在外界压力作用下从肛门管1引入,并通过排液管4进入到漏砂瓶5中,在自重作用下进入到漏砂下部5-2,打开出液管8上的阀门,排泄物会进入到第一瓶体9或第二瓶体10中进行收集,当灌肠手术完成后可打开出液口11,将排泄物进行排出。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儿科灌肠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肛门管(1),肛门管(1)一端封堵且侧壁设有通孔(2),肛门管(1)另一端分别与进液管(3)、排液管(4)连接,其中进液管(3)与灌肠筒(12)连接,排液管(4)与漏砂瓶(5)连接,漏砂瓶(5)上端通过压力管(6)与真空泵(7)连接,漏砂瓶(5)下端通过出液管(8)分别与第一瓶体(9)、第二瓶体(10)连接,第一瓶体(9)、第二瓶体(10)下端设有带阀门的出液口(11);所述出液管(8)上设置有调节阀(20),调节阀(20)包括带开口的弧形挡板(13),弧形挡板(13)上端设有圆形过滤板(14),圆形过滤板(14)与出液管(8)横截面相适应,过滤板(14)顶端通过拨板(15)伸出出液管(8)上端长方形插口(18)外并与弹簧(16)连接,弹簧(16)另一端与出液管(8)外的连接板(17)连接。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儿科灌肠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肛门管(1),肛门管(1)一端封堵且侧壁设有通孔(2),肛门管(1)另一端分别与进液管(3)、排液管(4)连接,其中进液管(3)与灌肠筒(12)连接,排液管(4)与漏砂瓶(5)连接,漏砂瓶(5)上端通过压力管(6)与真空泵(7)连接,漏砂瓶(5)下端通过出液管(8)分别与第一瓶体(9)、第二瓶体(10)连接,第一瓶体(9)、第二瓶体(10)下端设有带阀门的出液口(11);所述出液管(8)上设置有调节阀(20),调节阀(20)包括带开口的弧形挡板(13),弧形挡板(13)上端设有圆形过滤板(14),圆形过滤板(14)与出液管(8)横截面相适应,过滤板(14)顶端通过...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廖春黄玲童晓维
申请(专利权)人:宜昌市第三人民医院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湖北,4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