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具有导湿速干的纺织面料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1657445 阅读:25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7-20 05:21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具有导湿速干的纺织面料,其技术方案要点是:一种具有导湿速干的纺织面料,包括若干由经纱线、第一纬线、第二纬线交织而成基本循环单元,每个所述基本循环单均包括四个平纹循环单元和一个变化循环单元;在平纹循环单元中,经纱线与第一纬线交织形成一上一下平纹组织结构;在变化循环单元中,第二纬纱与第一根经纱线交织沉浮后,浮在依次的后三根经纱线上不形成交织点,且在两个平纹循环单元之后,引入第二纬线并与经纱线交织成变化循环单元,所述经纱线为常温染色涤纶并捻纱线,所述第一纬线为常温染色涤纶并捻纱线,所述第二纬线为丙纶弹力长丝。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通过选用适当功能纤维,实现在单层织物中实现单向导湿。

A Textile Fabric with Moisture Conduction and Quick Drying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具有导湿速干的纺织面料
该技术属于一种面料,特别是涉及一种具有导湿速干的纺织面料。
技术介绍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服装的舒适、健康逐渐成为选购服装的关键因素,因此,日本、美国两个国家开始投入大批资金研究吸湿排汗相关产品,并且至今这两个国家的研究水平依然处于世界领先。织物的导湿性是影响织物舒适性的重要指标,如果织物不能及时将人分泌的汗液排出,就会产生不适感,而且会滋生细菌;比较传统导湿织物,具有导湿速干性能的面料可以将皮肤上出的汗水迅速吸收、扩散,并加快蒸发速度。如何保证将汗液等液体从织物内侧导入外侧,并迅速蒸发,并使外侧的液体不回流到内侧,成为影响织物导湿性的决定因素。因此需要提出一种新的方案来解决这个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上述问题,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具有导湿速干的纺织面料,通过选用适当功能纤维,实现在单层织物中实现单向导湿。。本技术的上述技术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一种具有导湿速干的纺织面料,包括若干由经纱线、第一纬线、第二纬线交织而成基本循环单元,每个所述基本循环单均包括四个平纹循环单元和一个变化循环单元;在平纹循环单元中,经纱线与第一纬线交织形成一上一下平纹组织结构;在变化循环单元中,第二纬纱与第一根经纱线交织沉浮后,浮在依次的后三根经纱线上不形成交织点,且在两个平纹循环单元之后,引入第二纬线并与经纱线交织成变化循环单元,所述经纱线为常温染色涤纶并捻纱线,所述第一纬线为常温染色涤纶并捻纱线,所述第二纬线为丙纶弹力长丝。进一步,所述经纱线采用规格为75D/72f常温染色涤纶并捻纱线,所述第一纬线采用75D/72F常温染色涤纶并捻纱线,所述第二纬线采用200D/56F丙纶弹力长丝。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具有以下优势:达到第二纬线在面料与皮肤接触的一面面积远小于面料背离与皮肤接触的一面面积,达到第二纬线与皮肤呈浮点接触,丙纶具有疏水性好,几乎不吸湿的特性,并且涤纶也具有导湿快干的优点;使第二纬线与皮肤呈浮点接触后将气态汗液通过浮点接触位置被外层的吸湿排汗涤纶所吸收,同时利用涤纶与丙纶弹力长丝的疏水性差异,通过不同疏水性的两纬纱变换,与经纱线交织而成,实现单向导湿;这样使该面料形成正反两面疏水性不同的面料,液态的汗液则可以通过面料的正反两面的差动毛细效应及润湿梯度效应,即通过毛细管效应和孔隙梯度将水分从疏水端传递到亲水端,使汗液从内层向外层单向传导,并向外界空气发散,同时涤纶的速干性,实现织物的导湿速干功能。附图说明图1为实施例的基本循环单元结构图;图2为实施例的平纹循环单元结构图;图3为本实施例的变化循环单元结构图。图中:1、基本循环单元;2、平纹循环单元;3、变化循环单元;4、经纱线;5、第一纬线;6、第二纬线。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技术进行详细描述。一种具有导湿速干的纺织面料,包括若干基本循环单元1,基本循环单元1由经纱线4、第一纬线5、第二纬线6交织而成,每个基本循环单元1由4根经纱线4、8根第一纬线5和2根第二纬线6交织而成,并且每个基本循环单元1包括四个平纹循环单元2和一个变化循环单元3。在平纹循环单元2中,经纱线4与第一纬线5交织形成一上一下平纹组织结构。在变化循环单元3中,第二纬纱6与第一根经纱线4交织沉浮后,浮在依次的后三根经纱线4上不形成交织点,即经纱线4与第二纬线6形成浮长为3的浮长线;并且在两个平纹循环单元2后引入一根第二纬线6,并且该第二纬线6与经纱线4交织成变化循环单元3。这样可以达到第二纬线6在面料与皮肤接触的一面面积远小于面料背离与皮肤接触的一面面积,达到第二纬线6与皮肤呈浮点接触。其中,经纱线4采用75D/72f常温染色涤纶并捻纱线;第一纬纱采用75D/72F常温染色涤纶并捻纱线;第二纬纱采用200D/56F丙纶弹力长丝。丙纶具有疏水性好,几乎不吸湿的特性,并且涤纶也具有导湿快干的优点。使第二纬线6与皮肤呈浮点接触后将气态汗液通过浮点接触位置被外层的吸湿排汗涤纶所吸收,同时利用涤纶与丙纶弹力长丝的疏水性差异,通过不同疏水性的两纬纱变换,与经纱线4交织而成,实现单向导湿。这样使该面料形成正反两面疏水性不同的面料,液态的汗液则可以通过面料的正反两面的差动毛细效应及润湿梯度效应,即通过毛细管效应和孔隙梯度将水分从疏水端传递到亲水端。使汗液从内层向外层单向传导,并向外界空气发散,同时涤纶的速干性,实现织物的导湿速干功能。以上所述仅是本技术的优选实施方式,本技术的保护范围并不仅局限于上述实施例,凡属于本技术思路下的技术方案均属于本技术的保护范围。应当指出,对于本
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技术原理前提下的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技术的保护范围。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具有导湿速干的纺织面料,其特征在于:包括若干由经纱线(4)、第一纬线(5)、第二纬线(6)交织而成基本循环单元(1),每个所述基本循环单元(1)均包括四个平纹循环单元(2)和一个变化循环单元(3);在平纹循环单元(2)中,经纱线(4)与第一纬线(5)交织形成一上一下平纹组织结构;在变化循环单元(3)中,第二纬线(6)与第一根经纱线(4)交织沉浮后,浮在依次的后三根经纱线(4)上不形成交织点,且在两个平纹循环单元(2)之后,引入第二纬线(6)并与经纱线(4)交织成变化循环单元(3),所述经纱线(4)为常温染色涤纶并捻纱线,所述第一纬线(5)为常温染色涤纶并捻纱线,所述第二纬线(6)为丙纶弹力长丝。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具有导湿速干的纺织面料,其特征在于:包括若干由经纱线(4)、第一纬线(5)、第二纬线(6)交织而成基本循环单元(1),每个所述基本循环单元(1)均包括四个平纹循环单元(2)和一个变化循环单元(3);在平纹循环单元(2)中,经纱线(4)与第一纬线(5)交织形成一上一下平纹组织结构;在变化循环单元(3)中,第二纬线(6)与第一根经纱线(4)交织沉浮后,浮在依次的后三根经纱线(4)上不形成交织点,且在两个平纹循环单元...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杜宣萱辛斌杰林兰天刘岩陈卓明郑元生许晋豪
申请(专利权)人:上海工程技术大学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上海,3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