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大棚太阳能集放热系统及控制方法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21642121 阅读:28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7-20 02:26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大棚太阳能集放热系统及控制方法,该系统同时以水和空气作为传热媒介,包括地下空气循环管路系统、水循环管路系统、地面集热器和控制系统,地下空气循环管路系统和水循环管路系统均通过地面集热器进行换热;控制系统包括处理器和与处理器连接的空气温度传感器、水温传感器、基质温度传感器、土壤温度传感器、风机和增压泵,处理器以接收到的空气温度传感器、水温传感器、基质温度传感器、土壤温度传感器的信号通过风机和增压泵对地下空气循环管路系统和水循环管路系统实施控制。本发明专利技术的系统以水和空气同时作为传热媒介,将太阳能利用效率提高了至少30%。

A Solar Energy Collecting and Discharging System and Its Control Method in Greenhouse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大棚太阳能集放热系统及控制方法
本专利技术属于农业工程
,涉及大棚保温技术,具体涉及一种大跨度塑料大棚太阳能集放热系统及控制方法。
技术介绍
大跨度保温型塑料大棚具有土地利用率高、内部作业空间大、建造成本低的优势,具有很好的发展前景,但存在夜间温度低、同时晴天条件下,棚内白天气温过高(温度可达到30℃以上),存在富余太阳热能没有充分利用的问题。如能将白昼富余的太阳热能有效地收集、储存起来,用于夜间的室内增温,则有望在保持大跨度保温型塑料大棚优点的情况下,改善夜间的温度状况。一般塑料大棚内仅有地下土壤可贮存少量白天富余太阳热能,不过这种被动蓄热方式,太阳能利用效率低,夜间放热量不足以解决温度过低的问题,因此必须开发专用的蓄热系统,强化“削峰填谷”的作用。目前研究的热点集中在土壤-空气热交换系统,该系统它是以空气为传热媒介,以埋入地下的塑料或铝质管道作为热交换器,利用风机将温室内白天多余热空气输送到地下进行热量储存,夜间再将冷空气输送到地上以提高空气温度。但由于土壤传热缓慢,仅仅依靠土壤-空气热交换系统白昼储存热量有限,在严寒季节,尤其是连阴天气的情况下,储存的太阳热能不足以维持多日夜间放热所需,造成夜间室内气温过低,植物受冻的情况仍较为普遍,因此发展新的蓄热系统势在必行。现有的热交换系统在运行管理过程中也存在很多问题,目前系统运行的控制方式主要是根据固定时间点或固定温度来调控,这两种控制方式的不足之处在于不能准确控制集放热系统在合适的时机运行,这是由于塑料大棚受外界气候影响,不同天气条件下塑料大棚内气温、土温在不同时间是不同的,仅仅考虑气温是不够的,还需要考虑土壤温度的高低。目前急需一种动态的调控系统。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本专利技术提出一种大跨度塑料大棚太阳能集放热系统及控制方法,解决现有热交换系统蓄热能力不足以及系统的控制方法不能在准确时机调控温度的技术问题。为此,本专利技术采用的技术手段如下:一种大棚太阳能集放热系统该系统同时以水和空气作为传热媒介,包括地下空气循环管路系统、水循环管路系统、地面集热器和控制系统,地下空气循环管路系统和水循环管路系统均通过地面集热器进行换热;控制系统包括处理器和与处理器连接的空气温度传感器、水温传感器、基质温度传感器、土壤温度传感器、风机、增压泵,处理器以接收到的空气温度传感器、水温传感器、基质温度传感器、土壤温度传感器的信号通过风机和增压泵对地下空气循环管路系统和水循环管路系统实施控制。作为地面集热器优选的实施方式,地面集热器包括风道和集热器边框,风道位于集热器边框外的一侧的顶部;集热器边框内由外至内依次设置有玻璃盖板、水管和微热管阵列,微热管阵列的冷凝端位于风道内部,微热管阵列的蒸发端位于集热器边框内部,风道内有翅片,翅片与微热管阵列的冷凝端相连。更优选的,集热器边框下表面依次设置有背板和保温板。地面集热器固定在倾斜的支架上使得地面集热器在地面呈倾斜状。其中,水循环管路系统位于大棚的地面基质下,水循环管路系统的管道与地面基质直接接触。更具体的,地面集热器的进水口和出水口分别与水循环管路系统连通,地面集热器的进风口和出风口分别与地下空气循环管路系统连通;空气温度传感器位于地下空气循环管路系统的管道内,水温传感器位于水循环管路系统的管道内,基质温度传感器位于地面基质内,土壤温度传感器位于地下土壤与空气温度传感器等高的位置,风机位于地下空气循环管路系统上,增压泵位于水循环管路系统上。针对该系统,本专利技术还公开了一种大棚太阳能集放热系统的控制方法,该控制方法基于上述的大棚太阳能集放热系统,将空气温度Tair与土壤温度Tsoil的差值Tair-Tsoil作为控制风机运转的条件,将水温Twater与基质温度Tsub的差值Twater-Tsub作为控制增压泵运转的条件。更优选的是,白天:当(Tair-Tsoil)≥5~7℃时启动风机,直至(Tair-Tsoil)<5℃时关闭风机;当(Twater-Tsub)≥3~5℃时启动增加泵,直至(Twater-Tsub)<3℃或Tsub≥15℃~18℃时关闭增加泵;夜间:当Tair≤12℃~15℃且(Tair-Tsoil)≤3~5℃时启动风机,直至Tair≤6℃~8℃或者(Tair-Tsoil)>3℃时关闭风机。本专利技术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技术效果:1.本专利技术的大跨度塑料大棚太阳能集放热系统,首次创新性的引入水温这一指标,综合考虑了土温、基质温度、水温和空气温度四个因素,以水和空气同时作为传热媒介,将太阳能利用效率提高了至少30%。2.本专利技术的大跨度塑料大棚太阳能集放热系统,热水储存在水循环管道中,直接加温作物根部温度,减少蓄水池的投入,不同于现有的集换热系统,设计初期即考虑了简化系统占地这一问题。3.本专利技术的大跨度塑料大棚太阳能集放热系统,地面集热器基于微热管技术,导热性能佳。4.本专利技术的大跨度塑料大棚太阳能集放热系统的控制方法,利用气温与土温差值、水温与基质温度差值控制风机、泵的运行,与单一的控制指标相比,可以准确控制集放热系统在合适的时机运行,提高了系统运行效率,避免了无效运行,节省能源。附图说明图1、图2、图3是三个不同视角下大跨度塑料大棚太阳能集放热系统及控制结构示意图;图4是地面集热器结构示意图;图5是地面集热器分解图;图6是地面集热器剖面图;图7是水循环管道注水原理图。图8是图7的局部放大图。图中的标号为:1.地面集热器;2.管道;3.增压泵;4.空气循环管道;5.风机;6.空气温度传感器;7.水温传感器;8.土壤温度传感器;9.基质温度传感器;10.控制系统;11.进风口;12.出风口;14.进水口;15.出水口;17.地面基质;19.地平面;20.支架;21.保温板;22.背板;23.集热器边框;24.微热管阵列;25.翅片;26.水管;27.玻璃盖板;28.风道。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专利技术进行详细说明。实施例1:本实施例提供一种大跨度塑料大棚太阳能集放热系统,包括地面集热器1、水循环的管道2、增压泵3、空气循环管道4、风机5、气温传感器6、水温传感器7、土壤温度传感器8、基质温度传感器9和控制系统10;其中地面集热器1上端出水口15与管道2连接,管道2铺设在地面基质17底部;地面集热器1下端进水口14与增压泵3出水口连接,增压泵3进水口与管道2连接;地面集热器1的风道28的出风口12与风机5连接;地面集热器的风道28出风口12与铺设在地下的空气循环管道4连接;控制系统10分别与气温传感器6、土温传感器8、水温传感器7、基质温度传感器9、风机5以及增压泵3连接;气温传感器6布置在风道28内;土温传感器8布置在土壤内,与地下空气循环管道深度相同,距离水循环管道0.5m;水温传感器布7置在管道2内部;基质温度传感器9安装在地面基质17内部。该系统能实现实现水与空气同时作为传热媒介。关于处理器的控制部分属于本领域的常规设计,在此不做详细说明。地面集热器1为太阳能热水—空气集热器,包括玻璃盖板27、铜制的水管26、微热管阵列24、保温板21、背板22、集热器边框23和风道28;太阳能热水—空气集热器固定在支架20上,放置在大棚中间走道附近;水管26安装在集热器边框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大棚太阳能集放热系统,其特征在于,该系统同时以水和空气作为传热媒介,包括地下空气循环管路系统、水循环管路系统、地面集热器(1)和控制系统(10),地下空气循环管路系统和水循环管路系统均通过地面集热器(1)进行换热;控制系统(10)包括处理器和与处理器连接的空气温度传感器(6)、水温传感器(7)、土壤温度传感器(8)、基质温度传感器(9)、风机(5)、增压泵(3),处理器以接收到的空气温度传感器(6)、水温传感器(7)、基质温度传感器(9)、土壤温度传感器(8)的信号通过风机(5)和增压泵(3)对地下空气循环管路系统和水循环管路系统实施控制。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大棚太阳能集放热系统,其特征在于,该系统同时以水和空气作为传热媒介,包括地下空气循环管路系统、水循环管路系统、地面集热器(1)和控制系统(10),地下空气循环管路系统和水循环管路系统均通过地面集热器(1)进行换热;控制系统(10)包括处理器和与处理器连接的空气温度传感器(6)、水温传感器(7)、土壤温度传感器(8)、基质温度传感器(9)、风机(5)、增压泵(3),处理器以接收到的空气温度传感器(6)、水温传感器(7)、基质温度传感器(9)、土壤温度传感器(8)的信号通过风机(5)和增压泵(3)对地下空气循环管路系统和水循环管路系统实施控制。2.如权利要求1所述大棚太阳能集放热系统,其特征在于,地面集热器(1)包括风道(28)和集热器边框(23),风道(28)位于集热器边框(23)外的一侧的顶部;集热器边框(23)内由外至内依次设置有玻璃盖板(27)、水管(26)和微热管阵列(24),微热管阵列(24)的冷凝端位于风道(28)内部,微热管阵列(24)的蒸发端位于集热器边框(23)内部,风道(28)内有翅片(25),翅片(25)与微热管阵列(24)的冷凝端相连。3.如权利要求2所述大棚太阳能集放热系统,其特征在于,集热器边框(23)下表面依次设置有背板(22)和保温板(21)。4.如权利要求1所述大棚太阳能集放热系统,其特征在于,地面集热器(1)固定在倾斜的支架(20)上使得地面集热器(1)在地面呈倾斜状。5.如权利要求1所述大棚太阳能集放热系统,其特征在于,水循环管路系统位于大棚的地面基质(1...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曹晏飞宋磊曹宜帆吕宏义陈宇佳李语晗李建明
申请(专利权)人: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陕西,6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