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强亮度和防眩晕的扩散板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1639209 阅读:63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7-17 14:55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一种增强亮度和防眩晕的扩散板,第一扩散层包括第一PS基材,第一PS基材底面为入光面,入光面向上凹设有多个均匀间隔排布的扩散凹槽,且入光面的底面印刷有一白色透光油墨层;第二扩散层叠设于第一扩散层的上表面,第二扩散层包括第二PS基材,该第二PS基材内具有复数个扩散粒子,该第二扩散层的顶面为出光面,出光面的表面凸设有多个均匀间隔排布的扩散凸镜。通过扩散凹槽、扩散凸镜以及扩散粒子的设计,巧妙有效地实现了对光线进行多次扩散,提高了对光线的利用率,更为节能,且光线发散的更加均匀柔和,避免眩目现象发生;白色透光油墨层的设置,使得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透光率高,从而增强了亮度。

Diffusion board for brightness enhancement and anti-vertigo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增强亮度和防眩晕的扩散板
本技术涉及扩散板领域技术,尤其是指一种增强亮度和防眩晕的扩散板。
技术介绍
在液晶显示装置应用到电视、移动电话、计算机、车载GPS导航仪等行业,为了获得均匀柔和的显示效果,已广泛应用扩散板;扩散板是通过化学或物理的手段,发生折射、反射与散射的物理想象的装置。目前的扩散板会配合导光板一起使用,且整体厚度偏厚,同时,目前的扩散板对光线的利用率比较低,亮度不够,大量的光线会被浪费掉,不利于节能;另一方面,其经扩散后发出的光线不够均匀,导致使用者产生刺眼眩目感。
技术实现思路
有鉴于此,本技术针对现有技术存在之缺失,其主要目的是提供一种增强亮度和防眩晕的扩散板,其有效解决了现有之扩散板整体厚度偏厚,光线的利用率比较低,亮度不够,导致使用者产生刺眼眩目感的问题。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如下之技术方案:一种增强亮度和防眩晕的扩散板,包括复合成型连接在一起的第一扩散层和第二扩散层;第一扩散层包括有第一PS基材,该第一PS基材底面为入光面,入光面向上凹设有多个均匀间隔排布的扩散凹槽,且入光面的底面印刷有一白色透光油墨层;第二扩散层叠设于第一扩散层的上表面,该第二扩散层包括有第二PS基材,该第二PS基材内具有复数个扩散粒子,该第二扩散层的顶面为出光面,出光面的表面凸设有多个均匀间隔排布的扩散凸镜。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每一扩散凹槽的内壁面均呈半球型状。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扩散粒子为PC、PET、PE、PMMA、PS、AS和PP中的一种或两种以上扩散剂。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扩散粒子为玻璃微珠或有机硅微珠。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复数个扩散粒子在第二扩散层中所占的体积为第二扩散层体积的0.05-3%。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扩散凸镜的表面呈圆弧状,且扩散凸镜的顶面中心位置向下凹设有扩散辅助凹槽。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扩散辅助凹槽的直径为100μm-150μm,扩散凸镜的直径为200μm-350μm。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第一扩散层的厚度为0.2-1mm。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第二扩散层的厚度为2.5-3.3mm。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扩散凹槽的直径为150μm-200μm。本技术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明显的优点和有益效果,具体而言,由上述技术方案可知:通过将第一扩散层和第二扩散层采用复合成型连接在一起,其能精准的控制扩散板的厚度,同时降低了扩散板的厚度和降低了成本;且扩散凹槽、扩散凸镜以及扩散粒子的设计,巧妙有效地实现了对光线进行多次扩散,提高了对光线的利用率,增强了亮度,更为节能,且光线发散的更加均匀柔和,避免眩目现象发生;白色透光油墨层的设置,使得点光源强弱不均匀的光线在扩散凹槽、扩散凸镜以及扩散粒子的均光效果下,穿过第一扩散层和第二扩散层,光损耗更低,透光率高,从而增强了亮度。为更清楚地阐述本技术的结构特征和功效,下面结合附图与具体实施例来对本技术进行详细说明。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之较佳实施例结构示意图。附图标识说明:10、第一扩散层101、扩散凹槽11、第一PS基材12、入光面20、第二扩散层21、第二PS基材22、扩散粒子23、出光面24、扩散凸镜25、扩散辅助凹槽30、白色透光油墨层。具体实施方式请参照图1所示,其显示出了本技术之较佳实施例的具体结构,包括有复合成型连接在一起的第一扩散层10和第二扩散层20。第一扩散层10和第二扩散层20为挤出成型复合在一起,通过改变送料速度或者流道间隙来控制第一扩散层10和第二扩散层20的厚度,使其厚度严格控制在误差之内,且降低了整个扩散板的厚度。在本实施例中,第一扩散层的厚度为0.2-1mm,第二扩散层的厚度为2.5-3.3mm。该第一扩散层10包括有第一PS基材11,PS为有光泽的、透明的珠状或粒状的固体。密度1.04~1.09,透明度88%~92%,折射率1.59~1.60。在应力作用下,产生双折射,即所谓应力-光学效应。该第一PS基材11底面为入光面12,入光面向上凹设有多个均匀间隔排布的扩散凹槽101,在本实施例中,每一扩散凹槽101的内壁面均呈半球型状,且扩散凹槽的直径为150μm-200μm,同时,入光面12的底面印刷有一白色透光油墨层30,白色透光油墨层30具有导光板的作用,从而使本技术具有导光功能和扩散功能,且白色透光油墨层的设置,使得点光源强弱不均匀的光线在扩散凹槽、扩散凸镜以及扩散粒子的均光效果下,穿过第一扩散层和第二扩散层,光损耗更低,透光率高,从而增强了亮度。该第二扩散层20叠设于第一扩散层10的上表面,该第二扩散层20包括有第二PS基材21,同时,第二扩散层20中还有光稳定剂、增韧剂以及润滑剂。该第二PS基材21内具有复数个扩散粒子22,扩散粒子22为PC、PET、PE、PMMA、PS、AS和PP中的一种或两种以上扩散剂,也可以为玻璃微珠或有机硅微珠,玻璃微珠具有质轻、低导热、隔音、高分散、电绝缘性和热稳定性好等优点。且复数个扩散粒子22在第二扩散层20中所占的体积为第二扩散层体积的0.05-3%。该第二扩散层20的顶面为出光面23,出光面23为平面,其便于加工,降低成本。出光面23的表面凸设有多个均匀间隔排布的扩散凸镜24,在本实施例中,扩散凸镜24的表面呈圆弧状,且扩散凸镜24的顶面中心位置向下凹设有扩散辅助凹槽25,扩散辅助凹槽25的直径为100μm-150μm,扩散凸镜的直径为200μm-350μm。且上述第一扩散层10的厚度大于第二扩散层20的厚度。本技术的设计重点在于:通过将第一扩散层和第二扩散层采用复合成型连接在一起,其能精准的控制扩散板的厚度,同时降低了扩散板的厚度和降低了成本;且扩散凹槽、扩散凸镜以及扩散粒子的设计,巧妙有效地实现了对光线进行多次扩散,提高了对光线的利用率,更为节能,且光线发散的更加均匀柔和,避免眩目现象发生;白色透光油墨层的设置,使得点光源强弱不均匀的光线在扩散凹槽、扩散凸镜以及扩散粒子的均光效果下,穿过第一扩散层和第二扩散层,光损耗更低,透光率高,从而增强了亮度。以上所述,仅是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非对本技术的技术范围作任何限制,故凡是依据本技术的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任何细微修改、等同变化与修饰,均仍属于本技术技术方案的范围内。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增强亮度和防眩晕的扩散板,其特征在于:包括复合成型连接在一起的第一扩散层和第二扩散层;第一扩散层包括有第一PS基材,该第一PS基材底面为入光面,入光面向上凹设有多个均匀间隔排布的扩散凹槽,且入光面的底面印刷有一白色透光油墨层;第二扩散层叠设于第一扩散层的上表面,该第二扩散层包括有第二PS基材,该第二PS基材内具有复数个扩散粒子,该第二扩散层的顶面为出光面,出光面的表面凸设有多个均匀间隔排布的扩散凸镜。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增强亮度和防眩晕的扩散板,其特征在于:包括复合成型连接在一起的第一扩散层和第二扩散层;第一扩散层包括有第一PS基材,该第一PS基材底面为入光面,入光面向上凹设有多个均匀间隔排布的扩散凹槽,且入光面的底面印刷有一白色透光油墨层;第二扩散层叠设于第一扩散层的上表面,该第二扩散层包括有第二PS基材,该第二PS基材内具有复数个扩散粒子,该第二扩散层的顶面为出光面,出光面的表面凸设有多个均匀间隔排布的扩散凸镜。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增强亮度和防眩晕的扩散板,其特征在于:每一扩散凹槽的内壁面均呈半球型状。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增强亮度和防眩晕的扩散板,其特征在于:所述扩散粒子为PC、PET、PE、PMMA、PS、AS和PP中的一种或两种以上扩散剂。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增强亮度和防眩晕的扩散板,其特征在于:所述扩散粒子为玻璃微珠或有机...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何勇
申请(专利权)人:重庆颖锋兴瑞光电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重庆,50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