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全钢低滚阻轮胎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1627804 阅读:23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7-17 10:44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全钢低滚阻轮胎,包括胎体,所述胎体由胎肩、胎侧以及胎圈三部分组成,所述胎肩位于胎体的最顶端,胎侧位于胎肩的底端两侧,胎圈位于胎侧的底端,且三者一体成型,所述胎肩的内部设有帘布层,本实用中胎体的顶端表面开设有缺口以及纵向开口,胎体的顶端表面嵌入式设置有鼓包结构,且鼓包在受力后会缩入安装槽内,整体可提高胎体的抓地性,增强胎体表面的摩擦系数,减小了胎体的滚阻;本实用中胎体的内部两侧均设置有上加强肋以及下加强肋结构,胎体的外部两侧均设置有加强筋结构,三者都可以达到增强胎体韧性的作用,可避免胎体在受外力作用情况下轻易变形。

A Low Rolling Resistance All Steel Tire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全钢低滚阻轮胎
本技术涉及全钢轮胎
,具体为一种全钢低滚阻轮胎。
技术介绍
全钢轮胎又称之为子午线轮胎,是现如今汽车轮胎行业中使用率最高也是最具有前景的一种轮胎。随着汽车轮胎行业的发展,以及人们对生活水平提高的追求,人们对轮胎的综合性要求也越来越高。一直以来,如何有效降低轮胎滚阻以及如何提高轮胎的韧性都是困扰轮胎制造行业的难题,尤其是在降低轮胎滚阻方面,现有技术都是在轮胎的表面开设各种花纹,而开设花纹对降低轮胎滚阻的效果并不明显,并且,花纹开设的越多,也越容易使轮胎表面撕裂,降低了轮胎的使用寿命,为此,本技术提出一种全钢低滚阻轮胎用于解决上述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全钢低滚阻轮胎,以解决上述
技术介绍
中提出的问题。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全钢低滚阻轮胎,包括胎体,所述胎体由胎肩、胎侧以及胎圈三部分组成,所述胎肩位于胎体的最顶端,胎侧位于胎肩的底端两侧,胎圈位于胎侧的底端,且三者一体成型,所述胎肩的内部设有帘布层,所述帘布层的顶端两侧均设有台肩,且二者紧密贴合,台肩的顶端设有第一钢丝束带层,所述第一钢丝束带层的顶端设有第二钢丝束带层,且第一钢丝束带层的底端两侧分别与两台肩的顶端贴合,所述第二钢丝束带层的顶端设有覆盖层,且二者之间紧密贴合,所述胎体的外部两侧均设有加强筋,且加强筋与胎体的胎侧部分紧密贴合,二者之间固定连接,所述胎侧的内部上段均设有上加强肋,胎侧的内部下段均设有下加强肋,所述上加强肋与下加强肋的数量均为两个,且上加强肋与下加强肋均为环状结构,二者均嵌入在胎侧的内部,且上加强肋的直径大于下加强肋的直径,所述胎圈的内部均嵌入胎圈钢丝,所述胎圈钢丝的数量共为两个,且两胎圈钢丝均为环状结构,所述胎体的顶端表面两侧均开设有缺口,胎体的顶端表面中段均开设有纵向开口,所述缺口的数量若干,且相邻两缺口的间距相等,所述纵向开口的数量不少于五条,且各纵向开口均匀分布于胎体的顶端表面。优选的,所述胎体的顶端表面开设有安装槽,所述安装槽的数量若干,且各安装槽均匀分布于胎体的顶端,所述安装槽内部均嵌入鼓包,所述鼓包的顶端位于安装槽的外部,其底端位于安装槽的内部,且鼓包的底端两侧均设有弹性片,所述弹性片的数量共为四个,且弹性片的上下两端分别与鼓包的底端以及安装槽的内部底端固定连接。优选的,所述鼓包均呈颗粒状,其厚度不超过一厘米,其底端直径不超过两厘米,其底端与安装槽的内部底端间距不超过一厘米。优选的,所述缺口的深度不超过一厘米,且相邻两缺口的间距不超过十厘米,所述纵向开口的深度不超过两厘米,且纵向开口均贯穿整个胎体的顶端表面。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1.本实用中胎体的顶端表面开设有缺口以及纵向开口,胎体的顶端表面嵌入式设置有鼓包结构,且鼓包在受力后会缩入安装槽内,整体可提高胎体的抓地性,增强胎体表面的摩擦系数,减小了胎体的滚阻;2.本实用中胎体的内部两侧均设置有上加强肋以及下加强肋结构,胎体的外部两侧均设置有加强筋结构,三者都可以达到增强胎体韧性的作用,可避免胎体在受外力作用情况下轻易变形。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A处结构放大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B处结构放大示意图;图4为本技术胎体顶端局部俯视图。图中:1胎体、2帘布层、3台肩、4第一钢丝束带层、5第二钢丝束带层、6覆盖层、7加强筋、8上加强肋、9下加强肋、10胎圈钢丝、11缺口、12纵向开口、13鼓包、14弹性片。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请参阅图1-4,本技术提供一种技术方案:一种全钢低滚阻轮胎,包括胎体1,胎体1由胎肩、胎侧以及胎圈三部分组成,胎肩位于胎体1的最顶端,胎侧位于胎肩的底端两侧,胎圈位于胎侧的底端,且三者一体成型,胎肩的内部设有帘布层2,帘布层2的顶端两侧均设有台肩3,且二者紧密贴合,台肩3的顶端设有第一钢丝束带层4,第一钢丝束带层4的顶端设有第二钢丝束带层5,且第一钢丝束带层4的底端两侧分别与两台肩3的顶端贴合,第二钢丝束带层5的顶端设有覆盖层6,且二者之间紧密贴合;帘布层2、台肩3、第一钢丝束带层4、第二钢丝束带层5以及覆盖层6均为环状结构,且上述五者均贯穿整个胎肩部分,其中帘布层2位于最底端,其直径最小,覆盖层6位于最顶端,其直径最大。胎体1的外部两侧均设有加强筋7,且加强筋7与胎体1的胎侧部分紧密贴合,二者之间固定连接,胎侧的内部上段均设有上加强肋8,胎侧的内部下段均设有下加强肋9,上加强肋8与下加强肋9的数量均为两个,且上加强肋8与下加强肋9均为环状结构,二者均嵌入在胎侧的内部,且上加强肋8的直径大于下加强肋9的直径,胎圈的内部均嵌入胎圈钢丝10,胎圈钢丝10的数量共为两个,且两胎圈钢丝10均为环状结构;加强筋7为橡胶材料制成,其内侧紧密粘贴在胎体1的外部两侧,用于支撑胎体1,起到加固作用,上加强肋8与下加强肋9为硬橡胶材料制成,其可弯曲程度不大,二者作用同样是用于支撑起胎体1,增强胎体1的韧性。胎体1的顶端表面两侧均开设有缺口11,胎体1的顶端表面中段均开设有纵向开口12,缺口11的数量若干,且相邻两缺口11的间距相等,纵向开口12的数量不少于五条,且各纵向开口12均匀分布于胎体1的顶端表面;缺口11以及纵向开口12均为胎体1表面的槽状结构,二者相等于胎体1表面的纹路,用于增强胎体1表面的摩擦系数。胎体1的顶端表面开设有安装槽,安装槽的数量若干,且各安装槽均匀分布于胎体1的顶端,安装槽内部均嵌入鼓包13,鼓包13的顶端位于安装槽的外部,其底端位于安装槽的内部,且鼓包13的底端两侧均设有弹性片14,弹性片14的数量共为四个,且弹性片14的上下两端分别与鼓包13的底端以及安装槽的内部底端固定连接;鼓包13顶端的摩擦系数较大,且鼓包13的顶端位于安装槽的外部,即在胎体1的滚动过程中,鼓包13先于地面接触,最后再被压缩至安装槽内,用于增强胎体1的抓地性。鼓包13均呈颗粒状,其厚度不超过一厘米,其底端直径不超过两厘米,其底端与安装槽的内部底端间距不超过一厘米。缺口11的深度不超过一厘米,且相邻两缺口11的间距不超过十厘米,纵向开口12的深度不超过两厘米,且纵向开口12均贯穿整个胎体1的顶端表面;缺口11与纵向开口12的深度不宜过浅或过深,过浅则胎体1的抓地性不强,过深则破坏了胎体1的完整性,导致胎体1容易撕裂。工作原理:本技术中胎体1的内部设置有帘布层2、台肩3、第一钢丝束带层4、第二钢丝束带层5以及覆盖层6,且上述相邻两者之间都紧密贴合,用于支撑胎体1,提高胎体1的韧性。胎体1的内部设置有上加强肋8与下加强肋9,胎体1的外部两侧均设置有加强筋7,三者都用于提高胎侧的韧性,避免胎侧在受到外力情况下轻易变形。胎体1的顶端表面开设有缺口11以及纵向开口12,二者相当于胎体1表面的花纹,用于增强胎体1表面的摩擦系数,胎体1的表面开设有安装槽,安装槽的内部设置有鼓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全钢低滚阻轮胎,包括胎体(1),其特征在于:所述胎体(1)由胎肩、胎侧以及胎圈三部分组成,所述胎肩位于胎体(1)的最顶端,胎侧位于胎肩的底端两侧,胎圈位于胎侧的底端,且三者一体成型,所述胎肩的内部设有帘布层(2),所述帘布层(2)的顶端两侧均设有台肩(3),且二者紧密贴合,台肩(3)的顶端设有第一钢丝束带层(4),所述第一钢丝束带层(4)的顶端设有第二钢丝束带层(5),且第一钢丝束带层(4)的底端两侧分别与两台肩(3)的顶端贴合,所述第二钢丝束带层(5)的顶端设有覆盖层(6),且二者之间紧密贴合,所述胎体(1)的外部两侧均设有加强筋(7),且加强筋(7)与胎体(1)的胎侧部分紧密贴合,二者之间固定连接,所述胎侧的内部上段均设有上加强肋(8),胎侧的内部下段均设有下加强肋(9),所述上加强肋(8)与下加强肋(9)的数量均为两个,且上加强肋(8)与下加强肋(9)均为环状结构,二者均嵌入在胎侧的内部,且上加强肋(8)的直径大于下加强肋(9)的直径,所述胎圈的内部均嵌入胎圈钢丝(10),所述胎圈钢丝(10)的数量共为两个,且两胎圈钢丝(10)均为环状结构,所述胎体(1)的顶端表面两侧均开设有缺口(11),胎体(1)的顶端表面中段均开设有纵向开口(12),所述缺口(11)的数量若干,且相邻两缺口(11)的间距相等,所述纵向开口(12)的数量不少于五条,且各纵向开口(12)均匀分布于胎体(1)的顶端表面。...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全钢低滚阻轮胎,包括胎体(1),其特征在于:所述胎体(1)由胎肩、胎侧以及胎圈三部分组成,所述胎肩位于胎体(1)的最顶端,胎侧位于胎肩的底端两侧,胎圈位于胎侧的底端,且三者一体成型,所述胎肩的内部设有帘布层(2),所述帘布层(2)的顶端两侧均设有台肩(3),且二者紧密贴合,台肩(3)的顶端设有第一钢丝束带层(4),所述第一钢丝束带层(4)的顶端设有第二钢丝束带层(5),且第一钢丝束带层(4)的底端两侧分别与两台肩(3)的顶端贴合,所述第二钢丝束带层(5)的顶端设有覆盖层(6),且二者之间紧密贴合,所述胎体(1)的外部两侧均设有加强筋(7),且加强筋(7)与胎体(1)的胎侧部分紧密贴合,二者之间固定连接,所述胎侧的内部上段均设有上加强肋(8),胎侧的内部下段均设有下加强肋(9),所述上加强肋(8)与下加强肋(9)的数量均为两个,且上加强肋(8)与下加强肋(9)均为环状结构,二者均嵌入在胎侧的内部,且上加强肋(8)的直径大于下加强肋(9)的直径,所述胎圈的内部均嵌入胎圈钢丝(10),所述胎圈钢丝(10)的数量共为两个,且两胎圈钢丝(10)均为环状结构,所述胎体(1)的顶端表面两侧均开设有缺口(...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涛吴世俊刘新德刘新亮
申请(专利权)人:山东凯旋橡胶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山东,37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