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模顶出机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1626996 阅读:27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7-17 10:3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一种前模顶出机构,包括:顶针板,具有可运动地保持于所述顶针板上的接合件,所述接合件的运动方向与开模方向互不平行;复数个顶针,设置于所述顶针板面向前模板的一侧表面;拉结件,一端固定于后模板上,另一端可分离地连接于所述接合件;离合驱动件,固定于前模板上,用于在顶出行程末端驱动所述接合件运动脱离所述拉结件。该前模顶出机构借助开模力驱动顶针板运动,可于开模时同步实现注塑产品自前模的脱离,无需设置独立的动力装置,结构简单、同步性佳。

Front die ejection mechanism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前模顶出机构
本技术属于模具
,具体地来说,是一种前模顶出机构。
技术介绍
模具,即工业生产上用以注塑、吹塑、挤出、压铸或锻压成型、冶炼、冲压等方法得到所需产品的各种模子和工具。简而言之,模具是用来制作成型物品的工具,这种工具由各种零件构成,不同的模具由不同的零件构成。它主要通过所成型材料物理状态的改变来实现物品外形的加工,素有“工业之母”的称号。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注塑产品的应用愈益广泛,而其结构愈益复杂。模具开模时,如不及时将注塑产品自前模顶出,将导致注塑产品于前模上发生粘连,影响注塑产品的顺利脱模,并造成注塑产品的表面缺陷。现有的顶出机构结构比较复杂,顶出同步性较差,尚无法较佳地实现注塑产品的前模同步顶出。
技术实现思路
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本技术提供了一种前模顶出机构,可于开模时同步实现注塑产品自前模的脱离,无需设置独立的动力装置,结构简单、同步性佳。本技术的目的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一种前模顶出机构,包括:顶针板,具有可运动地保持于所述顶针板上的接合件,所述接合件的运动方向与开模方向互不平行;复数个顶针,设置于所述顶针板面向前模板的一侧表面;拉结件,一端固定于后模板上,另一端可分离地连接于所述接合件;离合驱动件,固定于前模板上,用于在顶出行程末端驱动所述接合件运动脱离所述拉结件。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改进,所述拉结件接近所述接合件的一端具有钩接凸缘,所述钩接凸缘用于与所述接合件实现钩接。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顶针板具有滑动座,所述接合件可滑动地保持于所述滑动座上而实现与所述拉结件的连接或分离。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接合件与所述滑动座之间通过弹性元件连接。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滑动座具有滑动导向部,所述滑动导向部与所述开模方向互不平行,所述接合件可滑动伸缩地进出于所述滑动导向部内。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滑动座具有第一槽体,所述第一槽体沿所述开模方向延伸,所述接合件可滑动地进入或脱离所述第一槽体,于所述顶出行程末端,所述离合驱动件滑动进入所述第一槽体而压迫所述接合件滑动脱离所述第一槽体。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前模顶出机构还包括前模斜顶,用于实现注塑产品的倒扣部与前模的分离,所述前模斜顶设置于所述顶针板面向所述前模板的一侧表面。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前模顶出机构还包括复位单元,用于驱动所述顶针板远离所述前模板而实现所述顶针板的复位。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复位单元包括复位杆,所述复位杆一端固定于所述顶针板上,另一端贯出于所述前模面向所述后模的一侧表面。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顶针板包括层叠设置的顶针底板与顶针面板,所述顶针设置于所述顶针面板上。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于顶针板面向前模板的一侧表面设置复数个顶针,以拉结件连接后模板与顶针板上的接合件,使顶针板可于开模过程随后模板同步运动,复数个顶针同步作用于注塑产品而使之脱离前模,实现与开模同步的前模顶出,并以离合驱动件于顶出行程末端驱动接合件运动脱离拉结件,使顶针板与后模板实现分离而防止顶针板与前模发生碰撞,保证前模的结构安全,借助开模力驱动顶针板运动,无需设置独立的动力装置,结构简单、同步性佳。为使本技术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更明显易懂,下文特举较佳实施例,并配合所附附图,作详细说明如下。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应当理解,以下附图仅示出了本技术的某些实施例,因此不应被看作是对范围的限定,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相关的附图。图1是本技术实施例1提供的前模顶出机构的整体结构示意图;图2是图1中前模顶出机构的局部放大示意图;图3是本技术实施例1提供的前模顶出机构的局部结构示意图;图4是图3中前模顶出机构的局部放大示意图;图5是本技术实施例1提供的前模顶出机构的滑动座与接合件的结构示意图。主要元件符号说明:1000-前模顶出机构,0100-顶针板,0110-顶针底板,0120-顶针面板,0130-滑动座,0131-滑动导向部,0132-第一槽体,0133-第二槽体,0134-弹性元件,0140-接合件,0141-斜导向面,0142-配合凹槽,0200-顶针,0300-拉结件,0310-钩接凸缘,0400-离合驱动件,0500-前模斜顶,0610-复位驱动端,0620-复位杆,2000-前模板,3000-后模板。具体实施方式为了便于理解本技术,下面将参照相关附图对前模顶出机构进行更全面的描述。附图中给出了前模顶出机构的优选实施例。但是,前模顶出机构可以通过许多不同的形式来实现,并不限于本文所描述的实施例。相反地,提供这些实施例的目的是使对前模顶出机构的公开内容更加透彻全面。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定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相反,当元件被称作“直接在”另一元件“上”时,不存在中间元件。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垂直的”、“水平的”、“左”、“右”以及类似的表述只是为了说明的目的。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技术的
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在前模顶出机构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例的目的,不是旨在限制本技术。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及/或”包括一个或多个相关的所列项目的任意的和所有的组合。实施例1请结合参阅图1~5,本实施例公开一种前模顶出机构1000,包括顶针板0100、复数个顶针0200、拉结件0300与离合驱动件0400,借助开模力而于开模时同步实现注塑产品自前模的脱离,简化结构并保证同步性。首先说明的是,模具一般由前模与后模组成,二者拼接而成模具型腔。当模具沿分模线开模时,模具一部保持固定不动而作为前模,另一部则远离前模运动而成为后模。其中,前模通常包括前模板2000与前模芯,后模通常包括后模板3000与后模芯。前模板2000安装于注塑机的静止端,前模芯安装于前模板2000上。后模板3000安装于注塑机的运动端,后模芯安装于后模板3000上。前模芯与后模芯相对合模形成所需的型腔,于型腔内注射塑胶熔体而生产得到注塑产品。开模前,注塑产品分别与前模芯、后模芯保持接触。顶针板0100是前模顶出机构1000的承载基础,用于实现其他零部件的安装并提供结构承载。示范性地,顶针板0100设置于前模板2000远离前模芯的一端。顶针板0100具有可运动地保持于顶针板0100上的接合件0140,接合件0140的运动方向与开模方向互不平行。接合件0140通过自身的运动而实现与拉结件0300的接合/分离,从而实现顶针板0100与后模板3000的适时接合/分离。示范性地,接合件0140的运动方向与开模方向垂直。示范性地,接合件0140面向前模板2000的一侧具有斜导向面0141,斜导向面0141与开模方向具有锐角夹角。示范性地,接合件0140具有配合凹槽0142,拉结件0300可滑动地贯穿或脱离配合凹槽01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前模顶出机构,其特征在于,包括:顶针板,具有可运动地保持于所述顶针板上的接合件,所述接合件的运动方向与开模方向互不平行;复数个顶针,设置于所述顶针板面向前模板的一侧表面;拉结件,一端固定于后模板上,另一端可分离地连接于所述接合件;离合驱动件,固定于前模板上,用于在顶出行程末端驱动所述接合件运动脱离所述拉结件。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前模顶出机构,其特征在于,包括:顶针板,具有可运动地保持于所述顶针板上的接合件,所述接合件的运动方向与开模方向互不平行;复数个顶针,设置于所述顶针板面向前模板的一侧表面;拉结件,一端固定于后模板上,另一端可分离地连接于所述接合件;离合驱动件,固定于前模板上,用于在顶出行程末端驱动所述接合件运动脱离所述拉结件。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前模顶出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拉结件接近所述接合件的一端具有钩接凸缘,所述钩接凸缘用于与所述接合件实现钩接。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前模顶出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顶针板具有滑动座,所述接合件可滑动地保持于所述滑动座上而实现与所述拉结件的连接或分离。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前模顶出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接合件与所述滑动座之间通过弹性元件连接。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前模顶出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滑动座具有滑动导向部,所述滑动导向部与所述开模方向互不平行,所述接合件可滑动伸缩...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胡作寰董强袁林刘鑫杜二峰段志平
申请(专利权)人:深圳市银宝山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