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型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1617833 阅读:19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7-17 08:15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能够实现小型化的成型装置。成型装置(10)使金属管材料(14)在彼此成对的模具即上型(12)与下型(11)之间加热膨胀从而成型出金属管,该成型装置具备:上侧电极(17、18)以及下侧电极(17、18),其分别从上下方向夹住金属管材料(14)的两侧端部并且用于对金属管材料(14)进行加热;以及母线(52),其与下侧电极(17、18)连接并且用于供给来自电源(51)的电力。所述成型装置不需要与上侧电极(17、18)连接的母线(52),能够减少整个该母线所占区域,从而能够实现成型装置(10)的小型化。

Molding device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成型装置本申请是申请日为2016年03月25日、申请号为201680018282.5、名称为“成型装置”的国际专利技术专利申请的分案申请。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成型装置。
技术介绍
以往,作为成型出具有管部以及凸缘部的金属管的成型装置,例如已知有专利文献1所示的成型装置。该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成型装置具备:彼此成对的上型及下型;向保持于上型与下型之间且被加热的金属管材料内供给气体的气体供给部。通过使上述上型及下型合拢,形成成型出管部的第1型腔部(主型腔)以及与第1型腔部连通且成型出凸缘部的第2型腔部(副型腔)。而且,在该成型装置中,使模具闭模的同时向金属管材料内供给气体而使该金属管材料膨胀,由此,能够同时成型上述管部和上述凸缘部。以往技术文献专利文献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2-000654号公报
技术实现思路
专利技术要解决的技术课题在上述成型装置中,通过从上下方向保持金属管材料的两侧端部的电极,对该金属管材料进行通电加热。该电极分别以能够沿着上下方向移动的方式配置于上型的端部旁以及下型的端部旁。一侧的上下电极分别与电源的正极连接,另一侧的上下电极分别与电源的负极连接。在该情况下,连接电极与电源的母线追随对金属管材料进行成型时的模具以及电极的上下移动而移动。因此,在成型装置中,需要确保各个母线能够移动的区域,这会导致该成型装置的大型化。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实现小型化的成型装置。用于解决技术课题的方案本专利技术的一种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成型装置使金属管材料在彼此成对的模具即上型与下型之间加热膨胀从而成型出金属管,该成型装置具备:上侧电极以及下侧电极,所述上侧电极以及下侧电极分别从上下方向夹住金属管材料的两侧端部并且用于对金属管材料进行加热;以及母线,其仅与上侧电极及下侧电极中的任意一侧电极连接并且用于供给来自电源的电力。根据这种成型装置,母线仅与上侧电极及下侧电极中的任意一侧电极连接。由此,不需要与上侧电极及下侧电极中的另一侧电极连接的母线,能够减少整个母线所占区域,从而能够实现成型装置的小型化。在此,上述成型装置还可以具备驱动机构,该驱动机构使上型以及下型中的至少一个朝向模具彼此合拢的方向移动,移动的模具侧的电极可以与该模具的移动一同移动,母线仅与上型及下型中的被驱动机构驱动而移动的移动量更小的模具侧的电极连接。如此,母线仅与移动量更小(包括移动量为0的情况)的模具侧的电极连接,因此,该母线的移动区域变得更小,能够使成型装置进一步小型化。并且,母线可以仅与下侧电极连接。此时,与上侧电极连接时相比,母线的连接位置变低,因此能够减小母线的专用区域。并且,能够将大部分母线铺设在地面,因此能够抑制成型装置中的漏电,能够提高安全性。并且,母线可以布设在成型装置的背面侧。此时,在进行向成型装置内插入金属管材料以及从成型装置中回收已成型的金属管等作业时,母线不会成为障碍物。而且,还能够尽可能降低母线与其他物体接触的可能性。并且,在上侧电极以及下侧电极分别从上下方向夹住金属管材料的两侧端部的情况下,上侧电极的下表面与下侧电极的上表面可以彼此接触。此时,在分别从上下方向夹住金属管材料的两侧端部的情况下,从母线供给过来的电力从下侧电极及上侧电极中的一侧电极直接供给至另一侧电极,因此能够均匀地加热该金属管材料而不会产生热不均。专利技术效果根据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能够实现小型化的成型装置。附图说明图1是成型装置的概略结构图。图2是电极周边的放大图,其中,(a)是表示电极保持金属管材料的状态的图,(b)是表示密封部件与电极抵接的状态的图,(c)是电极的主视图。图3是表示成型装置的加热机构的配置的俯视概略图。图4是表示使用成型装置进行的制造工序的图,其中,(a)是表示将金属管材料放置于模具内的状态的图,(b)是表示金属管材料被电极保持的状态的图。图5是表示使用成型装置进行的吹塑成型工序的概要及其后的流程的图。图6是沿图1的Ⅵ-Ⅵ线剖切的吹塑成型模具闭模后的状态的剖视图,其中,(a)是供给气体之前的图,(b)是供给气体时的图。具体实施方式以下,参考附图对本专利技术的成型装置的优选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另外,各附图中,对同一部分或相应部分标注同一符号,并省略重复说明。<成型装置的结构>图1是成型装置的概略结构图。如图1所示,成型出金属管P(参考图6中(b))的成型装置10具备:由上型12以及下型11构成的吹塑成型模具13;使上型12以及下型11中的至少一个移动的驱动机构80;在上型12与下型11之间保持金属管材料14的管保持机构30;对被管保持机构30保持的金属管材料14进行通电而对金属管材料14进行加热的加热机构50;用于向保持于上型12与下型11之间并被加热的金属管材料14内供给高压气体(气体)的气体供给部60;用于向被管保持机构30保持的金属管材料14内供给来自气体供给部60的气体的一对气体供给机构40、40;以及强制性地对吹塑成型模具13进行水冷的水循环机构72。并且,成型装置10还具备分别控制上述驱动机构80的驱动、上述管保持机构30的驱动、上述加热机构50的驱动以及上述气体供给部60的气体供给的控制部70。作为吹塑成型模具13的一侧模具的下型11固定于基座15。下型11由较大的钢铁制块构成,并且在下型11的上表面具备矩形的型腔(凹部)16。在下型11形成有冷却水通道19,在该下型11的大致中央具备从下方插入的热电偶21。该热电偶21被弹簧22支承为上下移动自如。而且,在下型11的左右端(图1中的左右端)附近设置有空间11a。在该空间11a内以能够上下进退移动的方式配置有管保持机构30的可动部(即,后述的电极17、18(下侧电极)等)。在下型11与下侧电极17之间、下侧电极17的下部、下型11与下侧电极18之间、下侧电极18的下部,分别设置有用于防止通电的绝缘件91。各个绝缘件91固定于进退杆95,该进退杆95为用于使构成管保持机构30的下侧电极17、18等上下移动的致动器的可动部。具有该进退杆95的致动器的固定部与下型11一同保持于基座15侧。作为吹塑成型模具13的另一侧模具的上型12固定于构成驱动机构80的后述的滑动件81。上型12由较大的钢铁制块构成,在该上型12的内部形成有冷却水通道25,并且在该上型12的下表面具备矩形的型腔(凹部)24。该型腔24设置于与下型11的型腔16对置的位置。与下型11相同,在上型12的左右端(图1中的左右端)附近也设置有空间12a。在该空间12a内以能够上下进退移动的方式配置有管保持机构30的可动部(即,后述的电极17、18(上侧电极)等)。在上型12与上侧电极17之间、上侧电极17的上部、上型12与上侧电极18之间、上侧电极18的上部,分别设置有用于防止通电的绝缘件101。各个绝缘件101固定于进退杆96,该进退杆96为用于使构成管保持机构30的上侧电极17、18等上下移动的致动器的可动部。具有该进退杆96的致动器的固定部与上型12一同保持于驱动机构80的滑动件81侧。在管保持机构30的右侧部分,在电极18及电极18的彼此对置的面分别形成有与金属管材料14的外周面形状相对应的半圆弧状的凹槽18a(参考图2中(c)),金属管材料14恰好能够嵌入并载置于该凹槽18a的部分。在管保持机构30的右侧部分,与上述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成型装置,其使金属管材料加热膨胀从而成型出金属管,所述成型装置的特征在于,具备:彼此对置的电极,所述彼此对置的电极将所述金属管材料的两侧端部夹在其彼此之间并且对所述金属管材料进行加热;导体,其仅与所述彼此对置的电极中的任意一个电极连接并且用于供给来自电源的电力;以及驱动机构,使所述彼此对置的电极中的至少一个电极移动,所述导体仅与所述彼此对置的电极中的被所述驱动机构驱动而移动的移动量更小的一侧的电极连接。

【技术特征摘要】
2015.03.31 JP 2015-0708451.一种成型装置,其使金属管材料加热膨胀从而成型出金属管,所述成型装置的特征在于,具备:彼此对置的电极,所述彼此对置的电极将所述金属管材料的两侧端部夹在其彼此之间并且对所述金属管材料进行加热;导体,其仅与所述彼此对置的电极中的任意一个电极连接并且用于供给来自电源的电力;以及驱动机构,使所述彼此对置的电极中的至少一个电极移动,所述导体仅与所述彼此对置的电极中的被所述驱动机构驱动而移动的移动量更小的一侧的电极连接。2.一种成型装置,其使金属管材料加热膨胀从而成型出金属管,所述成型装置的特征在于,具备:上侧电极以及下侧电极,所述上侧电极以及下侧电极分别从上侧及下侧将所述金属管材料的两侧端部夹在其彼此之间并且对所述金属管材料进行加热;以及导体...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杂贺雅之石塚正之上野纪条
申请(专利权)人:住友重机械工业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日本,JP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