磨煤机入口冷热风混合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1617517 阅读:42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7-17 08:12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磨煤机入口冷热风混合装置,技术方案是,包括一次热风管路和一次冷风管路,一次热风管路包括水平段管路和呈向下伸出状连接在水平段管路末端的竖直段管路,所述水平段管路与竖直段管路的截面均为矩形,一次冷风管路包括相连通的冷风母管和冷风支管,竖直段管路的两侧分别开有内外贯通的冷风喷射口,冷风支管有两个,分别呈水平状设置在水平段管路的两侧同时冷风支管的中心线与水平段管路的中心线的夹角α为25‑35°,本发明专利技术保证了磨煤机入口风量和温度检测的准确度从而对冷、热风调门开度的准确调节,使用方便,效果好,实用性强,解决了温度分布不均会造成对风量控制造成影响。

Cold and Hot Air Mixing Device at the Entrance of Coal Mill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磨煤机入口冷热风混合装置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磨煤机入口冷热风混合装置。
技术介绍
在燃煤电厂锅炉中,主要燃料为煤,由磨煤机将原煤磨成煤粉后送入炉膛,进行燃烧。一次风的主要作用是对煤进行干燥以及输送的作用,温度分布不均会造成对风量控制造成影响,随着自动化程度的提高,目前磨煤机运行均为自动运行,这就对测点的要求相对提高了,冷风的调门开度根据磨煤机入口温度进行自动调节,热风的调门开度根据磨煤机入口风量的设定进行调节,磨煤机入口的管路包括一次热风管路和一次冷风管路,一次热风管路包括依次相连水平段管路和竖直段管路,一次冷风管路与一次热风管路的水平段管路垂直相连,冷风直接垂直吹入一次热风管路,由于风压作用,靠近冷风管道出口的地方冷风与热风混合,在热风风压的作用下,冷、热风还未混合均匀就随着热风前行,冷风无法到达远离冷风管道出口的位置,导致冷风出口远端没有冷风到达,整个管路冷热不均,混合不均的混合风最终通过连接在竖直段管路下端的风管进入磨煤机,这就导致磨煤机入口管路上的温度测点采集的温度不准确,波动大,无法准确调节冷风的调门开度,形成恶性循环,同时一次热风管路水平段管路和竖直段管路连接处的混合风由于经过转弯换向,容易产生涡流,涡流会直接影响此处的动压,以及流速,造成风量测量装置无法对该处的风量进行测量计算。因此,其改进和创新势在必行。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上述情况,为克服现有技术之缺陷,本专利技术之目的就是提供一种磨煤机入口冷热风混合装置,可有效解决磨煤机入口冷热风混合的问题。本专利技术解决的技术方案是,一种磨煤机入口冷热风混合装置,包括一次热风管路和一次冷风管路,一次热风管路包括水平段管路和呈向下伸出状连接在水平段管路末端的竖直段管路,所述水平段管路与竖直段管路的截面均为矩形,一次冷风管路包括相连通的冷风母管和冷风支管,竖直段管路的两侧分别开有内外贯通的冷风喷射口,冷风支管有两个,分别呈水平状设置在水平段管路的两侧同时冷风支管的中心线与水平段管路的中心线的夹角α为25-35°,两冷风支管的出风端分别与对应侧的冷风喷射口相连通,水平段管路与竖直段管路内腔连接处设置有弧形的导流板,导流板下方的竖直段管路上设置有用于消除涡流的整流格栅。冷风顺着冷风支管吹入一次热风管路水平段管路,冷风吹入的方向与热风输送方向的夹角为25-35°,在热风风压的作用下,冷风由25-35°夹角的方向逐步转变为与热风同向,两侧的冷风分别覆盖一次热风管路水平段管路的左右两侧的内腔,在这个冷风风向转变的过程中,两侧的冷风基本覆盖水平段管路内腔的全断面,从而使冷风进入后与热风混合均匀且混合后形成一个向前的输送的趋势,冷、热风均匀混合。所述的冷风喷射口为矩形,冷风喷射口上沿与水平段管路内腔上沿的间距小于水平段管路内腔高度的十分之一,冷风喷射口下沿与水平段管路内腔下沿的间距小于水平段管路内腔高度的十分之一。所述冷风支管与过渡段相连一端的内腔设置有第一分流板,过渡段内设置有与第一分流板相连的第二分流板,第一分流板与第二分流板数量相等且一一对应,相连的第一分流板和第二分流板将与过渡段相连一端的冷风支管内腔以及过渡段隔置成多个相互不导通的分流通道。本专利技术结构新颖独特,通过在一次热风管路水平段管路两侧增设基本覆盖其内腔高度范围的冷风喷射口,同时两侧的冷风喷射口均连接有与水平段管路中心线呈25-35°夹角的冷风支管,使冷风吹入一次热风管路的夹角为25-35°,两侧的冷风进入后基本覆盖水平段管路内腔的全断面,从而使冷风进入后与热风混合均匀且混合后形成一个向前的输送的趋势,冷、热风均匀混合,在竖直段管路增加了整流格栅,有效消除了涡流,从而提高了风量测量装置采集风量的准确性,保证系统安全稳定的运行,有效改善风温分布不均以及风量测点不准等问题,保证了磨煤机入口风量和温度检测的准确度从而对冷、热风调门开度的准确调节,使用方便,效果好,实用性强,解决了温度分布不均会造成对风量控制造成影响,是磨煤机入口冷热风混合装置上的创新,有良好的社会和经济效益。附图说明图1为本专利技术的主视图。图2为本专利技术的剖面主视图。图3为本专利技术的剖面俯视图。图4为本专利技术冷风支管和过渡段的剖视图。图5为本专利技术冷风支管的剖视图。图6为本专利技术冷风支管和过渡段的结构示意图。图7为本专利技术一次热风管路的水平段管路的剖视图。图8为本专利技术整流格栅的俯视图。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附图对本专利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说明。由图1-8给出,本专利技术包括一次热风管路和一次冷风管路,一次热风管路包括水平段管路1和呈向下伸出状连接在水平段管路末端的竖直段管路2,所述水平段管路1与竖直段管路2的截面均为矩形,一次冷风管路包括相连通的冷风母管9和冷风支管3,竖直段管路2的两侧分别开有内外贯通的冷风喷射口5,冷风支管3有两个,分别呈水平状设置在水平段管路1的两侧同时冷风支管3的中心线与水平段管路1的中心线的夹角α为25-35°,两冷风支管3的出风端分别与对应侧的冷风喷射口5相连通,水平段管路1与竖直段管路2内腔连接处设置有弧形的导流板6,导流板6下方的竖直段管路2上设置有用于消除涡流的整流格栅7。为保证使用效果,所述的冷风喷射口5为矩形,冷风喷射口5上沿与水平段管路1内腔上沿的间距小于水平段管路1内腔高度的十分之一,冷风喷射口5下沿与水平段管路1内腔下沿的间距小于水平段管路1内腔高度的十分之一。所述冷风支管3的截面为圆形,冷风支管3与冷风喷射口5之间设置有过渡段4。过渡段4的中心线与冷风支管3的中心线平行,即冷风吹入一次热风管路水平段管路的方向与一次热风管路水平段管路的中心线夹角也为25-35°,热风和冷风均为一次风,风压基本相等,两侧的冷风在进入水平段管路内腔后在热风的风压下,由25-35°夹角的方向逐步转变为与热风同向,同时由于冷风喷射口5在高度方向基本覆盖水平段管路,因此在这个冷风风向转变的过程中,两侧的冷风基本覆盖水平段管路内腔的全断面,从而使冷风进入后与热风混合均匀且混合后形成一个向前的输送的趋势,冷、热风均匀混合。所述冷风支管3与过渡段4相连一端的内腔设置有第一分流板121,过渡段4内设置有与第一分流板121相连的第二分流板122,第一分流板121与第二分流板122数量相等且一一对应,相连的第一分流板121和第二分流板122将与过渡段4相连一端的冷风支管内腔以及过渡段4隔置成多个相互不导通的分流通道13。第一分流板121的两侧固定在冷风支管3的内壁上,第二分流板122的两侧固定在过渡段的内壁上。所述冷风支管3内的各个分流通道的截面面积相等;如图5所示,第一分流板有2块,2块第一分流板121将冷风支管分成上、中、下3部分,这3部分的截面面积相等,这样就可以将冷风均匀的通过分流通道导入到冷风喷射口5内,防止由直径较小的冷风支管过渡到一个宽度和高度较大的冷风喷射口后风量分布不均,若不进行分流,在风压作用下,冷风会仅从冷风喷射口的中心进入一次热风管路,导致水平段管路上部和下部无法进行冷热风混合。分流通道的作用恰恰就是在直径较小的冷风支管内就进行均匀分流,在导流到冷风喷射口,使冷风均匀分布。所述冷风支管3的中心线与水平段管路1的中心线的夹角α为30°。所述的整流格栅7是包括多个纵向隔板71和多个横向隔板72,纵向隔板之间呈相间设置且相互平行,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磨煤机入口冷热风混合装置,包括一次热风管路和一次冷风管路,一次热风管路包括水平段管路(1)和呈向下伸出状连接在水平段管路末端的竖直段管路(2),所述水平段管路(1)与竖直段管路(2)的截面均为矩形,其特征在于,一次冷风管路包括相连通的冷风母管(9)和冷风支管(3),竖直段管路(2)的两侧分别开有内外贯通的冷风喷射口(5),冷风支管(3)有两个,分别呈水平状设置在水平段管路(1)的两侧同时冷风支管(3)的中心线与水平段管路(1)的中心线的夹角α为25‑35°,两冷风支管(3)的出风端分别与对应侧的冷风喷射口(5)相连通,水平段管路(1)与竖直段管路(2)内腔连接处设置有弧形的导流板(6),导流板(6)下方的竖直段管路(2)上设置有用于消除涡流的整流格栅(7);冷风顺着冷风支管(3)吹入一次热风管路水平段管路,冷风吹入的方向与热风输送方向的夹角为25‑35°,在热风风压的作用下,冷风由25‑35°夹角的方向逐步转变为与热风同向,两侧的冷风分别覆盖一次热风管路水平段管路的左右两侧的内腔,在这个冷风风向转变的过程中,两侧的冷风基本覆盖水平段管路内腔的全断面,从而使冷风进入后与热风混合均匀且混合后形成一个向前的输送的趋势,冷、热风均匀混合。...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磨煤机入口冷热风混合装置,包括一次热风管路和一次冷风管路,一次热风管路包括水平段管路(1)和呈向下伸出状连接在水平段管路末端的竖直段管路(2),所述水平段管路(1)与竖直段管路(2)的截面均为矩形,其特征在于,一次冷风管路包括相连通的冷风母管(9)和冷风支管(3),竖直段管路(2)的两侧分别开有内外贯通的冷风喷射口(5),冷风支管(3)有两个,分别呈水平状设置在水平段管路(1)的两侧同时冷风支管(3)的中心线与水平段管路(1)的中心线的夹角α为25-35°,两冷风支管(3)的出风端分别与对应侧的冷风喷射口(5)相连通,水平段管路(1)与竖直段管路(2)内腔连接处设置有弧形的导流板(6),导流板(6)下方的竖直段管路(2)上设置有用于消除涡流的整流格栅(7);冷风顺着冷风支管(3)吹入一次热风管路水平段管路,冷风吹入的方向与热风输送方向的夹角为25-35°,在热风风压的作用下,冷风由25-35°夹角的方向逐步转变为与热风同向,两侧的冷风分别覆盖一次热风管路水平段管路的左右两侧的内腔,在这个冷风风向转变的过程中,两侧的冷风基本覆盖水平段管路内腔的全断面,从而使冷风进入后与热风混合均匀且混合后形成一个向前的输送的趋势,冷、热风均匀混合。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磨煤机入口冷热风混合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冷风喷射口(5)为矩形,冷风喷射口(5)上沿与水平段管路(1)内腔上沿的间距小于水平段管路(1)内腔高度的十分之一,冷风喷射口(5)下沿与水平段管路(1)内腔下沿的间距小于水平段管路(1)内腔高度的十分之一。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磨煤机入口冷热风混合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冷风支管(...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祝英浩王磊程金武安敬学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大唐集团科学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华中电力试验研究院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河南,4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