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硬质护岸型河岸生态构建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1615375 阅读:31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7-17 07:49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硬质护岸型河岸生态构建结构,植物床A包括:L形支架、镂空架子;镂空架子固定在L形支架上部;L形支架一端插入河底,另一端与岸埂边缘固定,镂空架子一侧面也与岸埂边缘固定;镂空架子上种植复合水生植物;植物床B上设置浮体,其一侧通过绳锚与L形支架固定,另一侧通过绳锚与河底固定,通过调节绳锚的长度能够调节植物床B悬浮于液面中的深度或沉于河底;植物床B种植沉水植物;沿河岸上边缘,种植有沿岸埂向下攀附的攀岩植物。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不破坏现有硬质护岸,保留其水利功能;不占城市紧张的土地资源,操作简单;为水生生动物提供更多的栖息环境;提升河岸带景观,提升河流水质。

A Riverbank Ecological Construction Structure with Hard Bank Protection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硬质护岸型河岸生态构建结构
本技术涉及一种针对河岸两侧生态构建结构,具体来说,是一种硬质护岸型河岸生态构建结构及构建方法。
技术介绍
随着城市的建设和发展,及人类认识上的局限性和政府管理部门间的脱节,不同部门间的侧重各有不同,人们更多的重视河流的防洪、航运等功能,多数河岸带进行了以硬质护岸型为主的岸线改造,即单纯地采用石砌护坡、高筑岸堤等形式对岸坡进行硬化处理。硬质护岸隔绝了水域与陆域生态系统联系,致使河流生态系统遭到孤立,生物多样性减少,水体自然净化能力下降,水质恶化。因此,如何在不影响河道通行的条件下,提供一种硬质护岸型河岸生态构建结构及构建方法,既达到护岸的目的又解决硬质护岸所带来的生态系统破坏、河流水质恶化等问题,成为了本领域亟待解决的技术难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硬质护岸型河岸生态构建结构及构建方法,解决硬质护岸所带来的生态系统破坏、河流水质恶化等问题,有效的增加生物多样性、构建水体生态系统,且不占地、不影响河道航运等水利功能,较好控制工程造价,不造成二次污染。本技术采取以下技术方案:一种硬质护岸型河岸生态构建结构,包括植物床A6、植物床B5;所述植物床A6包括:L形支架、镂空架子2;镂空架子2固定在L形支架上部;L形支架一端插入河底,另一端与岸埂边缘固定,镂空架子2一侧面也与岸埂边缘固定;镂空架子2的宽度小于L形支架,L形支架上端面种植沉水植物;镂空架子2上种植复合水生植物;所述植物床B5上设置浮体7,其一侧通过绳锚与L形支架固定,另一侧通过绳锚与河底固定,通过调节绳锚的长度能够调节植物床B5悬浮于液面中的深度或沉于河底;植物床B5种植沉水植物4;沿河岸上边缘,种植有沿岸埂向下攀附的攀岩植物1。进一步的,所述L形支架为不锈钢材质,一端为尖端,插入河底,另一端通过螺栓与岸埂固定。进一步的,所述岸埂的形状为直立或直线倾斜。进一步的,沉水植物用捆绑带与植物床B5固定,沉水植物为苦草、轮叶黑藻、伊乐藻、眼子菜、水兰中的一种或几种。进一步的,所述浮体7与植物床B5之间为可抽离式装配。进一步的,所述复合水生植物包括挺水、浮叶、沉水植物。进一步的,河中近所述硬质护岸型河岸生态构建结构投放水生生物,浮游动物投放密度104-105个/L;贝类投放密度2-6个/m3;鱼体投放规格10-15cm,投放密度2-4尾/m3。一种上述硬质护岸型河岸生态构建结构的构建方法,包括以下步骤:S1、选择一段硬质护岸,确定水深、基底、水质情况;通过水深确定植物床A的位置,通过基底确定植物床A插入淤泥底质厚度;通过水质确定移栽的水生植物种类;S2、选定植物;S3、植物床A固定:利用硬质护岸的在硬质护岸每隔一定距离设置植物床A,L形支架一端插入底泥,另一端利用螺栓与岸埂固定;S4、设置沉水植物床B,植物床B通过绳锚与植物床A及河底固定;植物床B具有2层种植网,2层种植网之间设置沉水植物,利用捆扎带将种植网固定,两边设置可抽离的圆柱形浮体;S5、植物床A上移栽水生植物,镂空架子利用麻袋进行外铺,倒置种植土,将水生植物移栽至植物床A上;S6、水上植物床A上方、沿河岸上边缘,种植攀岩植物;S7、沉水植物植物床B下沉,待植物长势良好、水体透明度提升,抽出浮体,将植物床B下沉一段距离,并重新通过绳锚与植物床A及河底固定;S8、投放水生生物,投放为直接投放于水体中,浮游动物投放密度104-5个/L;贝类投放密度2-6个/m3;鱼体投放规格10-15cm,投放密度2-4尾/m3;S9、待植物长势进一步良好、水体透明度进一步提升,植物床B沉入河底,利用极短绳锚将植物床B沉入河底。本技术的有益效果在于:1)不破坏现有硬质护岸,保留其水利功能,不影响河道的通行;2)不占城市紧张的土地资源,操作简单;3)植物空间配置合理,为水生生动物提供更多的栖息环境;4)提升河岸带景观,提升河流水质。5)结构简单,成本可控,植物床A和植物床B之间形成良好的衔接关系。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实施例一中,植物床B位于接近水面时的第一悬浮位置时的示意图。图2是本技术实施例一中,植物床B位于中部时的第一悬浮位置时的示意图。图3是本技术实施例一中,植物床B位于底部时的第一悬浮位置时的示意图。图4是本技术实施例二中,植物床B位于接近水面时的第一悬浮位置时的示意图。图5是植物床B的平面示意图。图6是设于植物床B上的浮体的示意图。图中,1.攀岩植物,2.镂空架子,3.复合水生植物,4.沉水植物,5.植物床B,6.植物床A,7.浮体。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技术进一步说明。实施例一:参见图1-3,5-6,一种硬质护岸型河岸生态构建结构,包括植物床A6、植物床B5;所述植物床A6包括:L形支架、镂空架子2;镂空架子2固定在L形支架上部;L形支架一端插入河底,另一端与岸埂边缘固定,镂空架子2一侧面也与岸埂边缘固定;镂空架子2的宽度小于L形支架,L形支架上端面种植沉水植物;镂空架子2上种植复合水生植物;所述植物床B5上设置浮体7,其一侧通过绳锚与L形支架固定,另一侧通过绳锚与河底固定,通过调节绳锚的长度能够调节植物床B5悬浮于液面中的深度或沉于河底;植物床B5种植沉水植物4;沿河岸上边缘,种植有沿岸埂向下攀附的攀岩植物1。在此实施例中,所述L形支架为不锈钢材质,一端为尖端,插入河底,另一端通过螺栓与岸埂固定。在此实施例中,参如图1-3所示,所述岸埂的形状为直立。在此实施例中,沉水植物用捆绑带与植物床B5固定,沉水植物为苦草、轮叶黑藻、伊乐藻、眼子菜、水兰中的一种或几种。在此实施例中,参见图5-6,所述浮体7与植物床B5之间为可抽离式装配。在此实施例中,所述复合水生植物包括挺水、浮叶、沉水植物。在此实施例中,河中近所述硬质护岸型河岸生态构建结构投放水生生物,浮游动物投放密度104-105个/L;贝类投放密度2-6个/m3;鱼体投放规格10-15cm,投放密度2-4尾/m3。本实施例构建方法依次包括以下步骤:S1.选择一段硬质护岸1。确定水深、基底、水质等情况。水深:确定植物床A的位置;基底:确定植物床A插入淤泥底质厚度;水质:确定移栽的水生植物种类。S2.选定植物(挺水、浮叶、沉水植物),尽可能选取当地物种。S3.植物床A固定。利用硬质护岸的在硬质护岸每隔一定距离设置植物床。下端插入底泥,上端利用螺丝固定。S4.设置植物床B,通过植物床A固定。2层种植网之间放置沉水植物,利用捆扎带将种植网固定,两边设置可抽离的圆柱形浮体。沉水植物:苦草、轮叶黑藻、伊乐藻、眼子菜、水兰等S5.水下植物床A上移栽水生植物(挺水、浮叶、沉水植物)。镂空架子,利用麻袋进行外铺,倒置种植土(可为生态袋),将水生植物移栽至植物床上。挺水植物:黄花鸢尾、千屈菜、水烛、梭鱼草、石菖蒲、水芹菜、香菇草等;浮叶植物:睡莲、萍蓬草、荇菜等沉水植物:苦草、狐尾藻、轮叶黑藻、伊乐藻、眼子菜等S6.水上植物床A上种植攀岩植物。攀岩植物:爬山虎、牵牛花、藤本月季、常春藤等S7.沉水植物床B下沉。待植物长势良好、水体透明度提升,抽出浮体,将沉水植物床B下沉。S8.投放水生生物,投放为直接投放于水体中,浮游动物投放密度104-5个/L;贝类投放密度2-6个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硬质护岸型河岸生态构建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植物床A(6)、植物床B(5);所述植物床A(6)包括:L形支架、镂空架子(2);镂空架子(2)固定在L形支架上部;L形支架一端插入河底,另一端与岸埂边缘固定,镂空架子(2)一侧面也与岸埂边缘固定;镂空架子(2)的宽度小于L形支架,L形支架上端面种植沉水植物;镂空架子(2)上种植复合水生植物;所述植物床B(5)上设置浮体(7),其一侧通过绳锚与L形支架固定,另一侧通过绳锚与河底固定,通过调节绳锚的长度能够调节植物床B(5)悬浮于液面中的深度或沉于河底;植物床B(5)种植沉水植物(4);沿河岸上边缘,种植有沿岸埂向下攀附的攀岩植物(1)。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硬质护岸型河岸生态构建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植物床A(6)、植物床B(5);所述植物床A(6)包括:L形支架、镂空架子(2);镂空架子(2)固定在L形支架上部;L形支架一端插入河底,另一端与岸埂边缘固定,镂空架子(2)一侧面也与岸埂边缘固定;镂空架子(2)的宽度小于L形支架,L形支架上端面种植沉水植物;镂空架子(2)上种植复合水生植物;所述植物床B(5)上设置浮体(7),其一侧通过绳锚与L形支架固定,另一侧通过绳锚与河底固定,通过调节绳锚的长度能够调节植物床B(5)悬浮于液面中的深度或沉于河底;植物床B(5)种植沉水植物(4);沿河岸上边缘,种植有沿岸埂向下攀附的攀岩植物(1)。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硬质护岸型河岸生态构建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L形支架为不锈钢材质,一端为尖端,插入河底,另一端通过螺...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金晶童新赵晓红阮冠华
申请(专利权)人:台州科技职业学院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浙江,3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