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池包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1613721 阅读:22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7-13 21:17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电池包,其包括:下框体,围成周向封闭的收容空间;电池模组,容置于收容空间;换热板,设置于所述电池模组的下方,换热板包括设有流道的流道区以及缓冲区,流道区与电池模组的底部相对以对电池模组进行加热或冷却,缓冲区位于下框体的内侧与流道区的周缘之间,换热板在缓冲区设有缓冲结构。缓冲结构能够在换热板受到外部冲击时对外部冲击进行缓冲,有效地保护换热板的流道免受损坏,提高了换热板的抗冲击强度。

Battery bag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电池包
本技术涉及电池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电池包。
技术介绍
目前在新能源汽车行业越来越多电池包设计开始采用集成式换热板方案,该方案的电池包的下箱体底部即为一整块换热板,在为电池系统提供冷却/加热的同时,既作为下箱体结构的一部分且还起到密封的作用。然而,由于换热板厚度较薄,在遭遇冲击、挤压时容易变形甚至破损,影响换热板的性能,存在安全隐患。目前常见的解决办法是通过增加换热板周围部件(如箱体)的结构强度,使冲击、挤压的能量尽量少地传递到换热板上。然而采用这种方法时一旦周围部件发生失效,换热板本身不具备高的结构强度,将难以抵抗冲击。
技术实现思路
鉴于
技术介绍
中存在的问题,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电池包,其能够在换热板受到外部冲击时对外部冲击进行缓冲以保护换热板的流道免受损坏,提高换热板的抗冲击强度。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了一种电池包,其包括:下框体,围成周向封闭的收容空间;电池模组,容置于收容空间;换热板,设置于所述电池模组的下方,换热板包括设有流道的流道区以及缓冲区,流道区与电池模组的底部相对以对电池模组进行加热或冷却,缓冲区位于下框体的内侧与流道区的周缘之间,换热板在缓冲区设有缓冲结构。在一实施例中,换热板包括在高度方向布置的第一板和第二板,第一板相对第二板更靠近电池模组设置,第一板包括位于流道区的第一流道区部以及位于缓冲区的第一缓冲区部,第二板包括位于流道区的第二流道区部以及位于缓冲区的第二缓冲区部,设有流道的流道区由第一流道区部和第二流道区部形成;第一缓冲区部和第二缓冲区部中的至少一个设有作为缓冲结构的鼓筋,鼓筋从高度方向的一侧凹入并向另一侧突出且沿流道区的周缘延伸。在一实施例中,第一缓冲区部和第二缓冲区部中的一者为平板,另一者设有作为缓冲结构的鼓筋,鼓筋从面向平板的一侧凹入并向另一侧突出。在一实施例中,第一缓冲区部和第二缓冲区部均设有作为缓冲结构的鼓筋。在一实施例中,第一缓冲区部的鼓筋与第二缓冲区部的鼓筋朝向同一方向突出并重叠在一起。在一实施例中,第一缓冲区部具有多个间隔设置的鼓筋且相邻两个鼓筋朝向相反的方向突出;第二缓冲区部具有多个间隔设置的鼓筋且相邻两个鼓筋朝向相反的方向突出。在一实施例中,第一缓冲区部的鼓筋与第二缓冲区部的鼓筋相对设置且朝向不同的方向突出。在一实施例中,第一缓冲区部的鼓筋和第一缓冲区部的鼓筋在高度方向上正对。在一实施例中,鼓筋围绕流道区的整个周缘延伸。在一实施例中,下框体形成的收容空间在高度方向具有开口;换热板还包括安装区,安装区位于缓冲区的外侧;换热板的安装区固定于下框体的下方以封闭收容空间下侧的开口。本技术的有益效果如下:缓冲结构在换热板受到外部冲击时对外部冲击进行了缓冲,有效地保护换热板的流道免受损坏,提高了换热板的抗冲击强度。附图说明图1根据本技术的电池包的分解图。图2是图1的组装图,其中以仰视的角度示出。图3是沿图2中的A-A线剖开的局部视图。图4是图1中的换热板的立体图。图5是图4所示的换热板的第一实施例的截面图。图6是图5的局部视图。图7是换热板的与图6类似的第二实施例的局部视图。图8是换热板的与图6类似的第三实施例的局部视图。图9是换热板的与图6类似的第四实施例的局部视图。图10是换热板的与图6类似的第五实施例的局部视图。图11是换热板的与图6类似的第六实施例的局部视图。其中,附图标记说明如下:1下框体332第一缓冲区部11收容空间333第一安装区部2电池模组34第二板3换热板341第二流道区部31流道区342第二缓冲区部311流道343第二安装区部32缓冲区35鼓筋33第一板36安装区331第一流道区部H高度方向具体实施方式附图示出本技术的实施例,且将理解的是,所公开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的示例,本技术可以以各种形式实施,因此,本文公开的具体细节不应被解释为限制,而是仅作为权利要求的基础且作为表示性的基础用于教导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以各种方式实施本技术。此外,诸如长度方向、高度方向和宽度方向等用于说明本实施例中的电池包的各构件的操作和构造的指示方向的表述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的,且尽管当电池包的各构件处于图中所示的位置时这些指示是恰当的,但是当这些位置改变时,这些方向应有不同的解释,以对应所述改变。图1是根据本技术的电池包的分解图。图2是图1的组装图,其中以仰视的角度示出。图3是沿图2中的A-A线剖开的局部视图。根据本技术的电池包包括:下框体1,围成周向封闭的收容空间11;电池模组2,容置于收容空间11;换热板3,设置于所述电池模组2的下方。下框体1形成的收容空间11在高度方向H具有开口。换热板3固定于下框体1的下方以封闭收容空间11下侧的开口。换热板3包括设有流道311的流道区31和缓冲区32。换热板3还包括安装区36。流道区31与电池模组2的底部相对以对电池模组2进行加热或冷却,缓冲区32位于下框体1的内侧与流道区31的周缘之间,安装区36位于缓冲区32的外侧,且换热板3的安装区36固定于下框体1。换热板3的安装区36可通过结构胶固定于下框体1。当然还可以在安装区36设置安装孔并经由螺钉等固定件机械安装于下框体1。图4是图1中的换热板的立体图。换热板3包括在高度方向H布置的第一板33和第二板34,第一板33相对第二板34更靠近电池模组2设置,换热板3在缓冲区32设有缓冲结构。缓冲结构设置成鼓筋35的形式。当换热板3在受到来自下框体1的冲击、挤压时,换热板3的设置于流道区31外周缘的缓冲结构能够对外部冲击、挤压进行缓冲,吸收冲击力或挤压力,阻断冲击力或挤压力向内传递给流道区31,进而保护了换热板3的流道311免受损坏,有效地提高了换热板3的强度。图5是图4所示的换热板的第一实施例的截面图。第一板33包括位于流道区31的第一流道区部331以及位于缓冲区32的第一缓冲区部332;第一板33还包括位于第一缓冲区部332外的第一安装区部333。第二板34包括位于流道区31的第二流道区部341以及位于缓冲区32的第二缓冲区部342,第二板34还包括位于第二缓冲区部342外的第二安装区部343。设有流道311的流道区31由第一流道区部331和第二流道区部341形成,第一安装区部333和第二安装区部343在高度方向H上重叠并固定于下框体1的下方。在图中,第一流道区部331为平板状,第二流道区部341设置成波纹状,且波纹的在波峰处与平板状的第一流道区部331固定连接,在波谷处与第一流道区部331间隔开,从而第一流道区部331与第二流道区部341一起形成多条间隔开的流道311。此外,平板状的第一流道区部331能够增大与下文所述的电池模组6的底面的接触面积,并保证与电池模组6的底面良好的接触传热,提高电池模组6的换热效果。当然,流道区31的流道设计形式并不限于本文所述的方式,还可以采用其它的流道形式,而本文的缓冲结构同样适用于保护其它类型的流道免受破坏。第一缓冲区部332和第二缓冲区部342中的至少一个设有作为缓冲结构的鼓筋35,鼓筋35从高度方向H的一侧凹入并向另一侧突出且围绕流道区31的周缘延伸。根据缓冲区32的缓冲结构的不同设计形式,对应地可以形成多种换热板3。即换热板3的第一缓冲区部332可以设有作为缓冲结构的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电池包,其特征在于,包括:下框体(1),围成周向封闭的收容空间(11);电池模组(2),容置于收容空间(11);换热板(3),设置于所述电池模组(2)的下方,换热板(3)包括设有流道(311)的流道区(31)以及缓冲区(32),流道区(31)与电池模组(2)的底部相对以对电池模组(2)进行加热或冷却,缓冲区(32)位于下框体(1)的内侧与流道区(31)的周缘之间,换热板(3)在缓冲区(32)设有缓冲结构。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电池包,其特征在于,包括:下框体(1),围成周向封闭的收容空间(11);电池模组(2),容置于收容空间(11);换热板(3),设置于所述电池模组(2)的下方,换热板(3)包括设有流道(311)的流道区(31)以及缓冲区(32),流道区(31)与电池模组(2)的底部相对以对电池模组(2)进行加热或冷却,缓冲区(32)位于下框体(1)的内侧与流道区(31)的周缘之间,换热板(3)在缓冲区(32)设有缓冲结构。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池包,其特征在于,换热板(3)包括在高度方向(H)布置的第一板(33)和第二板(34),第一板(33)相对第二板(34)更靠近电池模组(2)设置,第一板(33)包括位于流道区(31)的第一流道区部(331)以及位于缓冲区(32)的第一缓冲区部(332),第二板(34)包括位于流道区(31)的第二流道区部(341)以及位于缓冲区(32)的第二缓冲区部(342),设有流道(311)的流道区(31)由第一流道区部(331)和第二流道区部(341)形成;第一缓冲区部(332)和第二缓冲区部(342)中的至少一个设有作为缓冲结构的鼓筋(35),鼓筋(35)从高度方向(H)的一侧凹入并向另一侧突出且沿流道区(31)的周缘延伸。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池包,其特征在于,第一缓冲区部(332)和第二缓冲区部(342)中的一者为平板,另一者设有作为缓冲结构的鼓筋(3...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谷燕龙李佳林吴自强
申请(专利权)人:宁德时代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福建,35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