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环列扣合式扇叶的风扇转子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1606029 阅读:102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7-13 18:23
一种具环列扣合式扇叶的风扇转子,包括一轮毂以及一环设固定于该轮毂的扇叶轮,该扇叶轮由数个环列扣合的扇叶所组成,其中每一扇叶相对于该轮毂呈辐射状向外延伸,且每一扇叶依其功能区分为一导流部、一连结部以及两卡扣部,其中所述连结部延伸自所述导流部,且两卡扣部分别设置于连结部上,数个扇叶上的两卡扣部依序互相扣合,而组设成扇叶轮,且两两相邻的扇叶间因两卡扣部与相邻连接部的顶抵角度而形成有一外扩夹角。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可利用冲压方式成型,减少模具成本;扇叶轮的结构强度较高;还可调整两两相邻扇叶间的角度值,而可依实际的导流需求改变扇叶轮上扇叶的数量。

Fan Rotor with Annular Closed Fan Blades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具环列扣合式扇叶的风扇转子
本技术涉及一种风扇转子,特别是指一种具环列扣合式扇叶的风扇转子的创新结构。
技术介绍
一般规格的风扇转子,因其各部位壁厚足够,故所向外延伸成型的叶片相对而言具有较佳强度而符合运作的需求。然而,随着目前计算机、电子装置的轻薄短小化设计发展趋势,使得所采用的散热风扇转子的规格必须随之薄形化应对,如此一来,因为原本风扇转子的一体成型式叶片多数采用塑料挤出成型,其最小壁厚相当有限(须大于0.3mm,因有挤出成型模具脱模角度及塑料于模内流动性的考虑因素),因此薄形化有其困难之处。有鉴于此,后续遂有相关业界研发出各式其叶片部份采用金属片构成且与轮毂一体成型的风扇转子形态,其由周边曲折形成有间隔叶片的数片金属片所构成,各金属片的叶片相互错置以形成足够的叶片数量。但是,综观目前现有风扇转子的结构形态,仍旧存在一些问题与缺弊,而其问题点通常出现在各叶片与轮毂之间相连结处,此部位往往因为金属薄片的支撑强度不足而容易出现形变偏位等不良现象,从而影响风扇转子的效能及质量,且不利于风扇转子薄形化的实现。再者,前述金属叶片与轮毂一体成型的风扇转子,因一体成型的制程,导致成型的叶片在数量受到先天上的限制,往往需要多层半成品互相交错堆栈才能达到预期的叶片数量,无法将金属板材做最有效的利用,且无助于结构强度。因此,针对上述现有散热风扇转子结构所存在的问题,如何开发一种更具理想实用性的创新结构,实为用户所企盼,亦为相关业者须努力研发突破的目标及方向。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具环列扣合式扇叶的风扇转子。为达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具环列扣合式扇叶的风扇转子;包括一轮毂以及一环设固定于该轮毂的扇叶轮,该扇叶轮由数个环列扣合的扇叶所组成,其中每一扇叶相对于所述轮毂呈辐射状向外延伸,且每一扇叶包括:一导流部;一连结部,该连结部延伸自所述导流部;以及两卡扣部,两所述卡扣部分别设置于所述连结部上,数个扇叶上的两卡扣部依序互相扣合,而组设成所述扇叶轮,且两两相邻的扇叶间因两卡扣部与相邻连接部的顶抵角度而形成有一外扩夹角。上述技术方案中的有关内容解释如下:1.上述方案中,每一卡扣部的前缘伸设有一插接段,且每一卡扣部的根部形成有一容置部,所述插接段与所述容置部互相对应,且插接段插置定位于前一扇叶一相对应的容置部中。2.上述方案中,所述插接段相对应容置部间具有一安装角度,令相邻扇叶组合后形成所述外扩夹角。3.上述方案中,每一插接段上形成有一卡孔,且所述连结部的两侧分别设置有一延伸进入一相对应容置部中的凸部,该凸部插置于后一扇叶一相对应插接段的卡孔中。4.上述方案中,所述连结部靠近导流部的两侧分别伸设有一顶抵片,每一顶抵片的端部顶抵于前一扇叶的连结部,利用所述顶抵片的延伸长度控制两相邻扇叶所形成外扩夹角的角度值。5.上述方案中,所述容置部形成于所述顶抵片与所述插接段间,且插接段卡制于前一扇叶一相对应的容置部中。6.上述方案中,所述卡扣部包含有一连设于所述连接部的翼片,该翼片的端缘与所述连结部间形成有一夹角,且翼片的端缘顶抵于相邻扇叶的连结部,以稳固两相邻扇叶间的外扩夹角。7.上述方案中,所述轮毂为一圆形扁平状的结构体,其利用一结合介质与所述扇叶轮互相结合,所述结合介质为挤出成型的塑料材料或黏胶。8.上述方案中,所述轮毂为一圆形扁平状的结构体并环设有一凸缘,该凸缘与每一扇叶的连结部互相搭接,所述凸缘与扇叶的连结部互相固接的方式为激光焊接或锡焊。9.上述方案中,所述轮毂为一圆形扁平状的结构体并向外伸设有数个凸肋,该数个凸肋与相对应扇叶的连接部互相固接,该数个凸肋与相对应扇叶的连接部互相固接的方式为激光焊接或锡焊。本技术的工作原理及优点如下:本技术一种具环列扣合式扇叶的风扇转子,其优点包括:1、将每一扇叶模块化处理,且可利用冲压方式成型,减少模具成本。2、所有扇叶的卡扣部依序首尾相接,并局部互相迭合,可强化扇叶轮的结构强度。3、利用翼片的端缘与连结部间的角度关系,可调整两两相邻扇叶间的角度值,而可依实际的导流需求改变扇叶轮上扇叶的数量。附图说明附图1为本技术的立体外观图;附图2为本技术扇叶的第一较佳实施例的组合示意图;附图2A为本技术第一较佳实施例翼片端缘与连结部角度关系的示意图;附图3为本技术扇叶第一较佳实施例的立体外观图;附图4为本技术扇叶第二较佳实施例的组合示意图;附图4A为本技术第二较佳实施例翼片端缘与连结部角度关系的示意图;附图5为本技术扇叶第二较佳实施例的立体外观图;附图6为本技术轮毂第一较佳实施例的立体外观图;附图7为本技术图6中的轮毂与扇叶结合后的剖视图;附图8为本技术轮毂第二较佳实施例的立体外观图;附图9为本技术图8中的轮毂与扇叶结合后的剖视图;附图10为本技术轮毂第三较佳实施例的立体外观图;附图11为本技术图10中的轮毂与扇叶结合后的剖视图。以上附图中:10.轮毂;10A.轮毂;10B.轮毂;11.凸肋;12.凸缘;20.扇叶轮;30.扇叶;30A.扇叶;31.导流部;31A.导流部;32.连结部;32A.连结部;33.卡扣部;33A.卡扣部;34.插接段;34A.插接段;35.容置部;35A.容置部;36.卡孔;37.凸部;38.翼片;38A.翼片;39A.顶抵片;θ.外扩夹角;θ1.夹角;θ2.夹角。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技术作进一步描述:实施例:请参阅图1~3所示,为本技术具环列扣合式扇叶的风扇转子的第一较佳实施例,但此实施例仅供说明之用,在专利申请上并不受此结构的限制。所述具环列扣合式扇叶的风扇转子,包括一轮毂10以及一环设固定于该轮毂10的扇叶轮20,该扇叶轮20由数个环列扣合的扇叶30所组成,其中每一扇叶30相对于轮毂10呈辐射状向外延伸,且每一扇叶30依其功能区分为一导流部31、一连结部32以及两卡扣部33,其中连结部32延伸自导流部31,且两卡扣部33分别设置于连结部32上,数个扇叶30上的两卡扣部33依序互相扣合,而组设成该扇叶轮20,且两两相邻的扇叶30间因两卡扣部33与相邻连接部32的顶抵角度而形成有一外扩夹角θ。每一卡扣部33的前缘伸设有一插接段34,且每一卡扣部33的根部形成有一容置部35,插接段34与容置部35互相对应,且插接段34插置定位于前一扇叶30一相对应的容置部35中。插接段34与相对应容置部35间具有一安装角度,令相邻扇叶30组合后形成该外扩夹角θ。每一插接段34上形成有一卡孔36,且连结部32的两侧分别设置有一延伸进入一相对应容置部35中凸部37,该凸部37插置于后一扇叶30一相对应插接段34的卡孔36中。每一卡扣部33包含有一连设于连接部32的翼片38,又如图2A所示,翼片38的端缘与连结部32间形成有一夹角θ1,且翼片38的端缘顶抵于相邻扇叶30的连结部32,以稳固两相邻扇叶30间的外扩夹角θ。请参阅图6、7所示,轮毂10为一圆形扁平状的结构体,其利用一结合介质与扇叶轮20互相结合,其中该结合介质可为挤出成型的塑料材料或是黏胶。请参阅图8、9所示,轮毂10A向外伸设有数个凸肋11,凸肋11与相对应扇叶30的连接部32以激光焊接或锡焊的方式互相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具环列扣合式扇叶的风扇转子,其特征在于:包括一轮毂以及一环设固定于该轮毂的扇叶轮,该扇叶轮由数个环列扣合的扇叶所组成,其中每一扇叶相对于所述轮毂呈辐射状向外延伸,且每一扇叶包括:一导流部;一连结部,该连结部延伸自所述导流部;以及两卡扣部,两所述卡扣部分别设置于所述连结部上,数个扇叶上的两卡扣部依序互相扣合,而组设成所述扇叶轮,且两两相邻的扇叶间因两卡扣部与相邻连接部的顶抵角度而形成有一外扩夹角。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具环列扣合式扇叶的风扇转子,其特征在于:包括一轮毂以及一环设固定于该轮毂的扇叶轮,该扇叶轮由数个环列扣合的扇叶所组成,其中每一扇叶相对于所述轮毂呈辐射状向外延伸,且每一扇叶包括:一导流部;一连结部,该连结部延伸自所述导流部;以及两卡扣部,两所述卡扣部分别设置于所述连结部上,数个扇叶上的两卡扣部依序互相扣合,而组设成所述扇叶轮,且两两相邻的扇叶间因两卡扣部与相邻连接部的顶抵角度而形成有一外扩夹角。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风扇转子,其特征在于:每一卡扣部的前缘伸设有一插接段,且每一卡扣部的根部形成有一容置部,所述插接段与所述容置部互相对应,且插接段插置定位于前一扇叶一相对应的容置部中。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风扇转子,其特征在于:所述插接段相对应容置部间具有一安装角度,令相邻扇叶组合后形成所述外扩夹角。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风扇转子,其特征在于:每一插接段上形成有一卡孔,且所述连结部的两侧分别设置有一延伸进入一相对应容置部中的凸部,该凸部插置于后一扇叶一相对应插接段的卡孔中。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风扇转子,其特征在于:所述连结部靠近导流部的两侧分别伸设有一顶抵片,每一顶抵片的端部顶抵于前一扇...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饶振奇吴俊贤黄杖仁汪尚贤
申请(专利权)人:苏州聚力电机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