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附加抗侧耗能装置的震后可恢复功能框架支撑体系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1599498 阅读:33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7-13 16:21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附加抗侧耗能装置的震后可恢复功能框架支撑体系,属于结构工程领域。本发明专利技术应用了损伤控制、耗能元件可更换、弯矩调幅及竖向承载和水平抗侧分离等设计理念,结合了传统刚接柱体系与传统铰接柱体系的优点。以形状记忆合金作为柱底支座的材料,提高节点受力性能,延长使用寿命。通过合理设计,实现弯矩调幅,减小柱上弯矩以保护其不受损害,同时使可更换抗侧耗能装置承担主要抗侧工作,并通过“强节点”的方式避免损坏发生在节点处。震后仅需更换抗侧耗能装置即可使抗弯铰接柱脚框支体系恢复功能。

A Post-earthquake Restoration Functional Frame Bracing System with Additional Energy Dissipator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附加抗侧耗能装置的震后可恢复功能框架支撑体系
本专利涉及一种附加抗侧耗能装置的震后可恢复功能框架支撑体系,属于结构工程

技术介绍
工业化装配式钢结构是未来高层钢结构住宅发展的必然趋势,是我国实现建筑产业化的必由之路。建筑装配化,能规范化各构件,工厂统一规格生产,现场螺栓精准装配,避免由于施工误差引起的建筑材料的消耗,且相对于其他结构形式减轻自重、简化设计从而降低造价;工程的高度组织化,使得机械化作业很大程度替代手工劳动,更能减少相关费用。目前常见的钢结构底柱柱脚与基础的连接有两种形式,一种是刚接,一种是铰接,但这两种形式都存在严重的问题。若底柱与基础刚接,则在地震作用下柱脚处会产生极大的弯矩,使柱脚发生破坏,且震后极难修复或替换;若底柱与基础铰接,柱脚不承受弯矩,虽然可以保证柱不受弯破坏,但由于柱无法抵抗侧向荷载,使得结构整体刚度严重不足,无法满足建筑需求。为克服上述问题,本专利技术提出了一种附加抗侧耗能装置的震后可恢复功能框架支撑体系。该体系柱脚形式将原本柱所受轴力与剪力分离,使柱主要承受轴力,抗侧耗能装置主要抵抗侧向荷载,同时引进斜撑耗能段进一步提高结构耗能属性,既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附加抗侧耗能装置的震后可恢复功能框架支撑体系,其特征在于:该体系包括两个带法兰盘的方钢管中柱、两个十字型铰底座、两个可更换抗侧耗能装置、两个带悬臂梁段的方钢管上柱、两个斜撑耗能段、一个中间基础支座、一个工字梁段、两组第一连接装置和两组第二连接装置;所述的一个带法兰盘的方钢管中柱包括一个法兰盘和一个方钢管柱,法兰盘焊接在方钢管柱上端;所述的一个十字型铰底座由一个十字型短柱和一个端底板焊接而成;所述的一个可更换抗侧耗能装置由一个抗侧剪力墙、一个水平连接段、两个水平连接段竖向端板、一个抗侧剪力墙基础底板及一个上端板组成,水平连接段设置加劲肋板,水平连接段两端各焊接一块竖向端板,抗侧剪力墙上端...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附加抗侧耗能装置的震后可恢复功能框架支撑体系,其特征在于:该体系包括两个带法兰盘的方钢管中柱、两个十字型铰底座、两个可更换抗侧耗能装置、两个带悬臂梁段的方钢管上柱、两个斜撑耗能段、一个中间基础支座、一个工字梁段、两组第一连接装置和两组第二连接装置;所述的一个带法兰盘的方钢管中柱包括一个法兰盘和一个方钢管柱,法兰盘焊接在方钢管柱上端;所述的一个十字型铰底座由一个十字型短柱和一个端底板焊接而成;所述的一个可更换抗侧耗能装置由一个抗侧剪力墙、一个水平连接段、两个水平连接段竖向端板、一个抗侧剪力墙基础底板及一个上端板组成,水平连接段设置加劲肋板,水平连接段两端各焊接一块竖向端板,抗侧剪力墙上端与上端板下侧焊接,并用高强螺栓把上端板与水平连接段下侧连接,抗侧剪力墙下端与基础底板焊接,基础底板通过高强螺栓与基础固接,水平连接段一端的竖向端板通过高强螺栓群和带悬臂梁段的方钢管中柱连接;所述的一个带悬臂梁段的方钢管上柱包括一个悬臂梁段和一个和悬臂梁段等高的方钢管柱,二者焊接组成;所述的两个斜撑耗能段焊接在一个中间支座的两侧,斜撑耗能段未连接的一端焊接在带...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姜子钦郑文彬杨晓峰邱萍申存杰
申请(专利权)人:北京工业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北京,1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