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地铁地下车站风井和消防疏散楼梯间合建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1599184 阅读:46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7-13 16:16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地铁地下车站风井和消防疏散楼梯间合建结构,其中:地铁地下车站风井包括新风井,该新风井和消防疏散楼梯间相邻设置,且新风井包括两个呈L形的两个部分即新风井高风亭和新风井夹层,两者横向相互贯通,新风井夹层和消防疏散楼梯间位于新风井高风亭的同一侧面,新风井夹层位于消防疏散楼梯间的正上方,消防疏散楼梯间开设出入口与地面连接;消防疏散楼梯间与新风井高风亭共用部分竖墙面,消防疏散楼梯间的顶板作为新风井夹层的底板;新风井的顶板封闭,采用侧面出风,至少在新风井夹层的侧面设置侧出风口。本发明专利技术占地面积小,特别适用于车站风井和消防疏散楼梯间出地面的周边用地紧张、限制因素较多的情况。

A Joint Construction Structure of Air Shaft and Fire Evacuation Stairway of Metro Underground Station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地铁地下车站风井和消防疏散楼梯间合建结构
本专利技术属于城市轨道交通工程地下车站土建工程
,具体涉及一种地铁地下车站风井和消防疏散楼梯间合建结构,特别适用于车站风井和消防疏散楼梯间出地面的周边用地紧张、限制因素较多的情况。
技术介绍
城市轨道交通工程地下车站土建工程中,按通风、空调工艺要求设置新风亭、排风亭和活塞风亭。根据《地铁设计规范》GB50157-2013第9.6.2节的规定,当采用侧面开设风口的风亭时,应符合下列规定:进风、排风、活塞风口部之间的水平净距不应小于5m,且进风与排风、进风与活塞风口部应错开方向布置或排风、活塞风口部高于进风口部5m;当风亭口部方向无法错开且高度相同时,风亭口部之间的距离应符合本规范第9.6.3节第1.2款的规定;第9.6.4节规定,当风亭在事故工况下用于排烟时,排烟风亭口部与进风亭口部、出入口口部的直线距离宜大样10m;当直线距离不足10m时,排烟风亭口部宜高于进风亭口部、出入口口部5m。地下车站的设备区与管理用房区域安全出口的数量不应少于2个,其中有人值守的防火分区应有1个安全出口直通地面。因此地下车站常见的出地面建筑有风亭组和消防疏散楼梯间,一般在满足功能的前提下,风亭组和消防疏散楼梯间会根据地面建筑的现状或规划要求,合理的结合周边环境来布置,但以往的风井和消防疏散楼梯间均为单独地设置,是独立的功能模块,例如现有技术的CN204730379U(如图1)、CN206408902U(如图2),且车站附属建筑中疏散楼梯间和各风井出地面部分一般并排布置,占用地面面积较大。然而随着城市轨道交通的迅猛发展,以及国内房地产行业的突飞猛进,土地资源越来越紧张,地下车站风亭和消防疏散楼梯间出地面部分所面对周边复杂环境、限制因素较多的情况会越来越常见,此时如何合理的节约占地空间,如何在有限的空间内完成地铁车站设计显得尤为重要。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现有技术以上缺陷或改进需求中的至少一种,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地铁地下车站风井和消防疏散楼梯间合建结构,利用消防疏散楼梯间出地面上部空间,通过将相邻风孔引出来的风道垂直拐弯到消防疏散楼梯间的上部,实现空间功能的最大化利用,同时因为不需要在地面上单独设置风井(风井布置在消防疏散楼梯间的上部),减少了地下车站出地面建筑的占地面积。考虑到建筑立面的美观,为了不让合建的消防疏散楼梯间因为过高而显得突兀,风井的风口可以考虑从四周侧墙以及顶部来保证足够的过风面积。为实现上述目的,按照本专利技术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地铁地下车站风井和消防疏散楼梯间合建结构,其中:地铁地下车站风井包括新风井,该新风井和消防疏散楼梯间相邻设置,且所述新风井包括两个呈L形的两个部分即新风井高风亭和新风井夹层,两者横向相互贯通,所述新风井夹层和所述消防疏散楼梯间位于所述新风井高风亭的同一侧面,所述新风井夹层位于所述消防疏散楼梯间的正上方,所述消防疏散楼梯间开设出入口与地面连接;所述消防疏散楼梯间与所述新风井高风亭共用部分竖墙面,所述消防疏散楼梯间的顶板作为所述新风井夹层的底板;所述新风井的顶板封闭,采用侧面出风,至少在所述新风井夹层的侧面设置侧出风口。优选地,所述地铁地下车站风井还包括排风井,位于所述新风井的远离所述新风井夹层和所述消防疏散楼梯间的另一侧面,与所述新风井高风亭共用部分竖墙面。优选地,所述排风井包括两个呈L形的两个部分即排风井高风亭和排风井地面层,两者横向相互贯通;所述排风井地面层和所述新风井高风亭相接并共用部分竖墙面,所述排风井高风亭位于所述排风井地面层的远离所述新风井高风亭的另一侧面。优选地,所述排风井与所述新风井顶面齐平同高,所述排风井的顶板封闭,采用侧面出风,至少在所述排风井地面层的侧面设置侧出风口。优选地,所述排风井高风亭和所述排风井地面层的侧面均设置侧出风口,且开口朝向同一侧。优选地,所述地铁地下车站风井还包括活塞风井,位于所述排风井高风亭的远离所述排风井地面层和所述新风井的另一侧面,与所述排风井高风亭共用部分竖墙面。优选地,所述活塞风井采用高风亭结构;所述活塞风井与所述排风井、所述新风井顶面齐平同高,所述活塞风井的顶板封闭,采用侧面出风。优选地,所述活塞风井对外的三个侧面中有两个侧面设置侧出风口,且两侧面相邻设置。优选地,对于新风井、排风井、活塞风井的侧出风口的朝向,按如下方式设置:以所述消防疏散楼梯间与地面的出入口朝向作为参考方位、设其向东,所述新风井高风亭的侧出风口朝南,所述新风井夹层具有朝南的侧出风口和朝东的侧出风口;所述排风井高风亭和所述排风井地面层的侧出风口均朝北;所述活塞风井具有朝南的侧出风口和朝西的侧出风口。优选地,所述新风井、排风井、活塞风井的侧出风口处均设有铝合金百叶窗。上述优选技术特征只要彼此之间未构成冲突就可以相互组合。总体而言,通过本专利技术所构思的以上技术方案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有益效果:1、本专利技术的地铁地下车站风井和消防疏散楼梯间合建结构中,地下车站的风道因为只需要功能上满足基本的过风量,对风道的建筑形式没有什么要求,所以可以利用消防疏散楼梯间出地面上部空间,通过将相邻风孔引出来的风道垂直拐弯到消防疏散楼梯间的上部,实现空间功能的最大化利用,同时因为不需要在地面上单独设置风井(风井布置在消防疏散楼梯间的上部),减少了地下车站出地面建筑的占地面积。考虑到建筑立面的美观,为了不让合建的消防疏散楼梯间因为过高而显得突兀,风井的风口可以考虑从四周侧墙以及顶部来保证足够的过风面积。2、从规范来看,进风亭、消防疏散楼梯(出入口)与排烟的排风、活塞风间距要求相同;从一般功能来看,进风亭与出入口均可提供补风,满足人员疏散需要,因此进风亭与消防疏散楼梯靠近重叠设置可减少用地,节约施工成本,建筑形式整洁美观,能在满足地下车站的功能情况下合理的解决与周边复杂建筑物的关系;排风及活塞风亭因有排烟功能,应适当远离,采用平面排开的布置方案。3、本专利技术的地铁地下车站风井和消防疏散楼梯间合建结构,新风与疏散楼梯合建后高度与活塞风、排风亭高度基本一致,可有效组合在一起。4、本专利技术的地铁地下车站风井和消防疏散楼梯间合建结构中,合理的选择出风口的朝向同样至关重要,本案中活塞风井出风口朝西及南出,距离出入口超过10m;排风井出风口在风亭中部朝北侧出,距离活塞风井5m,距离新风井及疏散出入口超10m;疏散出入口朝东出,新风井出风口朝南及东出,满足距离要求。附图说明图1是现有技术的示意图;图2是现有技术的另一示意图;图3是本专利技术的地铁地下车站风井和消防疏散楼梯间合建结构的平面结构示意图;图4是图3中A-A剖面示意图;图5是本专利技术的地铁地下车站风井和消防疏散楼梯间合建结构的新风井夹层平面结构示意图;图6是图3中B-B剖面示意图;图7是图3中C-C剖面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为了使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专利技术,并不用于限定本专利技术。此外,下面所描述的本专利技术各个实施方式中所涉及到的技术特征只要彼此之间未构成冲突就可以相互组合。下面结合具体实施方式对本专利技术进一步详细说明。作为本专利技术的一种较佳实施方式,如图3-7所示,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地铁地下车站风井和消防疏散楼梯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地铁地下车站风井和消防疏散楼梯间合建结构,其特征在于:地铁地下车站风井包括新风井(1),该新风井(1)和消防疏散楼梯间(2)相邻设置,且所述新风井(1)包括两个呈L形的两个部分即新风井高风亭(11)和新风井夹层(12),两者横向相互贯通,所述新风井夹层(12)和所述消防疏散楼梯间(2)位于所述新风井高风亭(11)的同一侧面,所述新风井夹层(12)位于所述消防疏散楼梯间(2)的正上方,所述消防疏散楼梯间(2)开设出入口与地面连接;所述消防疏散楼梯间(2)与所述新风井高风亭(11)共用部分竖墙面,所述消防疏散楼梯间(2)的顶板作为所述新风井夹层(12)的底板;所述新风井(1)的顶板封闭,采用侧面出风,至少在所述新风井夹层(12)的侧面设置侧出风口。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地铁地下车站风井和消防疏散楼梯间合建结构,其特征在于:地铁地下车站风井包括新风井(1),该新风井(1)和消防疏散楼梯间(2)相邻设置,且所述新风井(1)包括两个呈L形的两个部分即新风井高风亭(11)和新风井夹层(12),两者横向相互贯通,所述新风井夹层(12)和所述消防疏散楼梯间(2)位于所述新风井高风亭(11)的同一侧面,所述新风井夹层(12)位于所述消防疏散楼梯间(2)的正上方,所述消防疏散楼梯间(2)开设出入口与地面连接;所述消防疏散楼梯间(2)与所述新风井高风亭(11)共用部分竖墙面,所述消防疏散楼梯间(2)的顶板作为所述新风井夹层(12)的底板;所述新风井(1)的顶板封闭,采用侧面出风,至少在所述新风井夹层(12)的侧面设置侧出风口。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地铁地下车站风井和消防疏散楼梯间合建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地铁地下车站风井还包括排风井(3),位于所述新风井(1)的远离所述新风井夹层(12)和所述消防疏散楼梯间(2)的另一侧面,与所述新风井高风亭(11)共用部分竖墙面。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地铁地下车站风井和消防疏散楼梯间合建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排风井(3)包括两个呈L形的两个部分即排风井高风亭(31)和排风井地面层(32),两者横向相互贯通;所述排风井地面层(32)和所述新风井高风亭(11)相接并共用部分竖墙面,所述排风井高风亭(31)位于所述排风井地面层(32)的远离所述新风井高风亭(11)的另一侧面。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地铁地下车站风井和消防疏散楼梯间合建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排风井(3)与所述新风井(1)顶面齐平同高,所述排风井(3)的顶板封闭,采用侧面出风,至少在所述...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田涛沈学军张扬黄伟贠毓李瑞王明文罗容华吴立桥胡清华宋黎力周海春安晓晓孙智韩东升夏斌刘少朋
申请(专利权)人:中铁第四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湖北,4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