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利用地下温度梯度建造人工热泉的装置及方法
本专利技术涉及本专利技术涉及的是将地表下深层(3000米以上)及超深层(6000米以上)蕴藏于干热岩石浆体中的巨大热能资源,通过大口径虹吸热管循环将地下高品位的高温热能(地热能)远距离的传递至地面上建造人工喷泉或再利用的方法及装置,具体涉及利用地下温度梯度建造人工热泉的装置及方法。
技术介绍
地球地表下深层地热能包括地下深度2000~3000m的地热能及地下深度3000m以上的干热岩所具有的热能,温度范围25~150℃的来自深部地层的热水及150℃以上的干热岩,是地球本身放射性元素衰变产生的热能,是地壳深部极为宝贵的自然资源.具有稳定、连续、利用效率高等优势,是一种清洁可持续利用的能源。其温度较高.主要用于发电、供暖等生产、生活目的,技术已基本成熟。欧美国家有很多用于发电,我国则多用来直接供热,这种地热能品位较高,但受地理环境及开采技术与成本的影响,受限较大。近年来,由于能源紧缺及环境问题的日益凸显,在未来能源供应与二氧化碳减排上具有巨大潜力的深层地热资源,受到世界各国高度重视。取自中深层的热水温度范围为25~150℃,应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利用地下温度梯度建造人工热泉的装置,其特征在于:这种利用地下温度梯度建造人工热泉的装置在地面建设地面集水池(1),地面集水池(1)与返液管道(14)相通,返液管道(14)为大口径管道且设置在地面下,深达1000米,返液管道(14)的底部连接吸热取热腔,吸热取热腔(4)贯穿安装在地下45℃‑100℃的低温加热区(9)、地下100℃‑150℃的中温加热区(8)、地下150℃‑350℃的高温加热区(7),吸热取热腔的底部是封闭的,真空腔(2)自返液管道(14)向下深入到吸热取热腔内,上升通道(6)为直的且设置在真空腔(2)内,吸热腔取热腔底部与上升通道(6)底部相通,吸热 ...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利用地下温度梯度建造人工热泉的装置,其特征在于:这种利用地下温度梯度建造人工热泉的装置在地面建设地面集水池(1),地面集水池(1)与返液管道(14)相通,返液管道(14)为大口径管道且设置在地面下,深达1000米,返液管道(14)的底部连接吸热取热腔,吸热取热腔(4)贯穿安装在地下45℃-100℃的低温加热区(9)、地下100℃-150℃的中温加热区(8)、地下150℃-350℃的高温加热区(7),吸热取热腔的底部是封闭的,真空腔(2)自返液管道(14)向下深入到吸热取热腔内,上升通道(6)为直的且设置在真空腔(2)内,吸热腔取热腔底部与上升通道(6)底部相通,吸热取热腔底部设置单向阀(11);上升通道(6)内设置憋压放喷器(3),上升通道(6)顶部通过喷管(13)伸入到地面集水池(1)中,喷管(13)的上端安装喷头(12);憋压放喷器(3)包括浮筒(17)、阀筒(18)、阀板(19)、弹簧(20)、上限位框(21)、下限位板(22)、阀头(23),上限位框(21)安装于上升通道(6)的上端,下限位板(22)安装于上升通道(6)内,浮筒(17)的顶部为阀筒(18),浮筒(17)底部为开放的,阀板(19)与阀筒(18)转动连接,阀板限位板下固定浮杆(24),浮杆(24)穿过浮筒(17)并与浮筒(17)滑动连接,浮杆(24)与下限位板(22)对应设置,阀筒(18)上端设置阀头(23),阀头(23)的水平部安装有弹簧(20),弹簧(20)连接伸缩头(25),伸缩头(25)伸入阀筒(18)内,阀头(23)的竖直部与上限位框(21)对应设置,上升通道(6)的内壁具有滑槽,浮筒(17)具有对称设置的导轨(28)。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利用地下温度梯度建造人工热泉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喷管(13)设置有侧口,侧口处设置蒸汽输出管(15),高温蒸汽输入至出水管供用户供暖或用于发电。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利用地下温度梯度建造人工热泉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