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均匀混合的微流控反应合成材料装置
本专利技术涉及微流控合成材料设备
,具体地,涉及一种均匀混合的微流控反应合成材料装置。
技术介绍
微流控(Microfluidics)是使用微管道(尺寸为数十到数百微米)处理或操纵微小流体的系统所涉及的科学和技术,是一门涉及化学、流体物理、微电子、新材料、生物学和生物医学工程的新兴交叉学科。因为具有微型化、集成化等特征,微流控装置通常被称为微流控芯片,也被称为芯片实验室(LabonaChip)和微全分析系统(micro-TotalAnalyticalSystem)。同时微流控技术还可以用于合成材料,尤其是对于纳米材料来说,采用微流控技术可以有效的保证纳米材料的合成精度。目前的微流控合成材料在使用时,由于微流控的微流道直径十分小,因此,微流道内的液体流动性一般为层流状态,流动性导致混合均匀性不佳,难以实现均匀的混合,而且,如果温控不佳,混合的精确性也难以满足,尤其是液体以及流道的大小误差均与温度相关。此外,对于普通的微流控装置,很难配制不同比例的混合物,难以对合成材料的配比进行研究。本专利技术针对以上问题,提供一种均匀混合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均匀混合的微流控反应合成材料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在厚度方向上依次自上而下设置的进料盖片(19)、上温控盖片(14)、微流控盖片(15)和下温控盖片(16);所述微流控盖片(15)内设置有多个对应的混合微流道(13)和反应微流道(10),所述混合微流道(13)与对应的反应微流道(10)相连通;所述进料盖片(19)上设置有A料进料道区(1)和B料进料道区(2);A料进料道区(1)内的A料进料道和和B料进料道区(2)内的B料进料道均与所述混合微流道(13)连通;所述上温控盖片(14)、下温控盖片(16)沿着所述混合微流道(13)的延伸方向上分别设置有混合温控区、反应温控 ...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均匀混合的微流控反应合成材料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在厚度方向上依次自上而下设置的进料盖片(19)、上温控盖片(14)、微流控盖片(15)和下温控盖片(16);所述微流控盖片(15)内设置有多个对应的混合微流道(13)和反应微流道(10),所述混合微流道(13)与对应的反应微流道(10)相连通;所述进料盖片(19)上设置有A料进料道区(1)和B料进料道区(2);A料进料道区(1)内的A料进料道和和B料进料道区(2)内的B料进料道均与所述混合微流道(13)连通;所述上温控盖片(14)、下温控盖片(16)沿着所述混合微流道(13)的延伸方向上分别设置有混合温控区、反应温控区(3),所述混合温控区对应所述混合微流道(13)的位置设置,所述反应温控区(3)对应所述反应微流道(10)的位置设置。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均匀混合的微流控反应合成材料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进料盖片(19)的A料进料道区(1)内设置有A料添加孔(4)和A料流道;所述A料流道成V形结构,且所述A料添加孔(4)设置在V形结构的顶点处;所述进料盖片(19)远离所述A料添加孔(4)的底面上设置有多个与所述混合微流道(13)连通的A料连通孔,且每个所述混合微流道(13)均对应连接一个所述A料连通孔,当A料经过所述A料添加孔(4)加入所述A料流道内后,A料能够通过A料连通孔均匀的分散流入所述混合微流道(13)内。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均匀混合的微流控反应合成材料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进料盖片(19)的B料进料道区(2)内设置有B料添加孔(5)、B料主流道(6)、B料支流道(7)和B料分支流道(11);所述B料主流道(6)成V形结构,所述B料添加孔(5)设置在所述V形结构的顶点处,且所述B料添加孔(5)与所述B料主流道(6)连通;所述B料主流道(6)上间隔地设置有多个B料支流道(7),每个所述B料支流道(7)的端部连接有至少两个B料分支流道(11),所述进料盖片(19)远离所述B料添加孔(5)的底面上设置有多个B料连通孔,每个B料连通孔均对应一个所述B料分支流道(11),所述B料分支流道(11)通过所述B料连通孔连接至所述混合微流道(13),每个所述混合微流道(13)上连接设置有个数不同的B料连通孔,通过不同B料连通孔的个数来实现不同混合微流道(13)内A料与B料的不同配比混合。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均匀混合的微流控反应合成材料装置,其特征在于,每个所述B料连通孔与所述混合微流道(13)的连通处设置有混合腔结构(12)。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均匀混合的微流控反应合成材料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上温控盖片(14)上设置有连接所述混合...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钟澄,刘杰,邓意达,韩晓鹏,胡文彬,
申请(专利权)人:天津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天津,12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