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宋丁一专利>正文

分体式炭火锅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1587027 阅读:34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7-13 13:17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可实现主体结构快速组合和拆分的分体式炭火锅;该炭火锅主体结构由锅盖(1)、烟囱(2)、底部带有弯钩结构(8)的锅体(3)、顶部外侧带有翻边结构(18)的炭盆(4)、腰身带有底座通气孔(9)且内置进气量调节环(6)的底座(7)组成;进气量调节环(6)的顶部带有滑槽结构(13),可通过转动所述底座(7)内的进气量调节环(6)至不同的特定位置,使锅体(3)、炭盆(4)、底座(7)各自的连接结构发生相互作用,从而实现锅体(3)、炭盆(4)、底座(7)三者之间的快速组合固定和拆分,使锅体(3)与剩余炭火能够快速分离,从而更加方便清洁和储藏。

Split Charcoal Hotpot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分体式炭火锅
本技术涉及一种炭火锅,包括均为独立结构的锅体、炭盆、带有火力调节功能的底座三大主体结构,该底座内有一个可以将上述三大主体结构连接起来,且用于调节火力的进气量调节环。
技术介绍
传统炭火锅一般采用整体式设计,锅体、烟囱与底座等主要部件之间采用固定连接方式,无法拆分,使得火锅整体高度尺寸较大,占用较多空间;使用后,锅体与炭火无法实现即时分离,直接造成不易清洗、不方便收纳;且传统炭火锅点燃木炭较为麻烦、费时,火力调节方式不够方便。中国技术专利说明书CN206275570U公开了一种通过设置定位铁片,使得漏灰件与燃烧筒以及底座之间均为分体设置,进而方便拆卸的火锅;该火锅在使用后,底座可以快速拆下并放入锅体内存放,达到了节省储藏空间的目的,但存在三方面不足:其一,漏灰件与燃烧筒之间虽然为分体设置,但拆卸时必须先将锅内剩余的炭火和汤汁清洁干净,再用工具将定位铁片拆下,最后取出漏灰件,无法实现火锅使用后锅体与剩余炭火即时分离的目的;其二,整体结构上无火力调节装置;其三,底座与锅体之间无连接固定装置,导致使用过程中不方便搬运移动。中国技术专利说明书CN203953252U公开了一种底座内设控火环的可控式火锅,其原理是通过转动控火环调节通风孔大小从而达到控制火力大小的目的,其工作原理与本技术相同,但该控火环呈顶小底大的圆锥形,是由底座下口向上插入,导致控火环的把手无法起到与底座之间的轴向限位作用,当火锅提起时,控火环会受到自身重力的影响而自然下落,从而影响火锅使用期间的安全性和便捷性。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可实现更加安全、方便地快速组合和快速拆分的分体式炭火锅;在使用时木炭点燃方便快捷;温度调节快捷简单;使用后可实现锅体与剩余炭火的快速分离,从而方便清洗;收纳后更加节省储藏空间。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的技术方案为:该炭火锅主体结构由烟囱、锅盖、底部带有弯钩结构的锅体、顶部外侧带有翻边结构的炭盆、腰身带有通气孔且内置进气量调节环的底座组成;进气量调节环受到拨杆的限位作用,只能相对于底座作一定角度的转动,且进气量调节环顶部设置有滑槽结构,该滑槽结构上设置有与所述锅体底部弯钩结构位置、尺寸和数量对应的缺口;炭盆可放置于底座的上方,且炭盆的翻边结构上同样设置有与所述锅体底部弯钩结构位置、尺寸和数量均对应的缺口;锅体底部的弯钩结构可同时插入上述两种缺口,并可通过转动进气量调节环至相应的特定位置,使锅体底部的弯钩结构置于该滑槽结构内以阻止二者之间的轴向移动,从而快速将锅体、炭盆和底座三者连接起来。锅体底部固定有两个以上的弯钩结构,用于连接炭盆和进气量调节环,且该弯钩结构均匀或对称分布于锅体底部,以保证各零部件连接后的平稳性;该弯钩结构与锅体之间可以为锚固连接、焊接、粘接或一体铸造等方式。进气量调节环顶部的滑槽结构作用是防止锅体与进气量调节环之间发生轴向移动,其形状可以为外凸、内凹、弯曲翻边等,且必须带有可使锅体底部弯钩结构插入的相应缺口,使锅体底部的弯钩结构插入该缺口后可置于该滑槽结构内;底座的腰身上均布有多个通气孔,且带有一个拨杆滑槽,带有相应通气孔的进气量调节环放入底座后,可拆卸的拨杆安装于进气量调节环的腰身上并由该拨杆滑槽伸出,从而限制了进气量调节环与底座之间的相对运动形式,通过该拨杆旋转进气量调节环可使底座上的通气孔处于完全打开或完全关闭的状态,从而达到快速调节火力大小或熄灭炭火的目的。炭盆顶部外侧的翻边结构必须带有可使锅体底部弯钩结构插入的相应缺口,且该翻边结构的外直径大于底座上口直径,使炭盆可放置于底座的上方且不会与进气量调节环发生接触;该翻边结构的上表面可与所述锅体底部的相应区域紧密贴合以避免热量由间隙处过多流失;该翻边结构的下表面设有可限制其与底座上口发生相对转动的限位结构,以保证炭盆放在底座上方之后,翻边结构上的缺口能够与进气量调节环顶部滑槽结构上的缺口位置准确对应,使锅体底部弯钩结构能够顺利插入。采用这样的结构后,使用火锅时将进气量调节环打开,此时锅体底部的弯钩结构卡在进气量调节环的滑槽结构内,可是锅体、炭盆、底座三者之间处于固定连接状态,既方便整体移动,又可防止误操作导致炭火掉落,提高了火锅使用时的安全性;使用后,将进气量调节环完全关闭,此时锅体底部的弯钩结构位于滑槽结构的缺口位置,待剩余炭火熄灭后,直接将锅体提起,剩余炭火将留在炭盆内,从而方便锅体的清洗;收纳时,可将底座连同炭盆放入锅体内,有效减少了储藏空间的占用。附图说明图1是分体式炭火锅整体外观示意图。图2是分体式炭火锅各零部件组合顺序示意图。图3是分体式炭火锅各零部件组合后半剖视结构示意图。图4是图3的局部结构放大图。图中各序号为:锅盖1,烟囱2,锅体3,炭盆4,炭盆箅子5,进气量调节环6,底座7,弯钩结构8,底座通气孔9,拨杆滑槽10,底座上口11,定位缺口12,滑槽结构13,滑槽缺口14,调节环通气孔15,拨杆16,挡边结构17,翻边结构18,凹槽19,凸起结构20,翻边缺口21。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详细说明。如图1、图2所示,所述分体式炭火锅由带有提手的锅盖1、烟囱2、带有提手的锅体3、炭盆4、炭盆箅子5、进气量调节环6、底座7组成。如图3、图4所示,所述烟囱2与锅体3组成为一个整体,所述锅体3的底部设置有三个可固定的弯钩结构8,且在圆周方向上均匀分布。如图2所示,所述底座7的腰身上均布有多个尺寸相同的底座通气孔9和一个拨杆滑槽10;底座上口11上有一个定位缺口12。如图2、图3所示,所述进气量调节环6的顶部设置有滑槽结构13,该滑槽结构是由进气量调节环6的顶部向内侧弯曲加工形成,且该滑槽结构13上设置有与锅体3底部的弯钩结构8位置、尺寸和数量均相对应的三个滑槽缺口14;进气量调节环6的腰身上设置有与底座相应的调节环通气孔15和可拆卸的拨杆16;进气量调节环6由底座上口11插入底座7内后,拨杆16可由底座7腰身上的拨杆滑槽10内伸出并沿其中滑动,使进气量调节环6可相对于底座7的轴线作一定范围的旋转运动且无法发生轴向移动,从而可通过转动进气量调节环6调节通气孔的开合程度以调节火力大小;进气量调节环6由底座上口11插入底座7内后,底座上口11的顶部高于进气量调节环6的顶部。如图2、图3、图4所示,所述炭盆4底部内侧有一挡边结构17,用于承接炭盆箅子5;炭盆4的腰身最大直径小于进气量调节环6顶部开口直径;炭盆4顶部外侧有一圈外直径大于底座上口11直径的翻边结构18,从而可使炭盆4放置于底座7的上方,同时不会与进气量调节环6接触;该翻边结构18的上表面可与锅体3底部的相对应区域紧密贴合,下表面有一圈凹槽19和一个凸起结构20,该凹槽19和凸起结构20可与底座上口11以及其上的定位缺口12相互配合,用于阻止炭盆4与底座7之间发生相对转动;该翻边结构18上设置有与锅体3底部的弯钩结构8位置、尺寸和数量均相对应的三个翻边缺口21。使用时,首先将底座7平放于托盘上,将拨杆16拨动至极限位置,使进气量调节环6处于完全关闭状态,将装有木炭的炭盆4直接放在燃气灶上点燃木炭,再将装有炭火的炭盆4放置于底座上口11的上方,此时受到炭盆翻边结构18下表面的凹槽1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分体式炭火锅,包括锅盖(1)、烟囱(2)、锅体(3)、炭盆(4)、炭盆箅子(5)、腰身带有通气孔(9)且内置进气量调节环(6)的底座(7),其特征在于:所述锅体(3)、炭盆(4)、进气量调节环(6)、底座(7)均为独立结构,且各自带有相应的连接结构,可通过旋转所述底座(7)内的进气量调节环(6)至不同的特定位置,使锅体(3)、炭盆(4)、进气量调节环(6)、底座(7)各自的连接结构之间相互配合,从而实现所述锅体(3)、炭盆(4)、底座(7)三者之间的快速组合固定和分离。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分体式炭火锅,包括锅盖(1)、烟囱(2)、锅体(3)、炭盆(4)、炭盆箅子(5)、腰身带有通气孔(9)且内置进气量调节环(6)的底座(7),其特征在于:所述锅体(3)、炭盆(4)、进气量调节环(6)、底座(7)均为独立结构,且各自带有相应的连接结构,可通过旋转所述底座(7)内的进气量调节环(6)至不同的特定位置,使锅体(3)、炭盆(4)、进气量调节环(6)、底座(7)各自的连接结构之间相互配合,从而实现所述锅体(3)、炭盆(4)、底座(7)三者之间的快速组合固定和分离。2.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的分体式炭火锅,其特征在于:所述锅体(3)的底部固定有两个以上的弯钩结构(8)。3.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的分体式炭火...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不公告发明人
申请(专利权)人:宋丁一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四川,51

相关技术
    暂无相关专利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